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天龍八部》部分章節被選入人教版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之後,金庸武俠名作《雪山飛狐》也出現在了最近課改後的北京語文泛讀備選篇目中。與此同時🦄,在各地的課改中,魯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數量逐漸減少,如魯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種版本的語文課本中慢慢淡出。這種變化不僅再度引發了關於“金庸能否入教材”的爭議👨🏻🏭,同時也讓一些人發出了“金庸要取代魯迅”的擔憂🧑🏼🦳。
來自騰訊網的調查顯示🌄,對金庸作品入選中學課本♈️,有23.6%的網民認為“絕對是好事🤵🏽,武俠精神是很好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有16.38%的人認為是“壞事,會教壞下一代的”🪢,而將近49%的網民則表示“很難說,關鍵在於老師怎麽講”。至於金庸能否取代魯迅,有近六成網民認為“魯迅和金庸都有可取之處🤍,不存在誰取代誰”。
反對者👩🏿🎤:課改是一種墮落
“金庸是無法和魯迅相提並論的,魯迅是一根針🤽🏽,專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讓人們在墮落地活著的時候還不至於絕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敗的僵屍身上套上一身華麗的官服,在滿足自己幻想的同時也讓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滿足。”網友“007”這樣寫道。
盡管金庸作品進入語文課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雪山飛狐》入選的也僅僅是泛讀備選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爭議。
一位匿名網友在新聞評論中寫道🚣🏿♂️:“這樣的課改是一種墮落,是大國文化的墮落,令人悲哀。誠然,我們喜歡金庸的小說,上學的時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書🍪。但是教育畢竟不是娛樂🙎🏿,拼命去迎合教育對象的口味,我們的民族精神安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安在?”
持這樣態度的人顯然不在少數😼🧢。記者從網上隨機收集的網民評論顯示🎖,大多數網民認為魯迅與金庸不具備可比性,魯迅的作品中有一種精神可以引導人🤲🏼;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只是一種消閑讀物。
對於魯迅、朱自清文章數量的減少,許多讀著他們的作品長大的人則表示了遺憾和懷念😨😵💫。網友“浮生若夢”說:“記得當時看《背影》的時候都哭了。一些詞語至今還記憶猶新,比如‘蹣跚’,當時老師還很著重地講解這個詞語來著。我覺得這是篇非常不錯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塵的寫手說:“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筆優美👐🏿🪗、流暢,每次讀下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我的影響很大,給我在詩歌創作和散文寫作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於語文教改,我認為傳統的文學精髓和時代新作品都應加以註重𓀔,讓下一代能繼承歷史文學的精髓又能與時俱進地發揚中國文化🧑🏻🦯,從而不斷推進我國文化的進步🙆🏽♂️!”記憶和懷念不能構成當下教材中保留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說明一點:曾經入選教材的那些魯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對那一代人的成長影響很大。
被許多年輕讀者捧為偶像的“80後”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們的課本中,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不僅僅是因為背誦👂🏼🎦、重點,還因為他筆下的人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支持者:金庸文字有情有義
“金庸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我非常喜歡。裏面刻畫的人物生動活潑、經典👩🏫,有血有肉,在他世界裏有情有義,看完能告訴我們什麽才叫人生,怎麽才能成為那些英雄🏮。”說到金庸的小說時🔛,19歲的黎松林這樣說。
小黎今年剛剛從湖南省醴陵一中畢業👏,正在家等候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學的是文科,但是語文成績不算很好,尤其是作文🕎,經常挨老師的批評,並有過被叫到老師辦公室“挨罵”的經歷💇🏿。
“不喜歡!”提到課本中的魯迅文章,小黎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覺得魯迅的文章應該刪了!不是說他寫得不好🤷🏼♀️,魯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是我們想看的是通俗易懂的文章🧛🏽,他的文章太難懂了🤽。”小黎說:“初中、高中一個樣👩🏽🔬,都是魯迅。自打小學我就記得🐵🛡,考試的時候,只要把老師講的關於魯迅文章難懂的地方弄明白,背熟了🚕,考試成績肯定優秀。編教材的應該都是些叔叔阿姨吧🤽🏼♀️,我們不喜歡那些故弄玄虛的東西🛀🏼,也不喜歡用文字勾心鬥角。”這位19歲的少年剛剛結束了中學生活❔🔶,似乎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早在《天龍八部》剛剛入選高中語文讀本的時候🤹🏼♂️,便有家長💙、老師和反對者擔心:“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娛樂性的文學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選入教材⛽️,難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武俠小說裏面的打殺場面和言情描寫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而黎松林卻在金庸的文字中讀到了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讀到了“為國家去犧牲”的“大義”。
孫郁:我們在用魯迅最厭惡的方式講魯迅
魯迅的作品是反流行色、反正常人思維的一種藝術,是一種很高妙的人生境界🤫,他和世俗社會的距離很遠😨。魯迅的作品不是中學生這個年齡能夠系統了解的。魯迅的很多作品並不是中學生能夠看懂的🏂🏻。
魯迅先生對教育的態度首先是要有趣味性,要好玩,要包含智慧,但絕對不是說教,而是在類似智力遊戲的教育模式中呈現出來的。
對金庸和魯迅的各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顯然不僅僅是閱讀口味引起的。現在喜愛魯迅文章的人也表示⌛️,自己在讀書的時候🖐🏿,也曾厭惡魯迅的文章。“我們現在講魯迅的時候,用的都是魯迅最厭惡的方式。魯迅認為人是有限的,他反對無限性👨🏻🚀。把一切東西都道德化🧼,說得很圓滿很高大🤴,這是魯迅先生一生要顛覆的,然而現在的中學教育所采取的講課模式,又恰恰是魯迅最厭惡的方式,這和魯迅是不著邊的。”
金庸與魯迅的作品並沒有可比性:“金庸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他把漢語的魅力發揮到了很高的一個高度。但是他和魯迅是兩種智慧表達方式,並不具有可比性🙋🏿♂️👩🏻🎓。金庸晚期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魯迅各種各樣的影響,他們倆有相通的地方。”
主題評論 金庸“入侵”?
我們的基礎母語教育中‼️,摻雜了太多其他的東西,以至於我們都忽略了語言的基本功訓練🙌🏽。教材編輯們🧺,總是想把那些能夠激發愛國熱情、能夠反映民族精神的文章拿來給我們讀🧑🏻,而實際教學中對‘熱情’和‘精神’的過分強調🧢,讓我們離自己的母語越來越遠。
中學時,我們藏在書桌裏的,是“但聽得蹄聲如雷,十余乘馬疾風般卷上山來”。當蕭峰在聚賢山莊豪飲之後一場廝殺,我們會為英雄氣概而熱血沸騰👩🏿🎤;當他誤傷阿朱親手埋葬心上人的時候,我們又會為他的俠骨柔腸動容👩🏿⚖️。那時候我們都在夢想,要是哪一天語文課改學《天龍八部》了🐱,我們肯定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積極完成作業,考試次次得優秀。
事有湊巧,沒想到不多久之後,我們的夢想在現在的中學生身上實現了。不僅《天龍八部》走進了必修的語文讀本,《雪山飛狐》也成了“泛讀”中的一篇。不過,我們卻不能容忍了,僅僅相隔了十幾年的時間,我們便已經忘卻了自己當初偷讀金庸的快樂。盡管至今我們還會在閑下來的時候捧讀那本讀了十幾遍的《鹿鼎記》,但是我們仍要煽情地回憶課本裏的魯迅和朱自清🦵🏽,仍要裝出一副很有責任感的模樣去批評課改對傳統經典的忽略🥱,仍要發出“金庸要取代魯迅”的擔憂。
實則大可不必👎🏿。語文課需要承載⏸,固然有繼承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等任務,但是最基本的母語訓練功能同樣不容忽視。
曾有一位在某醫學院讀博士的朋友,拿了厚厚一疊打印好的博士論文來叫我幫忙“改改錯別字”,在那篇到處夾雜著生僻專業英語單詞的論文,開篇便是一句很常見的病句。而類似的“漢語用得不如英語準確”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這並不能怪學生自己,我們的基礎母語教育中💆🏽♀️,摻雜了太多其他的東西,以至於我們都忽略了語言的基本功訓練。教材編輯們🛼,總是想把那些能夠激發愛國熱情▪️、能夠反映民族精神的文章拿來給我們讀🍕🧛🏼,而實際教學中對“熱情”和“精神”的過分強調,讓我們離自己的母語越來越遠。法國人會驕傲地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而我們更多人,根本沒有基本的母語情感🧗🏻。
在這種情況下,金庸的作品隨著語文課改進入泛讀教材🦅,作為漢語豐富性的一種形式向中學生呈現,實在是大有裨益👩🦽➡️。何必擔心中學生們讀了武俠就會沉迷其中,妄想所謂俠義而忘卻“大國文化”?從“男讀金庸、女看瓊瑤”年代走過來的學生們🧑🏼🎤,如今都已經長大成人走上社會🕌,金庸作品對他們產生的負面影響仍還沒有出現👴🏿。
鏈接學生讀物幾多“改”
●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曾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入選,因小說中含有一些關於性的描寫,引起家長的擔憂和爭議。
●2004年,深圳市育才中學語文老師嚴淩君編寫《青春讀書課》中學生系列人文讀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叢書中收錄的崔健的歌曲《一無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書》雜誌的編輯手記《請國人溫習常識》等篇時,引起較大反響。該套叢書出版後不僅被深圳多所中學列為選修課教材,還被20多所國內名校選作實驗教材。
●2004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Q版語文》,用“MM”💇🏽♀️、“視頻聊天”、“暈菜”等新新人類詞匯重新敘述了《孔乙己》👩🏻💼、《愚公移山》等30余篇課文🙆🏿,被認為是完全顛覆傳統語文教學邏輯的另類語文讀本,同時也遭到了激烈的批評。
●2004年11月🍺,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和金庸的《天龍八部》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傳言已久的“金庸入選語文教材”被印證🚵🏽♀️,引起激烈爭議🤾🏻。
●2005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試驗本)印有關於奧運冠軍劉翔的照片及新聞特寫。同年,羅大佑的歌曲《現象七十二變》被列入高教社新版《大學語文》詩歌篇。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論人/老刀🤵♀️,三牛娱乐網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