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座因美麗的海島風光聞名的城市,一座因改革開放崛起的城市。7月中旬,記者在島上燦爛的陽光裏👨🏽🎓,尋訪海口實施高中新課改的足跡👩🏫。
繼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之後🚷,2004年🪀,教育部批準海南與廣東、山東🈸🧑🧒🧒、寧夏4省區首批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海口,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從義務教育階段到普通高中實施新課改完全對接的省會城市。到目前,海口的高中新課改已經歷了一輪完整的實驗🧎🏻♀️。
激情投入,理性操作🧚🏻♀️。可以說💬,海口的高中新課改,是在不斷突破“關隘”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直面問題👩👧👦、逐個研究問題🤍、樣本校先行探索、尋找解決策略——海口市把高中新課改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點,變成了同行眼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從邊緣化到常態化
福利彩票,隨著社會的變化闖進了人們的生活♑️。帶著一連串問題👨🏼🎓🤙🏼,海南華僑中學高一(12)班的陳帥等6名學生組成了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始了“福利彩票面面觀”課題研究。交了開題報告後🧑🏿🎓,6名中學生開始查閱報刊、上網、拜訪專業人員🔞,了解彩票的基本知識。每周五👩🎨,他們都到市民中作問卷調查🕵🏼,進行有關知識的課題訪問,走訪彩票發行點等,終於揭開了福利彩票的神秘面紗🏊。這項持續一年的研究🛀🏼,有研究計劃,每個組員都寫有活動日記、研究心得、自我評價和對夥伴的評價🤦🏻♀️🖐🏼,最後形成了研究報告。
與這個小組同時進行研究的,是由梁麗川、程濤🚵🏼、陳靜怡等組成的“刮痧”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兩名指導教師的幫助下🏊🏽♂️,3名學生觀看電影、查找資料🙆🏻♂️、走街串巷尋訪按摩師,甚至“以身試刮”,並找同學做誌願者嘗試刮痧,經歷了一次完整的研究和體驗過程。在海南僑中🙏,學生的一個個研究性學習報告引起人們的興趣→。新的學習方式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實踐性等特點,在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實施高中新課程初期🚟,海口的綜合實踐課落實得並不理想💃:大多數校長重視程度不夠☦️,造成這門課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缺乏對這門課的有效指導🦹,使得課程推進缺乏專業引領🥰;相關的評價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缺乏完善的激勵評價機製。針對這一難題,海口市2005年9月召開現場觀摩研討會7️⃣,展示了全市508個學生綜合課題成果🧑🏻🍳🐴;網絡評價現場,有8所高中的課題成果和過程性材料上傳到市綜合實踐評價網;在學生活動現場💌,海南僑中的10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作了研究過程匯報。
既然研究性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只能通過過程來控製結果🍔,海口市又迅即建立了“綜合實踐評價網”👦🏼,以便將這門課程的全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全程評價實現有效管理👨🏿,同時🤟🏻,通過這個專門的網絡聚集起課程資源,建設本地區的課程資源庫。海口市教育局要求,各高中每學期要將本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計劃👱🏻、課題實施記錄、研究性學習評價、課題總結等全套資源,以及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的過程記錄、評價意見等🍣,及時上傳到“綜合實踐活動網”👩🏿🔧,形成電子檔案🚑,作為各學校開展活動的過程性記錄🍾。
過這樣的管理機製,使綜合實踐這門弱勢課程在海口真正變成了常態課程。如海南華僑中學,第一學年學生研究性學習結題課題就有200余個🏩,該校在研究性學習博客群組上發表文章1702篇,頁面訪問量近60萬人次🦜。就連位於鄉鎮的靈山中學🙇🏽♀️,目前也有1345篇文章上傳到本校研究性學習群組,頁面訪問量達到30萬人次✋🏿。現在,海口市高中學生幾乎人人都參與了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從缺乏特色到多元、本土🥗、多樣
酷愛攝影的海口一中歷史教師陳光安🦎,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拍攝海口的老街道,留下了一批彌足珍貴的老照片👩🏿🎓。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他用這些資料,為學生開出了一門選修課“海口老街”。“第一次選課就有100多名學生𓀍,足足編了兩個班。後來3個班都不夠了,只能在300人的大教室裏用麥克上課👩🏻🦳。”陳光安自豪地說。
在海口一中🤹🏿,教師們開發出的校本課程達20余種。學生有興趣,教師有資源,就可以開發成校本課程🤽🏿。教師資源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周邊地區資源的利用。如畢業不久到學校任教就開出“《三國演義》的智慧學”的教師谷雲峰,因應聘時背誦的“煮酒論英雄”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學校鼓勵下開發了三國主題的校本課程。一次課下來,全是教師一人在講,卻受到一致好評🧕🏼,專家說✌🏿:“聽出了百家講堂的味道。”
課程的選擇性和多樣化,是高中新課程結構的最大亮點🪸。但在實踐中,校本課程開發又一直是一大難點🈶🎥。在海口高中新課改實施之初,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不夠重視,學校顯現不出鮮明的辦學特色🫱🏼;大多數學校和教師欠缺參與課程決策和課程開發的能力,而且不少學校沒有形成相應的激勵機製,教師之間的工作難以形成合力🧵。
在將海口一中和長流中學確定為樣本校集中研究難題後👨🏻,2005年年底,海口市又召開了現場觀摩研討會,海口一中的8名教師提供了精彩的校本課程課堂教學展示🏪,與會的300多名老師參與了研課評課,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學、評價🧑🏼💼、管理等深層問題進行了研討。在及時出臺的製度規範下,海口市利用樣本校“領銜”薄弱校,不少普通高中進行了有效探索🏵:海口一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已走向系列化6️⃣;長流中學開發的“長流人文地理”等課程也初步彰顯學校辦學的特色。一批學校的行動🧗🏿♀️,初步形成了區域內整體推進的格局。
海南華僑中學今年高考的高分考生張路遙告訴記者,自己就受益於選修的校本課程,“我選的化學由頂級老師開課👳🏽,而且一直聽到最後結束⛰,所以整個高三的化學直到高考前都沒在課下再花時間補課。”
目前,在海口市,課程開發主體呈現出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社區人士及高校研究人員一齊參與的多元化;課程開發資源呈現出本土化🛫;課程開發呈現出從重點學校向一般學校延伸、從小範圍走向大區域發展的多樣化。
學分管理:從全新嘗試到品出甜頭
地處海口市農村、文化基礎落後的長流中學👨🏿🏭,在高中招生時,是全市錄取分數線最低的學校𓀗。而就是這所學校🕴🏼,從2004年起🌓,高考一本率突破16%🫸🏽,二本率突破54%。經過3年的穩步發展🧔🏼♂️,長流中學今年高考再創輝煌💚:一本率達到21.09%,二本率達到61.56%,甚至敢跟省級學校“比試”。“低進高出”的結果,使得這所農村中學近兩年在全市聲譽鵲起。“我們遇到了高中新課改的機遇➙。新課程的實施👩👩👧,增加了課程對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給我們帶來了生機和挑戰。”校長毛才安對記者說。
長流中學取得的高考成績🩹,不只是高三備考的成績,而是3年常規管理的落實。在這所生源條件不好的學校🙆🏻♀️,高中新課程的學分管理發揮了作用。學分認定是把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加起來考察學生,它強調的修時提醒😫👴🏼、課上表現、過程評價等,對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起到了有形和無形的約束作用🧒🌖。一個學生,如果考試成績還可以🧑🏿🦲,但在學習過程中有超量缺勤、作業完成情況不好🤼👰🏿♀️、課堂表現不佳等,教師可以不給學分。這樣,處罰學生由過去的“德育處的事情”𓀝,現在變為每個教師都可以實施👔。
同時,學分管理的方式又將學生學習的長遠目標分解為漸進⛹🏼♂️、連續的短期目標,有利於學生從高一就打下紮實的基礎🚴🏽♂️,步步為營,打好“陣地戰”🏄♀️。“拿滿基礎分,拿足中等分,爭取拿到高等分”,長流中學創造的成績,就是這樣在基礎不好的學生一步步提高的基礎上取得的🏔👩🏫。“不逼學生⭕️,沒有晚修🧏🏻♀️,但學生在校時間的利用率提高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毛才安說🦻,“像我們這樣的‘老爺車’也能跟上新課改的步伐,給全國的非重點學校提供了一種信心。明年我們要保持今年的成績,全靠對新課改各種因素的進一步挖掘🍶。”
在普通高中實行學分管理,是為實現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提供保障🥨,為學生規劃高中生活🤳🏿、製定課程修習計劃提供保證。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適應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針對實施中的問題,海口市於2006年5月召開現場觀摩研討會👱♀️,提出了對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把學校學分認定方案轉化為各學科學分認定方案,使其更具學科個性;學分認定一定要體現管理功能🎨,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態納入評價認定的範疇🙏🏼;防止藝術類、技術類科目和活動類課程在學分認定上放松要求或弄虛作假的傾向,特別是研究性學習的15個學分更要管嚴。
高中新課程實施一輪後,從學生身上看到了什麽變化🤛🏻?海口一中校長馬向陽說:“在新課改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孩子,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潛質更大🔏,德育工作也因為融入到新課程的活動中而落到了實處。”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