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由教育部主導的第一輪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即將於2008年初結束👏🏼。過去兩年🏬,本科教學評估成為高教界最引人關註的事件🕎。2007年🧖🏿♂️,“取消評估”之聲不斷湧起,而這一年也是評估的高峰期🛫,北大、清華🤟🏿🚱、浙江大學、復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在喧鬧中完成了第一輪的評估。
本專題作者之一盧曉東轉述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學飛教授的“大膽”比較,歷時五年的評估對中國高等教育影響之大🪛🏇🏻、之深,與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的影響幾乎可比。
且不說這兩者之比是否有道理,但有一點是肯定相同的,就是本科院校的全體教職員工都為此“總動員”。另一方面,如果說院系調整對後來的中國高校影響深遠,那評估有什麽影響現在也無法評價。當下的影響是可以看出的📆,媒體中對評估批評之聲遠遠多於稱贊的,事實上聽不到後者的聲音🦞👼🏽。
一次意在促進🍿、提高教學質量的評估🔫,也就是說這是一次有著非常良好願望的事情,為什麽成了為人詬病、秘而不宣的潛規則👩🏻🎓?評估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或者說評估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誰🤮?在“迎評促建”的20字方針下,是促進了教學,還是幹擾了正常的教學進程,甚至妨礙了高校自身發展的軌跡?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作了一項小型調查🔪,邀請高校評估研究人員做了一份針對大學教師的問卷👩🏻🏭,16所高校的100位老師作了回復✍🏿。我們又采訪多位知名教授、普通教師🦾🚴🏽、評估專家以及在校大學生😳,他們的觀點不盡相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像高考一樣,評估不是萬能的,取消評估也是令人質疑的,取消後能不能找到一個取代的最佳或者更好的方案🐮?
這些都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育研究者更深入的思考並作出更為科學的評價體系👩🏽🎓🙅🏿。可喜的是🧑🏻🔧,教育部於2007年7月表示🧑🏿🍳,將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學特點的評估製度,大幅度精簡對研究型大學的其他各類檢查、評估活動💫✸。這意味著在即將到來的下一輪評估會有新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隨著評估工作不斷的開展,社會各界對該項工作的批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厲🖌,不少公眾媒體🧣,包括高等院校中的有關群體,對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工作也有很多的異議👙。這裏的批評或異議,情感的發泄不少✋🏿,理性的審視卻不多。基於理想的展望過於虛幻🧙♀️👨🏻🎨,難以企及;基於現實的改進策略又囿於政策框架,難以真正落實。
如何客觀地看待種種批評?如何在發泄的快感之後理性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評估工作中的難題🐰👼?可能還要回到實踐,從實踐的反饋🆚、“評估中人”的反饋來看一看評估工作的實際成效🙇🏿♂️。
評估中人,有學生,有教師,有高校管理人員👂,有評估專家👨🏻🦽,有評估政策的製定者和執行者。這些不同的群體都構成了評估工作的利益相關者。從評估政策的目標取向來看🛀🏻,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是評估政策的根本落腳點,而教學質量主要生成於課堂教學之中,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上💆🏿♂️。“學生應當是評估工作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對評估工作成效最符合實際的反饋應該來自於學生和教師,但是學生作為教學質量改進的載體🙎♂️,他們對評估工作本身可能並不是很了解,從第一輪的經驗來看,他們僅僅是以被觀察者的身份參與評估工作。
因此💇🏻♂️,從高校教師的角度來收集有關評估工作的反饋信息是比較理想的。一方面,教師是教學質量改進的促進者和見證者;另一方面,很多教師直接參與了評估工作,對評估工作的實施比較熟悉🎚,在調查中發現🕸,分別有28.1%和54.1%的高校教師覺得自己“非常了解”和“了解”本科教學評估的具體內容🗂。
本次調查共選擇綜合性大學、理工類高校各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6所👩🏻🦲,省屬高校10所,面向教師共計發放問卷160余份🛺,其中回收且有效的問卷為146份,有效率為91.3%,其中正高級職稱、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及以下職稱的教師比例分別為15.1%、32.2%、33.6%和18.5%。
評估的現實基礎:
擴招後教學質量下降沒有?
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下降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一判斷使得教學質量開始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所關註的重點之一🤹🏽,也是促成教育部對各類高等院校進行質量評估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有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指出,高校的教學質量在擴招以後並沒有下降🤭,而是質量評價的標準應當多元化🏇🏼,如果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教學質量🫗,肯定會認為教學質量下降。這其實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如果從高校教師的角度來進行縱向比較的話,有31.5 %的教師認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在擴招後“明顯下降”💂🏻♀️,49.3 % 的教師認為“有所下降👩🏽⚖️,但不明顯”。可見,評估工作對我國高校近幾年來教學質量狀況的基本判斷是比較客觀的🟥。
對評估工作的認識
超過80%的高校教師認為開展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工作“非常有必要”和 “有必要”,可見🧑🦽,他們對評估工作還是非常認同的。
關於評估結論,42.5%的教師認為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40.4%的教師認為“比較符合”,兩者的比例之和約為83%,這表明,在教師看來🧛🏽♂️,評估的結論還是具有較高的客觀性。
85.6%的教師覺得教學評估與自己的工作“關系很大”和“有關系”🥔,77%的教師認為評估結果的好壞對自己“有影響”🥿。
關於高校的自評報告🧑🏿🎄,19.2 %的教師認為“非常客觀”,55.5 %的教師認為“比較客觀”,8.2 % 的教師認為“部分內容與情況不符”𓀅🤲🏽,其余的教師反映沒有看過自評報告🧝🏻。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自評報告中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學校的教學現況,但同時,還是有部分高校沒有客觀、真實地反映現實狀況🫲,不同程度地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
從評估專家進校考察期間學校的表現來看🤤,教師認為學校教職工、學生和教師在評估期間其表現“和平時差不多”的比例分別是45.2%🧭、45.9%和58.9%♈️。可見,在學校被評估期間,學校教職工、教師和學生並沒有去刻意地表現自己,評估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高校教學的常態下進行的。
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合理?
從總體上看,44.5 %的教師認為現行的評估指標體系“合理”🧕🏿,認為“不合理”的比例為28.8 %,另有26.7%的教師“不了解”評估指標體系🕐♝。比較來看🤵🏽,綜合性大學中的“985工程”高校、省屬高校和理工類中的“985工程”高校、省屬高校對現行評估指標體系合理性的判斷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省屬的綜合性大學和理工類大學均有50%左右的教師認為指標體系“合理”❎,而“985工程”高校只有約28%的教師認為“合理”。可見,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現行的評估指標體系更加適合於省屬高校♝,而不太適用於“985工程”高校。因此,對本科教學評估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上,需要體現差異性💔,分類評估應當提上議事日程🧑🏻🦼➡️。
評估結論的客觀性
與對學校改進的成效
教學評估的指標體系一共有“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教學管理🏏、學風、教學效果和辦學特色”等8個一級指標👶🏽,鑒於有超過80%的教師認為自己了解本科教學評估的具體內容🙇🏻♂️,調查特以教師自評的方式來估計學校的教學狀況,並通過和官方的評估結論進行比較,以說明官方評估結果的客觀性👨🦯。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學校自評的結果在各個一級指標上均介於“優秀”和“良好”之間,除了在“辦學指導思想”這一指標外,其余指標上的得分都更接近於“良好”。而調查所選擇的全部樣本學校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結論都是“優秀”。可見,兩個不同群體在評估結論上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
評估工作對高等院校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在各個方面所發揮的影響程度是不一致的📋。從對8個評估指標體系的影響來看🚶🏻,評估在“教學條件與利用”🧠🚵🏻♂️、“辦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管理”等指標上對學校促進作用最大🫸🏽,而在“學風”、“教學效果”和“辦學特色”等指標上的促進作用最小。具體而言,評估工作在“改善教學基本設施”🤵🏽♀️、“促使學校更加重視教學工作”和“規範了日常教學工作”等方面對學校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而在“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風”👷🏽♀️、“學生的進步顯著”等方面對學校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這表明🙅🏼♂️,評估工作所發揮的實際功能🙆🏽♂️,主要在於規範高等院校教學的外在條件,而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影響卻相對薄弱。這也反映了評估工作註重教學條件保障、忽視教學活動的不足。評估工作的改進,需要更多地關註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活動,這樣才能抓住教學質量的核心。
最希望評估工作得到改進的地方
“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和“評估配套政策”等是評估工作中教師最希望得到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評估的指標體系高度統一🌡👨,所有的高校共用一套指標體系且大部分高校的評估結果都為優秀,評估結果沒有很好的區分度🧛🏻🕛。
在評估方法上🐻🌝,沒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主動參與評估的積極性,高等院校也處於被動接受的境地🤽🏽♀️。教師普遍希望教育部、高校能夠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從根本上保證教學質量。
期望誰來組織實施
教學評估工作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期望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由“教育評估的專業學術研究組織”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來實施🦹♀️,兩者分別占到所有調查結果的30%和21%🚔,兩者之和超過了51%。而期望由“教育行政部門直接評估”的比例也接近20%。期望由“非盈利性的社會中介機構”和“隸屬於教育行政部門的事業單位”進行評估的比例均在11%左右。
可見,當前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評估雖然具備足夠的權威性👩🏼🍼,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在評估的專業性和客觀性上存在不足,這可能是導致高等院校傾向於由“教育評估的專業學術研究組織”或“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來實施評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現階段,非盈利性的社會中介機構由於權威性、專業性等方面的欠缺,也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可。
評估工作的後續改進🧗🏻,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評估專業協會與研究機構的力量😛,提高評估工作的科學性、中立性和客觀性🧚🏻♀️。
評估下一步如何走
評估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如部分院校沒有客觀地反映學校的情況;評估的指標體系過於籠統0️⃣👩🏭,沒有能夠充分體現不同高校的特點👨🏽🍳;評估的結論可能被高估▪️,且區分度不高🏊🏽。從評估工作的成效來看,高校的教學條件📓、教學規範改進程度比較高🧙🏼♂️,但在學風、學生的進步等體現教學質量核心的指標上,其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我們建議,第二輪評估工作的開展,首先需要對高等院校進行合理的分類🕊,結合各類院校的特點,設計評估方案,進行分類評估;其次,在評估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評估等相關專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作用🎠♥️,提高評估的中立性和客觀性🐂;最後🛼,在改善第二輪評估工作的指導思想層面,需要進一步貫徹“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的原則,緊緊抓住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圍繞學生的發展和進步來進行評估設計💦。畢竟,學生是教學質量的最終載體,他們的發展是教學質量及對其評估的核心所在🏦。(章建石 劉雪平 高莉 王桂雪)
楊東平:中國高校現有評估方式存在缺陷
評估專家:現行評估方式有利於學校建設
“如果沒有評估,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不會有現在的局面🎚,學校的辦學條件、對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及教學的規範性,也不可能有現在的水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評估專家別敦榮表示,本科教學評估對促進學校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在目前情況下🤴,也只有評估能帶來這種效果👩🔧。
“評估目的基本達到了”
自1999年擴招後,高校規模迅速擴大,從高等教育的基礎來講🤘🏻,很多高校不具備承擔這樣大規模高等教育任務的能力,不管從物質條件🚤、製度建設、人才建設乃至心理準備都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如何保證質量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別敦榮認為🏕,在這種背景下🏉,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便有了必要😔🖖🏿。
“保證質量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保證辦學條件和相關的規範製度,而評估最核心的東西也是這些,一些硬性的指標都體現在這方面🈳。”別敦榮說,目前所評學校基本上都可以根據指標要求來建設學校教學條件,都能夠根據教學指標的要求規範教學管理,教育的基本質量得到了保證。從這個角度講,評估目的基本達到了👨👨👦。
同時,別敦榮也表示,高校教學工作是一項長遠的工作🦹,人們對它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尤其在大擴招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評估對教學改革和教學發展的推動作用還有不足🫴🏻,但這是後一個階段的任務,前一階段主要是保證基本質量,後一階段對教學的推動力度將逐步提高。
本科評估需要統一的標準
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對不同層次學校執行同一套評估指標的非議,別敦榮認為這是對評估的誤解。他打比方說🛌🏽🧑🦯,就像國家的稅收標準並不區別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一樣,統一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標準也有其合理性🧑🏿🎨。
別敦榮解釋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為了要保證最基本的教學工作要求,所有學校只有達到了這些要求,辦學質量才有最基本的保障🫚。“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有人對絕大部分高校評估結果都是‘優’表示懷疑,其實他們有誤解,北大和一般的學校肯定不一樣,但‘優’所反映的是在基本的教學條件上都達到了優的標準🪬,並不表示不同學校的實際教育質量是相同的。”
全國所有高校都參加評估🈲,但每所高校參加評估都不輕松,即使那些最著名的大學也是如此。別敦榮認為,這也說明了評估的必要性✌🏿,說明了哪怕最好的大學,在最基本的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這正是需要開展評估的最根本原因。
對於同一套指標體系要求下所導致的高校建設的“趨同性”,別敦榮表示🐕🦺📁,這是評估不能回避的問題👏🏿。在同一個評估標準下,如何創建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需要學校領導根據學校實際✶𓀊,提出本校的辦學理念。“政府評估只涉及到了學校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沒有涉及到全部,如果學校領導完全按照評估的要求去考慮辦學,就會出現同一化的問題🛬。如何在評估標準指導下,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統籌其他工作,學校領導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膽略。學校領導的教育信念不能僅僅局限於評估,否則,就是短視的、狹隘的。”
現行評估形式有其長處
目前的評估采取的是教育部組織高校專家進行評估的方式,別敦榮認為這種評估方式有其長處🥪:可以使大家相互學習,相互研究🏃🏻🔤。評估專家不僅評估了學校,他們也在研究、學習被評學校的辦學經驗,並由此思考自己學校的問題。這個效果是大家最初沒有設想到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個“副作用”是積極的。“很多一般院校的領導到相對較好的學校評估的同時🎑,自己也開闊了眼界🤷🏽♀️。平時他們很少會有這樣的機會,這等於是學到了案例🧑🏿🎤、典範。”
別敦榮同時也指出⛽️,到目前為止,還難以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來取代現行的評估方式。目前我國真正的評估研究專家不多🏌🏽♀️👩🏻🚀,而即使有🏊🏻♀️,他們所考慮的更多的也是理想化的辦學,全部由評估研究專家來評估不能達到學校之間相互觀摩借鑒的效果。與之相比➕,現行的評估方式則要更加“實際”得多。
對於有人提出的希望依靠民間機構進行評估的要求,別敦榮表示,我國的民間機構評估的權威性很難令人信服。 “現實的考慮❄️,目前在我國只有政府評估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政府來推動高校建設🦸🏿♀️。”(陳彬)
楊東平:現有評估方式還需完善
“評估本身沒錯,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我國的評估方式還存在一些缺陷。”在接受采訪時,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表示✒️,我國現有的評估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需要更多樣的指標體系
楊東平首先肯定了評估對於新建高校的促進作用🧒,他認為,評估對指導新學校建立辦學規範和自己的教學秩序非常必要,尤其很多“年輕”的、剛剛升格的高校更需要評估𓀖,以達到以評促建💆♂️,提高管理水平和製度建設能力的目的。如果作為一種“合格評估”,幫助新大學規範管理🏔,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然而,對於那些優秀的大學,再去這樣評估就意義不大了。“辦了幾十年學的學校♨️,因為評估把氣氛搞得很緊張,學校花一年的時間來準備,結果95%以上都是優,這能起到什麽作用?”楊東平認為對於高等學校應當分類管理🧑🏻✈️,我國目前存在多種類型的學校,用現有的一套指標體系顯然非常不合理,例如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學校,其條件和水平完全不一樣🤛🏽,那些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研究型大學👨💼,應該完全放開,不參加這種評價,或者建立另一套適合它們的評價體系。
評估的方式應當以
常態行為和公開數據為主
對於現行的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楊東平表示有些內容並不合適🤽🏼🧜🏼♂️。“有些要求非常高,比如要求教授授課的比例,幾乎沒有多少學校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這是迫使人造假。而有些要求🧙🏿♀️,例如教師當中博士生的比重等,這些都是常規統計⏪,學校的報表裏面都有,根本就沒有評估的必要。”
楊東平說,一所大學的辦學質量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的認可程度,而社會的認可程度很多都是公開的:如幾個人拿了諾貝爾獎,學生就業率高低等⛰,如果檢查的是這些客觀存在的公開信息和客觀指標👨🏻🎨,大家就不可能去為了評估而造假🧔🏻♀️🧔🏻。評估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至於目前所采取的提前安排、定時的評估方式🧾,楊東平為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目前很多國家評價餐館水平都采用“美食家”的製度👨👨👦👩🏻🦯➡️,即聘用一批美食家以普通顧客的身份去飯店吃飯🖐🏿,然後把評價反映給餐飲協會🦙。他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評價👹,而不是事先告訴他某月某日我要來檢查🤲🏽,這樣做不免流於形式🧫。
同行評價重於行政評價
有一些評價高校的重要指標,比如學生的培養質量🤷🏿,楊東平覺得真正的評價應該是來自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但目前還沒有這一類評價體系。“在國外公共信息系統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大學生一年後的就業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價⭐️⁉️,反映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這很有價值,但我們目前還做不到這點。”
楊東平認為對高等學校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行政化的評價,而是同行之間的評價💯。“雖然目前參與評估的也是校長、老師⏸,但就整個模式而言還是政府在評,老師沒有什麽發言權🈵,我們缺乏這樣一個公開的過程,一個製度化的程序🪠。”
“問題不是要不要評價,而是如何評價🏷,由誰來評價,怎樣完善我們的評價製度,怎樣設定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而不至於形式主義泛濫🎉,勞民傷財。需要對不同的大學分類管理🪐,需要製定新的評價標準🧘🏽。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討論。”楊東平說🤸🏻♀️。(陳彬)
高校教授稱"本科教學評估"造假讓教師顏面盡失
造假讓教師顏面盡失
對於本科教育,北京某高校的章嘯(化名)教授認為🧸,存在的問題很大🕕,主要是由高校辦學的行政化導致的🐽。對於評估,章嘯說🤱🏼🟫,高校1999年開始擴招後,8年來🐬🤽🏼♀️,大學生增長了10倍🩷🙌,本科教育大眾化的功績算是達到了,可高校師資相對缺乏,以及高校大躍進導致的學校對本科教學的輕視🤾🏻♀️,實際結果是教學水平嚴重下降,實際上給社會輸送失業人口。於是有關部門想用評估的方式來糾正🧝,但製定的本科教學評估的指標體系卻不利於本科教學的改善,反而使大學教育進一步中學化。
在評估的實施過程中,章嘯認為造假相當普遍。為了能在即將到來的評估中順利過關🏊🏻♂️,各個學校先自行檢查👳♂️♣︎,查出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造假。包括假試卷👩🏼🦳👩🏼🦱、假論文⏫🏃➡️、假實習報告🧖🏼、假聽課記錄等🧴。用圈內的話叫做“補”,把一切沒有的、不合格的補上🤎🧑🏻🎨。
章嘯表示,據說僅就某些高校的自查而言♧,本科教學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相當嚴重,主要集中在教師對考試和判卷的隨意上🚴🏼,比如考卷上沒有小分🏂,卷面成績與成績表不符🛳,考試出題隨意,難以涵蓋教材內容等等(這裏主要指文科)©️✴️。
對於評估專家,章嘯認為其組成很難體現出專家的意味,有些專家並不是學科領域權威。此外🍃,評估中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面對這些普遍的、明顯的造假現象,評估專家幾乎都沒有任何反應。
章嘯表示🙇🏽♂️,從目前高校發展的態勢來看🦟,“211工程”、“985工程”等大學的劃分和所謂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等所引發的合並學校潮流,是一種高等教育的“大躍進”。而現在進行的評估,對“大躍進”只有促進,不能起到刹車的作用🎹,因為這是一種行政導向的評估💁🏽♂️,只能強化大學的行政化傾向🍺🚵🏽♀️。
章嘯表示,評估體系要真正體現出對本科教學的檢查作用,就不僅僅是檢查課堂教學、教學大綱、教案等,還要包括開小型研討會🫴🏼、師生互動等環節,以及對學生的考試與平時成績👋、實習等方面綜合考察🦻🏻。但是👋🏿,這些內容並不能一概進行程式化、規範化。在20世紀30年代,本科教學沒有教學大綱等框架的束縛🧙♂️,關鍵是看老師能否給學生傳授真材實料。顯然,按照目前的教學評估🍧,越是有研究有創意的教學🕸,越是屬於違規甚至嚴重違規的行為。
此外,據章嘯多年的高校教學經歷,目前高校本科教學中教學內容教條和陳舊🤹🏽,教學形式的僵化以及有點名氣的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即使上課,也經常找研究生對付等等。對此,章嘯建議⏪,評估至少要有一半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這樣才能讓教師回到課堂。最關鍵的是,評估不應該由行政主管部門來做🏋🏻♂️,要做的話🚢,理所當然應該由第三方的民間中介機構來做👩🏼🦳,如果國內沒有合適的🫳🏼,應該請發達國家的民間機構做,這樣,才能具有公信力🌹。(趙鷹)
評估影響學校教育的自主發展
對於本科教學評估給高校帶來的整體影響,北京某高校的馬潔(化名)教授認為,適當評估、科學評估是對的👨⚕️,高校應當重視本科教學質量,但目前的做法興師動眾,流於形式👩👦,甚至有點勞民傷財。僅僅這一次評估也罷了,近幾年多次評估,如重點學科🔍、基地☂️,已經嚴重影響了學校教育的自主發展。
為了迎接評估🤾🏿♀️,一些高校造假🏢,如試卷❓、畢業論文等,馬潔認為,最大的不良影響是增強了社會不良風氣🫶🏿。為應付檢查🔊,造假的事情時有耳聞,他認為此次本科教學評估檢查要求很高,對於沒有積累的學校,要想達到要求有一定難度,被逼造假之類的做法也就難以杜絕。
當然🧒🏿,被逼不是造假的充分理由⛹🏻🛌🏿;被逼💇🏽♂️👧🏻,仍然可以不造假。但是地方院校要權衡利弊,即在不合格和造假之間選擇😰🦹🏽♂️,哪個風險小選擇哪一個。就目前的體製來說,造假的風險很小,教育部也不可能不知道實際情況📇,默認這種情況當然就是一種嚴重的腐敗。
對於具體的不良影響🧗🏻🎊,馬潔還舉例加以說明。如若幹學校都規定,在檢查的一周內📏,教師不許離開學校👨,不得出國➙,不得外出開會等🪱;就此來說🧎♂️,檢查可以說是對正常的教學的破壞。“等檢查組一走👇🏼,一切照舊。那麽這種檢查有什麽意義,不是鼓勵人們造假嗎?學生目睹這一切,只會認定,上面喜歡假的東西。”
而對於本科教學評估,馬潔個人表示,要尊重教育規律,應當適度評估。不要搞形式主義🦹🏽,不要過多地浪費老百姓的錢。高校要向教育部負責👩🏽🌾,但更應當向學生👌、納稅人負責。
對本科教學評估的建議🧙🏻,馬潔提出三點🚛:一是評估不應當由行政主管部門主持,而應當由獨立的第三方來進行,可不定期地在不通知的情況下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系統性的造假;二是檢查應當是經常性的👨🚒👉🏿,不能以一次所見為準;三是專家組應當匿名,而且評估也要讓學生參與🪥,畢竟課是講給學生聽的。(趙鷹)
本科教學評估中的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被打亂
本科教學評估中的學生
出勤率有了一些提高
小趙是一所重點大學的大三學生,2006年,他所在的學校經歷了本科教學評估🛰。
據小趙講,在評估前半個月,學院裏便召開了評估動員大會,老師三令五申,要求“從自己做起,為迎評爭光”, “輔導員給大家開個會🕒💆♂️,要大家好好表現,上課不要遲到,早點起床”。
然而當評估真正開始時,他想象中的那種全校師生“激昂向上”的學習狀態卻沒有出現😄。“生活與以往一樣🚟,還是‘三點一線’,晚上上自習的同學還是那麽多🐼,可能唯一不同的就是👩🦰,上課時學生的出勤率有了一些提高,但聽課質量卻並沒有很大的改觀,大家‘該幹什麽還是幹什麽’👼。”
暑假縮短一半
小肖在她剛上大四時經歷了學校的本科評估。那年暑假,她原本一個多月的假期被縮短了一半,這段時間她必須老老實實地呆在學校👦🏽,做一些迎評的準備工作✌🏿,現在談起這件事,她還是覺得很無奈。
“那個暑假我原本是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養足精神準備回來考研🫵,沒想到不但少了一半的假期🪞,而且還必須做一些額外的‘功課’,但這些熟悉校史🧚♀️、準備材料之類的‘功課’對我們又能有什麽切實的幫助呢🌠?開學後🤶🏽,感覺自己的精力似乎還不如以前了,總而言之🎵,這個評估把我的整個計劃都打亂了。”
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在準備迎評的那段時間🧑🏿🎤,小安曾和幾個同學一起為院裏設計展板🍊,從構思到最終完成,大概經歷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裏,小安幾乎每個晚上都要在學院裏呆到很晚,甚至有時上課時還必須請假,也因此耽誤了不少課程。
“其實相比評估期間,準備迎評的那段時間才真正累人🧔🏽🧞♂️。”小安介紹說,由於他所在宿舍的舍友中,在班內院內擔任職務的同學較多🧑💼🙊,那段時間幾乎每個人都有“任務”⚓️,每天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很少能靜下心來看看書,交流一些其他的事情。
評估前和評估期間,小安說學校比過去管得嚴了一些👍🏿,輔導員時常去宿舍檢查,學院為此還專門印發了一些學校的歷史和現狀的材料,要求他們背誦🧑🏽🍳,以備評估專家的提問👊🏽。不過,他們從來沒有看過那些材料,他也沒有見到或者聽說有哪個同學被問起過。
說起評估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小安回憶道,當時學校組織了一次文藝會演,從學校附屬幼兒園的小朋友到離退休幹部都參加了,那次會演的節目非常好🏋️♀️,也很豐富。
提到評估給學校帶來的影響🦹🏻♀️,小安說,其實評估的確有一些好處,比如那段時間整個校園的環境也的確得到一些改善🌯,一些多年沒有清理的衛生死角也被打掃得幹幹凈凈,校園紀律也好了一些🧑🏻🤝🧑🏻。但是評估一過,這些也就跟著都過去了,一切還會恢復到以前,評估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