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郭旭(化名)的朋友如願被報考的大學錄取,他卻落榜了——這已經是第二次。“除了繼續復讀🦖,我別無選擇。”郭旭說。本報記者問他,第一次復讀有何心路歷程和經歷🧑🏼🔧,如今再次選擇復讀👼🏼,有何感想?郭只說了一句🧜🏼♀️🍋,“這些🪚➰,到網上一搜一大堆⌛️,我和他們一樣。” 2007年,是中國恢復高考30周年。從狹義上理解🏃🏻♀️➡️,今年選擇復讀的高中學生🤷🏻♂️🚬,將是高考復讀現象出現30周年的親歷者🟣。 記者了解到,郭旭所在的海南省某重點高中,今年文科班復讀的有20余人🏂🏽,理科有120多人,文科復讀生將被安排在應屆生班中🏌️,理科生是要重設復讀班還是插到應屆生班,該校尚未定論。 1999年,中國高校開始實行擴招政策⛓️💥,此舉曾被輿論認為緩解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然而,“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從擴招之日起,另一批萬馬千軍也開始湧進高考的大門——高考復讀生🤞🏻。 近年來,中國高考復讀現象愈演愈烈👩🦱,並成為具有產業鏈雛形的獨特景觀。8月初🦹♂️🤐,教育部長周濟在一次會議上稱,從2008年起,中國所有公辦普通高中將禁止辦復讀班,禁止招收高三復讀生,復讀市場推向民間🧟♂️。 實際上,早在2002年🌾,在《教育部關於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幹問題的通知》中,已經提出禁止公辦高中舉辦高中畢業生復讀班、招收高中畢業生插班復讀🧑🏽🏫。 5年後,教育部老調重彈👩🍳,不但道出了政令落實的悲涼境況,更映襯了中國復讀現象的強盛景觀🤗👨🏻🍼。 中國式復讀 復讀現象已有“一千余年,科舉考試中就存在大量的復讀現象。”教育專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如果要對近30年的復讀劃分階段,我認為它與恢復高考30年的階段劃分是相吻合的。” 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5年以前,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可歸結為基本是“裸考”🫳🏽。沒有多少加分因素,考生還來不及依據自己家庭地位和經濟收入選擇中小學💁📉,有比較多的人堅信考試是公平的出路🧛🏼♀️,那時候復讀的人比例較大,態度很堅決。彼時,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位姓“朱”的學生連續復讀了8年,被人稱為“朱八屆(豬八戒)”🫄。 第二階段是1986到1999年🦸,這一階段出現了“委培生”🥿,“五大”招生🪐,對高校學生收費等一些政策🙋🏼,不少人不需要復讀也能上大學,復讀現象因此而減少。 在這兩個階段的“復讀”,動機主要是想解決能不能上大學的問題。 第三階段是1999年至今🌇,高校擴招後🍭,復讀人數大量增加。復讀動機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能否上大學變為能否上好大學👩🏼🚒。 為考上好大學而復讀⛈,郭旭就是這樣的學生✵。分數達到專科線,不上;達到二類本科線,不上✩。只有一類本科🖐,才是他的目標。“學校的學習環境不理想👨🏻🦼➡️🙏🏿,交通不便⏏️,城市太小……”,一位符姓的2007級復讀生對記者說,選擇好學校,是她復讀的第一理由🙋🏻♂️。 “現在上大學也比原來容易多了”,佛山市一位劉姓家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上個普通大學都覺得不值錢了🏋🏿♀️🧙,學生和家長的期望都從原來的“有大學上”升級為“有名牌大學上”👩🏻🦲,“拿些錢讓孩子復讀一年,圓個名牌大學夢,不是更正當,更值得麽?” 實際上🐯👩🏼🎨,上好大學🫃🏻,上名牌大學,在高校擴招政策已經實行了9年的今天📷,已經逐漸演變成“中國式復讀”的一大特征。儲朝暉博士曾做過一個估算,近年來各地高考報名人數中復讀生約占三成比重👐🏻。在這一背景之下☹️,高考應屆生的升學壓力由此增加——順勢而生🦪,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高四現象”(即高三應屆生不得不選擇復讀)幾乎成為常態🧎🏻♂️,並成為“中國式復讀”的另一個特征——由此,復讀雪球越滾越大。 這種“高四現象”和“中國式復讀”的聯系與矛盾🧝♀️,在一個叫張非的考生身上表現得較為突出。在傳媒及坊間有“考霸”之稱的四川籍考生張非,2003年考入北京大學,其因迷戀網絡被退學後🛶,經過復讀,2005年考入清華大學🦹🏿♀️,後又因迷戀網絡退學。2007年,再次復讀後的張非又考入了清華大學。幾進幾出名校🏃♂️➡️,張非創造了高考的“神話”👷🏼;但有教育界人士批評,類似張非這種做法,讓當地的應屆生處於不公平競爭狀態🚴,他一個人浪費掉了當地幾個進入名校的名額🦨。 一方面🧚🏻♀️,是高校逐年擴招,一方面是復讀生在考生的比重居高不下🤟🏻。由此🧔🏽♂️,一個怪現狀逐漸顯現:擴招拓寬了高考的獨木橋,而復讀卻再造了一座新的獨木橋——在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大學生事實上已經是“普通勞動者”的背景下,“上大學改變命運”🫱🏿,悄然改變為“上名牌大學改變命運”。在高考中初次競爭被淘汰者♝,復讀幾乎都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
背後推動力
“復讀是一種文化。”儲朝暉對記者解釋說,復讀在中國乃至東亞已經不是個體孤立的行為,大家都無意識的受到復讀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重“名”而不崇“實”🤾🏽♂️;重視社會統一的評價標準而不重視依據個體的特性進行資助評價。
儲朝暉曾做過一個測算,以各地高考報名人數復讀生占30%計,2007年大約有300萬復讀生,以平均每人每年花3000元計算,這一市場總額大約為90億元🗿。如考慮到生活及教學資料等方面的費用這一總額將會更多。
復讀現出產業的雛形,“復讀經濟”也隨著誕生。在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2007年🏺👨🏽🚀,由於其考生考上清華、北大者眾,占了江西省錄取總數的三分之一,讓許多外地復讀生紛至沓來。據了解,臨川一中今年的高三招生計劃是52個班🧑🌾,其中🔖,復讀班20個。大批外地復讀生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當地的經濟。
“學生很多情況處於無權選擇狀態,周圍的家長和同學起到了影響作用🪖,一般城市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北京市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畢業班主任告訴記者,她認為家長及學生的名校情節🤲🏼,直接推動了高考復讀市場的繁榮。
“不排除有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復讀的選擇是符合自己實際的;同時📙,也確實存在一些學生和家長只看到眼前短期利益,看不到自己長遠發展和利益⏏️。”儲朝暉說🎱,一般復讀一年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下次考試成績有較大的相對提高,進入到一所更好的高校💁;另一種是相對成績比上年還要差👷🎅🏽,不得不進入到比上年還要差或差不多的學校🙇🏻♀️,這種情況在實際中不僅存在👨🏼,還為數不少。
在學校和家長之外,學校也是推動復讀市場的有力推手🏌🏼。據了解,有些地方的高中,為了籠絡高考復讀生,往往主動送上“厚禮”:達到一類本科線的復讀生免費,二類本科半價🧁,專科線交全價。在一些民辦復讀班,復讀能考上北大清華者🔠,一次性獎勵2萬元甚至更多。
據有關調查表明🧜🏼,由於現在一般的普通高中雖然掛了公辦的牌子🦢,但實際上財政投入只能保證學校正常經費的30%,其余70%主要靠向家長收費彌補。高考的成績,直接關系其社會影響力,這也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資金來源👨🗜。“高中補習學校為了有生源帶來的利益,學生和家長為了升入更好的學校,普通高校為了保住生源,”儲朝暉說,復讀實際上是一種博弈,這一博弈的總纜攥在各地重點高中的手裏。不少普通高中沒有把主要精力用於教學,而是用於“籌錢”🙎🏿♀️,這種狀況令人堪憂。
除此之外🛺,當下社會的評判體系🙅🏼♀️🤪,亦是復讀現象的背後推手之一。曾經彌漫於中國的學歷崇拜,刺激了復讀市場的繁榮。“考得好”,在國家放寬高考年齡的當下,成為了不少學生及家長的追求。據儲朝暉的分析,復讀現象與社會評價體系最重要的聯系🤦,就是用人單位更看重學歷及獲得學歷的學校,而不看重人的實際才能與崗位是否相適合👈。“社會文化傳統和既有用人評價體製對學生的誤導🧑🏼🦰,使不少學生偏離了自己成長和發展的正常軌道🧙🏿,不是依據自己的潛能有效自主地發展自己,而被外部附加的標準和封閉的知識牽引🤵🏻,這一點是很多人在決定復習時沒有考慮進去的。”儲說。
“近年來一些高校升格以後📶,沒有老牌學校有競爭力。”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楊支柱對記者說,復讀生希望選擇更好的學校👩👩👧👧,可能還是基於學校歷史悠久🛂,畢業後可利用的社會資源豐富等原因考慮。
在禁與疏之間
8月4日,教育部長周濟的一席話🥿,再次引起公眾對復讀現象的關註。周表示,復讀班利用國家資源收費,不利於教育公平🎗;2008年開始🏋🏼♂️,復讀教育將由民間力量來解決。
針對這一表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來自全國30個省份3129名參與者中🚄,49.1%的人贊成🤶🏼,另外50.9%對此表示反對👩❤️👨📣。
在新浪網上,關於“公辦高中明年起禁辦復讀班🏄🏼♂️,您如何看待這一規定💞?”的調查結果是:表示贊成這項規定的網民占到48.19%💂🏽♀️,反對的占42.77%,而覺得“不好說”的網民占到了9.04%。
在禁與疏之間,贊成與反對的權重,幾乎是一半對一半。
“從理論上講🤷🏻♀️,公辦高中取消復讀班是站得住腳的。”楊支柱對記者說,目前🖕🏽,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體系中還處於較低的位階🧪,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中國的人才結構從技術工人、工程師到專家、學者應該呈金字塔結構。可中國的教育模式卻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接受中等專業教育的人多得多!“技術工人顯然用不著上大學”🤵🏽,楊說,一個無奈的現狀是,當下的職業教育辦得一團糟。
“從有利於人才成長發展的角度出發,我不贊同大量的復讀。”儲朝暉說🔩,復讀對教育公平產生的效應是雙重的👇🏻,高考本身固有的理論和技術缺陷可以通過考生的復讀和再次考試得到校正🐐,從這一方面說🖇,它有利於教育公平;另一方面👩🌾,由於考試所獲得的只是結果,不是過程,以同樣的分數標準衡量復讀與應屆學生顯然不公平。“正因為此🧑🏼💻,我不主張完全取消復讀,但對其要進行適當規範🦕🧑🏽🎓。”
“復讀現象和復讀文化,是高考製度的衍生物🪄,如果不從根子上改革高考製度,復讀禁止公辦或放開民辦🗑,都不可能在根本上體現教育公平。”一位教育界的業內人士如此對記者表示🍀。
7月18日,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一份民間版本的《我國高考製度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學生付費上學、自主擇業🙋🏽,已經成為教育購買服務中的消費主體🌗。因而,以學生為本的製度設計⏩🧌,應該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在招生方面,要求賦予學生更多的報考自主權和對高校的選擇權。在高招製度中賦予考生主動🙎🏽,復讀現象在一定程度或將得到緩解。
針對近年來“中國式復讀”出現的名校崇拜😆,文憑崇拜🍙👮🏻♂️,儲朝暉舉說,其實現實中很多人只要改變觀念都可以成就自己恢宏的事業👩🏼🦱,而不少人放棄了,把生命花在追求一紙文憑上,造成長期以來中國人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培養和發展起來。一個人發展的如何與他所上的大學有一定關系,但主要還要看他在幾十年工作中的表現。
在復讀市場由民辦高中消化之後👶🏻,要緩解這種有可能愈演愈烈的“中國式復讀”,儲朝暉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在選人用人環節加強民主和專業化🧿。依靠與某一件事相關的所有人來選人,自然能把人看得更全面,而不僅僅看他的學歷和畢業學校🏄,依靠少數幾個領導選人就會采取最簡單的辦法,看您是什麽學歷,畢業於哪個學校🉐?不從事哪個專業的人也就看不出那個人的才能如何,於是也采取看學歷看學校的辦法。(龐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