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周五到江寧去聽課,發現我以前批評過的“課堂官腔”和“兒童失語”現象依然嚴重的存在,故將原來舊作中的一段文字帖在這裏,供來客參考🪫、討論。
很多學生似乎不會說話了🤾🏼♀️:回答問題拿腔捏調,很像領導在做報告☂️;政治、理論詞匯張口就來🛟🍟,滿嘴大話♿️、空話而不自知👰🏼♂️;揣摩聽眾心理💁🏻♂️,你要聽什麽話我就給你說什麽話……
表面上看,這些孩子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太會說話了,簡直是說得頭頭是道🚐🫶!膨脹、發酵的語言撲面而來,讓你耳不暇聽。說它是一種“失語”現象🫄🏼☢️,是指這些孩子不會正常說話、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不會說真話👨🏻🍼。正常情況下,孩子是不這樣說話的👱🏼♀️,比如,同學之間的聊天,他要這樣說話,肯定會被別人笑死。成人世界有不同於日常生活的“官話”🧑🏿🦰,難道這麽小的孩子也需要與日常語言不同的另一套語言嗎😊?人生有分期🧑🏻🍳,童年不同於成年🏂🏻📙。孩子不同於成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說這種話的孩子用的是成人的語言,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表達不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是這種語言遮蔽了孩子;孩子用這種語言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孩子利用了這種語言。
語言是存在的家👦🏼,“失語”也就意味著自我的喪失和學校部分道德教育目的的落空。在膨脹、發酵的語言包裹下,孩子自己已經迷失了🦹🏻♀️。“拿腔捏調”意味著刻意按照別人的語言模式在進行“語言秀”😴;成人語匯擠占了自己的語言,真實的自我無法表達;揣摩別人心理,意味著一種主動的語言扭曲和自我掩飾。在這種的語言習慣之下🧜♀️,學校教育所倡導的誠實🗜、言行一致等道德價值都會落空🥚。不難想象🩶,在老師愛聽學生唱高調、說大話、場面話的情況下,還有誰願意說實話、真話💆🏼♂️?學校一面在“半真半假”地進行誠實👩❤️💋👩、守信教育🏄🏽,一面又有意無意🏌🏻♂️、切切實實地鼓勵學生說大話🧗♂️、空話🏓、假話,學生當然會做出既能保護自己又令老師滿意的選擇🧑🏭。
兒童“失語”在一定意義上標識著童年的喪失。兒童不會使用童年話語,過早的操起了成人語言📅,這意味著兒童過早地步入成年世界,已經沾染了成年世界的不良習氣👳🏽♀️。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已經表明,童年世界對人一生的重要性。首先📟,童年本身具有價值🤵🏽♂️,它不只是為未來做準備的。人生短暫,如果失去了童年🤴,也就失去了人生中寶貴而美好的一段時光,人生因此而減色。兒童的現在和未來是具有連續性的♙,兒童自由充分享受今天,才可能一健康的身心去迎接明天。失去童年,就是剪斷人生的這種連續性🏊🏼,使其將來的成年生活建立在不健康、不完整的陰影之上。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