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福州一中新校區圖書科技樓。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姚丹回憶起27年前的求學往事,深情地說🩵,陳日亮老師的課堂是立體式的教學,有漂亮流暢的板書👰🏼,聲情並茂的誦讀——全方位打開學生的感官,因而有了“直達心靈”的魅力😱🔼。
正是得益於陳日亮老師“培趣🍨、得法、養習”為主體的語文教改實驗,姚丹以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
陳日亮,國內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省中學語文學會顧問🙍♂️。1980年開始,他以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為指導,並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了6年一輪的語文教改實驗🔞,使福州一中語文教研組形成了“守正”、“創新”的整體教學風貌,他也因此獲得“全國中小幼教學改革金鑰匙獎”。今年4月,他為體驗和體現語文而書寫的文字結集為《我即語文》出版🤹。
身教🤿:在寧靜中堅守
“何謂語文,我即語文♟!”陳日亮老師曾撰文述其心誌🚴🏽,“‘我即語文’乃是我對語文教師職業素養的自我期許和終生追求。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不應該只是勤於教書🧑🏿⚖️🌭、能夠教好書的指導者,還應該是既能體驗語文又能體現語文的實踐者。”
作為一名長期關註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認為🥤,“我即語文”,是陳日亮老師語文教育理念的核心0️⃣。陳老師終身不忘的是,他的祖父“神專目註☸️、一筆不苟”寫字的情景,他從中感受到的是“心境澄明,意態執著”的生命狀態🧑🏽⚖️,以及“身教的力量”。這不僅是一種家傳,恐怕更是他一生的讀書、寫作🌷,堅持“以語文修身養性”的結果🧑🏽⚖️。
“何以為教?貴窮本然,化為踐履🐋,左右逢源”🚒。這是葉聖陶先生1963年視察福州一中的題詞👊🏼。這也是陳日亮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長久思索和反復研求的課題👂🏼,多年來,他一以貫之地在“本然”觀指導下走出一條“本色”的教學之路💪。他認為🧑🔧,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興趣🌝,講求規範,掌握方法⛅️,訓練習慣”🕥。也就是讓學生得法養習🤽🏽♂️,歷練通文。
沉醉:緣於“文化渴求”
“我教了一輩子語文,還是相信一句話🥩。這句話是魯迅說的👳🏼♂️,‘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語文教師的知識管道中沒有豐滿的‘語文的水’🎞,精神體內沒有充盈的‘語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語言就不免幹涸🍶,並遲早要陷入生存困境。”這是陳日亮老師在《我即語文》中的自白。“語文應該更名為讀書課,或實質上已經成為讀書課”🏸;而老師的教學👩🏭,也要時時和自己平時的閱讀聯系一起,讀什麽🧑🏻🌾,才能教什麽🏂🏽😙。其實,這個觀點也是從“‘我’和語文為一體”的理念延伸出來的🧗🏿♀️。讀書,是提高“我”的最有效的🏌️、最經濟的方法,而“高”的“我”才能教出“高”的語文。為了使自己更“高”,閱讀時要盡量占領製高點,所以他強調“經典閱讀”,要接觸一流作家,閱讀一流作品。
在錢理群教授看來,漢字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本身蘊含著、積澱著一種文化👫🏼,因此,對漢字的書寫、識辨和把玩,就能夠滿足我們對“文化的渴求”。漢字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可供把玩的藝術品🙆🏻♂️。
警惕:“偽個性化寫作”
陳日亮老師不無憂慮地指出,近年來🉐,在所謂的語文高考“優卷”裏,充斥其中的是“羅列材料,鋪排事例🌃,大量借助修辭手法和各種花哨的所謂詩化語言,再加上真假難辨的旁征博引🙇🏿♂️,來路不明的哲理警句🛌🏼,作豐富深刻狀”的文字垃圾➙。與這樣華麗之風相對應的,是現在學生的寫作越來越“不規範”:錯別字連篇,自造詞語🫳🏽🏠、病句,比比皆是。他大聲疾呼,“這是語文教育的失職🧑🏼🦰。”
他提出㊗️,基礎教育必須以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訓練和習慣養成為中心,而作為基本的語言表達的“第一要求”就是能夠“準確、妥帖、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要通過各項嚴格的基本訓練🥤,從培養認真的學習習慣開始,從天天要落實的常規抓起。否則,課程改革再美好的前景💁🏼♀️,最終不免是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