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漁👧🏽:為何扼殺中學歷史教材改革
2007-09-17
來源: 南方網
據報道🦻,上海市去年批準使用的高中歷史教材💉,全面投入使用才一年🐡🧑🏼,現在已被廢止🔚。
廢止的原因,是幾位北京歷史學家的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上海版歷史教科書離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只講現象不講本質——在政治方向🚥、理論方向、學術方向上都存在嚴重錯誤”,並且指責“編撰者思想混亂🙏🏿,使該教科書既脫離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也脫離中國史學發展的實際,‘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的表現比比皆是🍆。”這些人除了發表會議紀要,還以中國史學會的名義開會,並上書有關部門,要求上海地區立即停止使用這個新版教材。
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中國為了現代化建設提高公民素質的需要。近20年來,修改歷史課程的標準🔲、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是國外流行的趨勢🦩,是為了加強基礎教育和培養人材的必要措施;另外,史學界在占有新材料、擴大觀察歷史的眼界🤞🏻😛,在內容和觀點上推陳出新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歷史教科書必須吸取這些成果,跟上學術研究的發展💪🏿,才能適應形勢。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就是根據這種精神👩🏼🦰,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
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的構思👈🏼👞、編寫、出臺、使用,具有現存體製無可質疑的合法性。編寫人員在領受任務後🦸🏼♂️,一直嚴格做到所有編寫構想、框架都必須符合市教委的指導思想,按照審查通過的《行動綱領》和《課程標準》來組織材料編寫🪢。所有章節都是經過這樣的程序:編寫者完成文章以後,專家負責內容的準確和深度,一線教師從教學角度來審讀是否適合課堂教學👩🏿🔬,最後由主編負責統稿。在經過上海課改辦的3道審查以後🏯,最初完成的教材從2003年開始在上海近百所初中、高中先期試點使用,並根據一線教師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調整🏗🍐、完善,在試用3年後,去年9月1日起🧎♀️,作為上海“二期課改”教材,在全市範圍內投入使用。
這樣的新教材,是編寫人員花費6年的心血,經過上級有關部門和專家的精心指導、審查👨🏻💼,廣大教師的反復實踐才完成的👮🏻♂️,憑什麽可以被幾位北京歷史學家的反對意見輕而易舉地封殺🍭?這幾位北京歷史學家的反對意見是真知灼見,還是個人特定的學術觀點💆♀️,抑或不過是沿襲“左傾”思想的陳腐之見,是需要認真辨析的。為什麽不能把他們的意見公之於眾,讓廣大專家學者👨🏽🎨,歷史教師,乃至學生和民眾來評說、判斷?事實上🚡,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組的負責人和權威人士就認為上海教材沒有政治問題👨💼。當然🤷🏼,與任何事物一樣,這個教材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那是可以通過討論、爭鳴來克服與完善的,封殺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嚴格按照現存體製的程序工作而落得如此下場,還有什麽“依法辦事”可言,怎麽讓人對“以法治國”抱有信心?
去年🚞,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的出臺曾經引起風波,那是因為《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這篇報道的作者並沒有認真✤👨🏻、全面地研讀過教材,態度有不負責任、製造轟動效應之嫌。問題是,我們中的一些人為什麽老是改不了“海外媒體過敏症”的毛病👮🏽♂️,以“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這種思想來決定我們的方針。我們能不能有自己的主心骨,走自己的路🚒,不要外國人一說三道四❤️🔥,就要追責任👵🏽,想對策。
中國長期流行這樣一種現象,不論你幹得多苦多累,成績有多大,群眾多麽滿意⏲👘,一封告狀信就使一切努力化為烏有,甚至還要“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中央領導人曾經表示,不能讓銳意改革、成績顯著的人僅僅憑8分錢郵票的一封信就被打倒。中國人對這種靠“8分錢郵票”橫行無忌的現象既熟悉💆🏻♀️,又深惡痛絕,我們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做事艱難🏋🏼♂️,壞事容易”的局面✉️?
(作者:徐友漁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