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最近看到兩篇文章,都談到教育公平與戶籍改革問題✍️。《中國青年報》2月26日發表童大煥先生的文章,指出🦸🏽,“若教育有公平則戶籍無意義”👳🏼♂️,他的建議有兩點,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必須取消戶籍歧視,一視同仁🧜🏿♀️,來者不拒;高考升學方面,取消“戶籍+學籍”雙認證製度,在哪裏上學🧗🏼,就在哪裏高考。《南方都市報》2月28日發表丁東先生的文章,建議現在每年夏季的高考改為幾百所國立大學的全國聯考,國立大學不是把名額分配到各省市🆗,而是在全國範圍內統一錄取🧑🏽🎄。兩位先生的思路是一致的,即如果教育公平了,附加在戶籍上的“教育福利”剝離了,戶籍也就不那麽重要了,戶籍改革也就減少了阻力。可是,推行教育公平🚡,難道阻力就小嗎?
根據國務院的規定🌙,流動兒童的求學,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為主,童文的建議⛹🏼♀️,也是“一視同仁🎺,來者不拒”。規定簡單明了,可落實到現實中🚣🏿♀️,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就成了大問題,因為辦學是需要經費的,長期靠流入地政府來承擔流入學生的教育經費,不具備可持續性😝。最近政府要求“取消借讀費”,在一些地方不就隨之變成了“取消借讀生”嗎?對應這一規定,必須加強中央和省級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並對所有學生實行學籍信息管理,讓全國所有義務教育學生,有大致相同的義務教育經費👁🗨,而且義務教育經費可隨學籍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直面各地既已存在的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問題💅🏼,下定決心重新構建教育經費投入與保障機製♖。這一改革進程的難度,由於涉及2億多學生,與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社保,並不相上下。
丁先生關於國立大學聯考的建議,也同樣面臨教育投入問題。眾所周知,過去10年中👨👩👧,我國絕大多數全國重點大學,都實行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建,作為“回報 ”,這些全國重點大學擴大了在當地的本科招生規模👬,如果要求這些學校在全國範圍內平均分配招生名額,或者不特別考慮當地的需求,那麽🦹♂️🧑🏫,地方政府對學校的投入積極性必受影響🤱🏽。學校的辦學經費從何而來?針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改革,必然是打破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壟斷🗽,拓寬民間資金進入高等教育的渠道,由此增強高等學校的自主性。而這一改革,正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難點🐟。
除此之外👌🏻,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也是教育公平推進的難題🗽。同樣,對於教育質量比較低的地區🧚🏽♀️,又有多少人會支持這一新政策🤓,要知道,歷年中存在的“高考移民”🕘,大多是從教育質量高、錄取率低的地區,移民到教育質量低、錄取率高的地區,這遭到當地老百姓的“痛恨”,全國統一招生,一些教育質量低的地區,可能沒有任何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另外👳♂️,全國統一招生,在現行高考製度下,不又回到全國一張試卷🤸🏻♀️,所有高中學習同樣的學科嗎🏓?解決這一問題🧚🏽,根本上需要改革高考集中錄取製度,實行高校面向全國的自主招生,在招生中,為體現教育公平和正義👨🏻💼,要求高校將考生求學地區🧓、家庭作為多元錄取的重要因素,而不僅僅看學業成績。
推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這確實可以減少大家對戶籍的關註。可是,這一改革的進程,本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其與戶籍改革所面對的統一社會保障、地方保護⚔️、既得利益反對等問題是共同的。寄希望先推進教育公平,然後為戶籍改革創造條件的改革思路,無疑將問題導向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謎團——推進我國教育公平的過程,就是打破戶籍思維的過程,讓教育的投入、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不受戶籍影響🛝。在筆者看來,兩者需要同步推進,直面各種現實阻力與難題。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