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維和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8年1月28日
◆大學有許多功能和價值,但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和價值應該是它的公共性🎅🏿。
◆人的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也是大學公共性的重要內容,而人的培養中的方向性,則是堅持和發展大學公共性最重要的方面。
◆公共性是大學的辦學方向🎟,而服務性則是大學日常運行和管理中協調和解決具體矛盾與困難的管理原則和方法👨🏽🚒。堅持公共性這一辦學方向👩🏻🎓,大學的服務性同樣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實,並且能保證和維護大學本身的利益。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以後🪻,社會和各種媒體對於高等學校的批評、指責與抱怨越來越多🌠,涉及到了大學的方方面面。對於這些批評👨🏻,如果不能理性地解讀🤳🏻,就難免產生困惑🙅🏻♂️🕺🏽:今天的大學究竟怎麽了?
筆者並不打算就各種具體批評進行分析。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批評從表面上看是針對大學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具體事情,但實際上卻透露出一種潛意識的不滿,折射出對大學教育的期望。雖然這些具體的批評與指責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問題---大學的公共性👍。如果把這些批評和指責進行一種話語的轉換,我們可以從中聽到另外一個渾重而震撼的聲音:我們的大學的公共性究竟在哪裏?它們能夠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嗎?它們能夠作為社會公共道德的表率嗎🙅🏿♀️?它們能夠成為我們精神👩🏽🚀、理想和倫理的家園嗎🗿?這才是批評與指責的實質和關鍵。包含和體現這種要求和質疑的批評與指責🍻,向所有的大學人發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呼喚:請珍惜和維護大學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大學有許多功能和價值,但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和價值應該是它的公共性🚽,包括它作為社會道德的楷模,成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類理想的寄托👉🏽👩🏼🏭,以及精神與文化的家園。
根據郭振林關於公共治理的觀點,大學的公共性以及由此所代表和體現的公共利益至少應該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大學應該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積極維護和發展那些關系到人的生存、健康與幸福及其實現條件的基本價值觀念;第二,大學應該把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不斷促進公民的積極參與,作為自己的公共責任,積極維護和發展關系到公民權利與公共生活的質與量的價值觀念;第三,大學應該根據法治與德治的社會秩序,維護和促進關系到整個社會與個體安全的價值觀念🧑🏻🎤;第四,大學應該積極維護和發展關系到社會和諧以及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價值觀念,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美國州立大學及學院聯合會(AAS-CU)提出公立高等教育必須在如下六方面堅持明確原則🤾🏽:第一,入學方面,對所有具有潛能的學生提供經濟及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服務🕐,以保證其能夠就讀高校;第二🏔,學術水平和教育質量方面,公立高校要拓寬和加深知識探究的教育,保持優良的教學質量;第三,公共服務和科研方面,公立高校要致力於新知識的探求和現有知識的傳遞,以及為大眾提供知識🏐👨🦼、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服務;第四,責任和義務方面🙏🏼,公立高校必須負責地、有效地、高效率地使用公共經費🫎🐗,必須向公眾展示入學情況🙆🏼♀️、學生學習成就以及教育項目質量,以便公眾了解和監督公共經費的使用情況;第五,公共財政支持方面,州政府要提供充足的財政撥款🧟♀️,以維持高校學術項目質量🧑🏼🤝🧑🏼🧏🏽,同時又必須維持最低學費水平🛀🏻,以保證所有具有潛質的學生能夠平等地、可承受地接受高等教育,聯邦政府必須提供充足經費以維持必要水平的學生資助🐙,同時要提供經常性基金以資助高校科學研究;第六,管理協調方面🔧,公眾通過公開聘任的公民充當公立高校董事會成員和其他中介協調機構成員來監督公立高校,教師主要負責與課程和教學相關的事宜🐲🙇🏽♂️,公立高校校長的責任在於堅守高等教育的公共利益🙈,監督教師學術決策等。
大學公共性的核心內容應該是體現、維護和發展社會的公共利益,而且它也應該是大學最基本的宗旨。大學雖然可以做許多事情,但其公共性和對公共利益的維護與發展,才是社會和公眾對大學最根本的期望。這種期望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得到生動的詮釋,例如:人們對大學教授的肅然起敬🔜,文學作品對於大學的形象比喻,企業對大學發展的大方慷慨,以及社會對大學的尊重禮拜。同樣,這種期望也可以通過社會各方對大學的苛求和批評反映出來。同樣一件事💨🪟,社會中其他部門和人可以做,但大學或者大學教授卻不能做💔;其他人做了似乎無所謂,而大學或大學教授做了則會受到十分激烈的抨擊與指責。
大眾化背景下大學更受社會關註
大學的公共性也體現了現代社會高等教育的特點🙅🏽〰️。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社會的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過去常被認為是屬於大學內部或自身的事情,今天卻受到社會廣泛的關註⛩🚦。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變化🦟,即現代社會的高等教育已不再可以獨自清高📃,它與整個社會經濟及老百姓的聯系已經越來越密切和廣泛🧑🎨。正如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中所寫的那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讓人們肅然起敬甚至望而生畏的大學⚅,如今也已經逐漸“世俗化”了。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高等教育涉及面越來越廣,大學與老百姓的個人利益具有了更加密切和直接的關系,大學也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和關心。十分重要的是👍🏼,這種對大學的了解和關心🏌🏽♀️,不僅是尋常百姓能夠落落大方地出入大學校園和某些過去常為“閑人免入”的場所👾🕐,而且是能夠對大學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要求的。顯然🤹🏻♂️,大學已經不再神秘👷🏼,大學已經或者正在成為大家的大學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的公共性已不僅是社會和人們的一種外在期望♦️,它正在表現為一種更加實際的關註與必要的幹預。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中國特色,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方,大學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就連大學的課程改革這樣的大學自己的事情,也受到社會與媒體的廣泛關註與批評。正如美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學者阿特巴赫所說的那樣🏈:“大學教員聚在一起👩🏼🔬,私下討論課程改變事宜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一項課程計劃的變更都可能在《紐約時報》的版面上🧖♀️,或是在《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上引起討論🐜😷。”
轉型期大學的公共性面臨新挑戰
中國高等教育在整個社會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後💆🏼♂️,如何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公共性,已經成為堅持大學辦學方向的一個根本問題。
例如,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高等學校應該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盡管這種法人實體的含義是多方面的🎑,也存在不同看法🙋🏽,但大學本身的獨立利益卻因此而獲得了更大的合法性,大學發展自身利益的要求也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問題在於,大學自身的獨立利益和發展這種利益的要求🧘♂️,與其公共性的本質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能之間是否存在沖突呢?我們有什麽樣的新機製使大學既能夠繼續扮演公共性的角色🙋🏻♂️🙌,又能夠發展自己的利益呢🧑🏿🎨?
又如,大學經費結構的變化,也對大學的公共性和發展公共利益的責任構成尖銳的挑戰🛖。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屬於公共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大學的所有經費幾乎都由政府提供,教師工資均為財政撥款🧑🏼🦳。在這種財政體製基礎上🦜,大學履行其發展公共利益的職能🧑🏽✈️,教師扮演其道德角色,堅持其公共性都沒有問題。但目前中國大學的經費已呈現多元化的局面,有的大學經費中政府財政撥款只占30%至50%。而就教師的實際收入而言👩🏻⚕️🤿,財政撥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堅持大學的公共性,以及如何堅持和進一步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對於大學和大學教師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更加突出的問題和挑戰是,大學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堅持為國家和社會,特別是為一些重點和重要崗位🚣🏻,包括部分邊遠與艱苦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高水平的專門人才?這顯然是大學公共性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中最根本的內容和要求🧑🏻💼🤾♀️。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完全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安排。在這種體製下,高等學校完全能夠根據國家的需要給各個不同的部門輸送畢業生,進而保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但是現在新的體製與模式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在這種新的就業模式下,畢業生常常會按照一種利益驅動和導向進行選擇,即根據收入的高低、事業的前景,以及個人的興趣等個體本位進行擇業🍲。那些能夠體現和反映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機構、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由於收入水平不高🍢,或環境與條件不夠好、工作比較艱苦🏆,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在大學畢業生的擇業中被“邊緣化”♐️𓀃。尤其是那些地處邊遠地區和艱苦地區的國家重要企業和事業單位🧏🏿♂️,往往得不到大學畢業生,特別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這種現象顯然與大學公共性的責任不相適應🍱,尤其與國家重點大學在發揮大學公共性上所應承擔的主要責任不相符合。坦率地說,這種現象在高等教育領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全面深刻認識新時期大學的公共性
顯然,這樣的矛盾與沖突已經使大學在現代社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和指責,大學的社會角色也面臨著一種新的責任與要求🚣♀️😊。比較深刻地正視這些批評和指責,需要對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的公共性及其維護與發展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所具有的含義❔⟹,以及對於大學的公共性有比較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首先,堅持大學的公益性和正確的辦學方向,是堅持和發展大學公共性的最根本的體現。人的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也是大學公共性的重要內容🧖🏻♂️,而人的培養中的方向性🤦🏽,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接班人和合格公民🔫🚵♀️,則是堅持和發展大學公共性最重要的方面。根據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教育活動實際上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件事情:一是促使人的轉變,即通過教育把一個人從一個生物學的存在,轉變為一個真正的社會存在,從一個不成熟的、幼稚的人,轉變為一個成熟與合格的社會成員;二是引導和保證這種轉變的正確方向,即通過教育引導青少年朝著正確的方向轉變,並由此保持自己身上已有的好素質👊🏼🦵🏻,去除不好的因素,並且不斷學習有價值的內容,進而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道德的人🔨。相比較而言,後者往往更加關鍵😙。這種大學中人的培養的方向性💃🏽,正是大學公共性的根本內容🤸🏽♀️。而且,這種對方向的把握和引導與前者相比較,是教育更加主要的責任🦹♀️。
其次,堅持和發展大學的公共性,以及維護與發展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還必須科學認識大學建設與發展中公共性與服務性之間的關系。作為非義務教育,大學的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具有一定的服務性,包括大學教育中必要的收費製度、科學研究中的合同約束👩🏿🦳、發明專利的有償使用,以及社會服務中的成本核算等🤵🏿👰。而且👩,就整個大學的財務管理而言,也從過去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報銷機製,轉變為一種具有強約束的成本核算機製。但是,從本質和基本定位而言,大學又是一個公益性機構,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和所謂的外在性👩🍼。從表面上看✋🏽,這兩者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它們之間的矛盾並非不可協調的。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層次的問題🧗♀️✂️。公共性是大學的辦學方向🪐,而服務性則是大學日常運行和管理中協調和解決具體矛盾與困難的管理原則和方法🩵。堅持公共性這一辦學方向,大學的服務性同樣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實,並且能保證和維護大學本身的利益🏌🏼♂️。而放棄大學的公共性🧙🏻♂️,大學本身的利益可能得到保證,但卻會丟棄整個社會的根本利益,或者是大學的根本宗旨🤾🏻♂️。所以,我們既不能簡單地以公共性的原則代替學校運行和實際管理中的服務性,更不能錯誤地以服務性代替大學的辦學方向中的公共性原則。
大學的公共性既是一個久遠的話題,也是一個現代的熱點。大學的公共性之所以具有這種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遠的現代價值,究其根本🕺,就在於它本身就是大學的靈魂,已經內化在大學的各個方面🤵🏻。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它也就沒有真正的大學🪡。(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