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梨花體🟩、熊貓燒香、學術超男🌬、奔奔族🧏🏼♂️、獨二代🥊🕺🏽、曬客🛏☎、丁寵家庭……”日前⛷,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就近年來流行的各種新生詞匯👨🏿✈️,列出了171條漢語新詞語選目。該報告一發布📉,迅速引起廣泛關註,新詞是否有普及性等成為議論焦點。在日前北京語言大學舉辦的2007國家語言資源與應用語言學高峰論壇上,“171條”再次成為國內外語言學專家爭論的焦點。
“暖巢管家、諾亞規則、半糖夫妻🪛、土腐敗⏪、世宗、7時代、擒人節👃、輕熟女🫵🏽、窮人跑、十五細則……”面對這些“古怪”字眼🚶🏻♂️➡️,研討會現場上一位專家扔下這樣一句評語👩👩👧👧:“我一頭霧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顧曰國質疑的是🩶:這171個“新詞語”是否都是新詞語🦕?“新詞語到底如何定性,還需探討!”
事實上,記者註意到,外界對“171條”最主要的質疑,也集中在新詞的“資格”上。一個叫“老石”的網友的態度很具代表性,他說:“教育部對新詞的‘寬容’🔳,就是對社會亂造詞語的‘縱容’🧜🏽♀️。這將會對以後人們使用詞語產生誤導。教育部及國家語委作為管理國家語言文字的權威機構,應該遵守有關法律和語言規範🍘,慎重對待語言文字的新現象,可以跟蹤研究,但不應該急於公布🛌🏽。”
“171條”產生的背景,在此次論壇上得以披露🫀👳🏼。國家語委的相關課題組持續觀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30余家報紙🕌,從中發現“候選新詞語”,並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考察其使用頻率及出現年代。通過反復審慎遴選,獲詞語數千條,再請專家審定出300余條💎。之後,利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的動態語料庫進行驗證,驗證語料來自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三類,驗證語料規模2005年約7億漢字,2006年約9億漢字🤞🏼。最後又請6位詞匯學和詞典編纂專家審定🤑,得171條。
“這171條新詞語🛀🏽,凝聚著幾十位專家學者的學術智慧,利用了語料庫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研究手段👼🏼,絕非‘妙手偶得’🌛,實為審慎之作。”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這樣說。
李宇明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思想意識的空前活躍☠️👱🏼♂️,新事物👐🏿🧔🏻♂️、新觀念、新詞語及其新用法大量湧現。新語言現象的傳播速度🏍、傳播方向、傳播範圍和傳播方式也在發生改變🕣。“今年嘗試著先公布了171條,並不意味著一年新產生的詞只有171條,一個新詞是今年產生的還是去年產生的、還是前年產生的,確定起來難度非常大,但是我們會努力找到新詞語。”
陳思和認為,自從有了網絡,各種民間流行文化以及民意取向能夠及時傳遞到文化精英🫧、文化決策者的視野之中,多少影響到文化政策的製定與調整,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新詞匯”從收集研究到推廣、編入教材👩🏻⚖️,畢竟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因為,從大眾文化層面流行的語言,到精英文化層面上的語言運用,再到融入語文教育的核心文化體系,涉及到完全不同的文化層面,其內涵不可混為一談。
此外🧜🏽♀️,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資深報人江惠迪也指出🖨,“新詞語後面都沒有附加解釋,而中國的通訊社電稿中如果出現了這些詞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都要進行簡單的釋意🦧。我希望以後國內對於新詞的發布,要考慮發布的方式⏯,給予新詞必要的解釋💇🏼♂️👩🌾。”
就此,李宇明表示,語言生活狀況是國家基本國情,教育部、國家語委會不斷完善工作機製,並提高年度語言生活報告水平👱🏻♂️,再公布新詞時🫵🏼,將會同時配有例句和註釋🪦。
而顧曰國研究員則強調,公布新詞語之後👶🏽,更需要研究監測發布後的負面反饋,且在編寫辭典和語文教材時要十分慎重。(桂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