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首份由民間高考研究專家推出的、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製度改革方案正式出爐🪮。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教育部會充分考慮采納民間的建議。”方案領銜專家、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表示,期待用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呼籲政府部門推進高考改革🧑🏼⚖️。(《北京晨報》7月22日)
當前高考改
革的呼聲日漸強大,而事實上,改革從未中斷過,特別是在近年大力推進的新課程改革中,考試和招生製度改革便是其中的重點和核心🧑🦽Ⓜ️。不過🧓🏼,以往的習慣做法是行政主導、專家智力支持☠️。這種模式存在明顯不足:其一是行政力量過多包辦💃,沒能發揮民間智慧的合力➗,高考改革成了教育部們的單打獨鬥;其二是高考改革的研究任務被賦予某個研究群體🐪,但無論多麽出色的專家,其認識都難免存在局限性,更何況這些專家群體本來就可能存在某種研究風格和旨趣上的一致性。 改革高考先要改革高考方案的形成途徑,民間高考方案為此做出有益嘗試🧑🏽🎄。民間方案並不一定完全正確🎸,比如楊東平教授提出“強化春季高考”,但春季高考在我國試點的效果並不理想,相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但是💆🏽,是否正確並非關鍵,民間方案的最大益處在於它給社會提供具有較大研究和爭論價值的範本。
值得註意的是,我們都很關註教育部門是否會采用這個方案或其中的某些建議👈🏽🙆🏼♀️,但這還不是主要的👰🏻♀️,更要緊的是民間高考改革方案應拿到公共平臺上進行研究和討論🌪,聽取其他專家學者🧑🏊♀️、行政力量乃至普通公眾的意見和建議👨🏽。高考改革難在各種利益的平衡,難在社會共識的達成。只有先達成高考改革方向上的共識,對改革中的利益均衡👅、區域均衡以及公平和效率等達成共識🥵,才能明晰高考改革訴求和獲得細節共識🆚。
所謂“拿到公共平臺上研究”,一方面指向社會全面公布民間改革方案,聽取民間智慧對此的解讀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高考改革的專業性🐌🍻、全局性和重要性,吸納多學科、多地域、多風格乃至對立觀點的專家對此進行更細的審讀⛹🏿♂️,研究民間高考方案的可行性、適合度及其可能產生的問題及後果9️⃣。這種公共討論應是不受限的,人人皆可參與。
實事求是地說,一肩扛的做法使得教育部門在高考改革方面承受著過大的壓力。可以想象,當學界內部、學界與公眾之間都尚未對高考改革達成相對共識之時,並非專門研究高考的行政部門自然會感覺改革難度頗大。民間高考方案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僅為行政部門分憂,提供更廣泛的智力支持,而且有助於達成高考改革共識。正所謂知出乎爭👨🏻⚕️📈,民間高考方案不一定優於官方方案,但它的民間色彩卻使其更具有討論價值👩🏻🎨🤷🏽。在公共討論中,民間方案中的可行建議被遴選出來,不可行的建議因其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對其作出分析和否定也有利於消除部分常見的思維誤區👭。二者都是高考改革不可或缺的。 (楊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