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學女生穿著漢服上街,卻被人誤解為是和服,女生被迫當場脫下⚛️,最後只能借同學的衣服換上才回到學校。
在網店搜索關鍵詞“旗袍”,能看到不少所謂的“超短旗袍”👩👩👧。而中國旗袍向來以含蓄的方式展示女性之美,“超短”就毀掉了核心精神🥇。
很多熱播古裝劇完全脫離歷史,對服裝隨意想象。比如,武則天穿著一套通體明黃🎽、繡著巨龍的龍袍登基。而事實上🤸🏼♂️,武則天登基時只可能穿“上衣下裳”的冕服,上衣為玄色(黑透微紅),下裳為纁色(紅透微黑),衣服上要有十二章紋👨🏽🚀,即十二種圖形🕺。何況武則天自名武曌,認為自己在日、月、龍之上👩🍳🧔🏼,不可能讓一條龍占滿全身。
每次看到這些新聞👰🏽,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任飛不禁嘆息:“我們曾是‘衣冠上國’,《春秋左傳正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現在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精妙的傳統服裝文化♾,被扭曲變形,甚至徹底淹沒嗎👩🏼🔧?”
為什麽古人把紫色尊為貴色🎮,黃色是怎麽上位成為皇家禦用色👋🏽;武則天和服裝有過哪些故事;大唐服裝如何引領中國服裝文化的一時風尚;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為什麽不是“龍袍加身”👷♂️;霓裳羽衣到底有沒有羽毛……
從2月20日起,李任飛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中國衣裳》,為觀眾揭示中華傳統服裝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變遷🦹🏻♂️,相關書籍也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日前,這位愛穿著中式衣服給學生上課的李任飛🦸🏿🧜🏻♀️,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專訪🙆。
黃帝:中國衣裳的首席設計師
早在2014年夏天,李任飛系列講座《名相晏嬰》就在《百家講壇》熱播🧲,之後便有了續講的邀約。當時有兩個選擇ℹ️👳🏿,一是講春秋第一相管仲,一是講中華傳統服裝,兩個話題李任飛都開設過相關課程。“和編導討論後👨🏻🎤,我們都認為中國人說‘衣食住行’,衣排第一🈺,服裝何其重要🎡,而且服裝對傳統文化的意義太重大了🎸。”就這樣🧔🏼♀️,李任飛開始了《中國衣裳》的主題講座規劃👩🏼🌾。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15集《中國衣裳》與觀眾見面,2月20日首播的第一集“初試衣裳”講的是衣裳的起源。李任飛說🐣😌:“中國衣裳的首席設計者🤱🏼,當推黃帝。上下裝在今天看來稀松平常🏆,但祖先把服裝定型為上衣下裳,卻是一個偉大的創意。在《周易·系辭下》中有一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李任飛解釋,上身穿衣,下身穿裙,首先是為了方便生活。黃帝時期的氣候比現在熱,下身穿裙便於散熱😥;而先民以農耕為主,如果穿褲子,泥土容易粘在褲腳上🕵🏻♀️,穿裙子,泥土就沾在小腿上🖊,便於清洗🧑🏽🦰。
設計完了服裝製式👴🏽,黃帝還不滿足,繼而為服裝定義了文化內涵——上衣對應天,下裳對應地,穿上這樣的服裝,人就活在了天地間📏。
李任飛說,既然上衣對應天🙍,那就與天同色🐻❄️,所以取玄色,下裳對應地🍅,就與地同色,所以取黃色。地是黃色的很好理解,那天為什麽是玄色呢?原來,古人認為🔧,如果出了太陽或月亮🚵,天就不再是本色,所以在月亮落下太陽未出的淩晨👊🏽,仰望天空,那種深邃的黑裏略微透出一點紅的顏色🤹♀️,就是玄色🫵。
“所以🤱🏿,天地玄黃作為古代的世界觀,古人就把世界觀穿在了身上。”李任飛說,“之後🗻👌🏽,無論是春秋時期的深衣,還是漢唐時期的襦裙🎈🌌,都是上衣下裳的變形而已。可以說黃帝的設計,影響了中華民族服裝五千年之久💁🏿💇🏿♀️。”
皇帝戴著冕甩頭,把歷史甩變了形
孔子說過一句話,“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𓀊。這句話除了把管仲定位成中華文明的守護神,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服裝的重視;冠冕、領袖、裙帶、紈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詞匯,究其來源👨🏻🦼,也都與服裝有關🏄🏽♀️;甚至現代管理學的不少詞🔹,也都與紡織有關,比如經營、組織、機製、紀律🥉、績效🧻。 李任飛說:“古代中國是禮儀之邦𓀄、衣冠上國🏬,所以對服裝非常重視,所以常拿服裝來說事兒☹️。”
比如領袖,領與頭腦相連🎲,袖與手臂相接🦒,一個既有頭腦又有手段的人,當然非常厲害。但今天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早期的領袖只代指傑出者👼🏿,而非領頭人⬆️👕,因為古代服裝在領袖之上還有冠冕或頭巾。所以,領袖一詞從傑出者升級並逐漸專指領頭人,要等到人們頭上普遍沒有頭飾的時候——大約是清代👉🏿。
再比如🧕🏻,古代官員系在腰間的布帶,兩頭下垂的部分稱為“紳”,後來把整條布帶稱為“紳帶”,所以🪄,系著紳帶的人就稱“紳士”了🧏♂️。李任飛說:“別小看這條帶子🧙🏼♂️🧑🏻🦽➡️,那可是有素質要求的——示謹敬自約整(《白虎通義》),也就是要‘做人謹慎、對人恭敬,自我約束🫥,自我完善’。這就是古代紳士風度的典型特征🖖🏻。”
服裝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但有時候,現代人因為沒理解文化,把服裝也穿錯了。李任飛曾在一部古裝劇中看到,皇帝頭上的冕被設計成兩頭上翹,冕旒高高掛在前額上方,“但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款式”👨🏻🦲。
李任飛說©️,首先🏈,古代冕板前低後高,其寓意是謙恭勤勉;其次,冕旒一定要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但是在古裝劇裏,皇帝的頭甩來甩去🧯,看起來很有動感、很帥,但歷史也被甩變了形”。
無論如何創新,留住傳統服裝的魂
李任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服裝的審美主要有三個方向: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身和諧;與自身和諧又分為與心和諧🐰、與身和諧。“西方註重與身和諧,服裝設計更多體現性別魅力,也就是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這種簡單可見的追求,很容易贏得廣泛認同🤑。而中國傳統服裝的審美🫛,主要強調與心和諧,而且更追求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後才能深入體會。”
舉個例子,中國古代女子的服裝🙌🏻,如果僅看外表🕵🏽♀️,很難理解其一脈相承的訴求;而實際上,從漢唐開始,姑娘們都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鳳凰的模樣🧛♂️,因為鳳凰是中華女性的圖騰🐔,既是神鳥👩🏫,又對應最尊貴的女人——皇後。
在鳳凰圖騰的強大心理暗示之下👩🏻🔧,千百年來的中國女性都用鳳凰元素來打扮自己🐬:皇後戴鳳冠,其他女子就戴接近鳳凰造型的頭飾💕;往往穿帶有縱向線條或造型的長裙——模仿鳳尾形態,歷史上著名的留仙裙🤜、百褶裙、月華裙、鳳尾裙等,莫不如此。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服裝當然也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李任飛說,“不可能天天穿著古代的服裝上班👫🏼🙋🏻♂️,那樣騎單車、坐地鐵🕸、開車都不方便”🚃;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設計師在模仿西方服裝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傳統服裝與現代時尚結合方面的用心還不夠。
“但無論怎樣結合和變化,傳統服裝中的魂要保留。創新應該在充分理解傳統服裝的核心精神🧼、區分精華和糟粕之後進行💂🏻。”李任飛說。
李任飛在大學開設《中華傳統服裝文化》通識課程,每次都座無虛席。穿著中式服裝上課的李老師,向學生們講述著華服的源遠流長,他笑稱,“穿著這樣的衣服🤚🏽,一點兒也沒埋沒我的形象”🌘。
他經常告訴年輕人,不要急於評判傳統服裝,先了解一些傳統文化,也許心中就有了答案👨🏽🎨;如果經濟允許𓀍,不妨準備一套中式服裝在特定場合穿,“比如到蘇州園林遊覽📅,穿著傳統服裝就能與境相融,但穿著西服走進去,就像在演穿越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