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著名訓詁學家,師從陸宗達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主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成員➛,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
編者按💁🏽♀️:
現代社會💵,人們獲得和閱讀古籍的條件更加便利了👸🏼,然而💂,現代人的閱讀能力卻不容樂觀🙆🏻♀️👷🏼,人們沉浸於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已久🧏🏽♀️,更遑論文言文閱讀水平了⏩。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傳統文化讀本泛濫,古籍出版市場泥沙俱下🙂↔️🧑🏼🏫,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蒙上了面紗📰。北師大教授王寧的這篇文章🦋,從古籍和古人的讀書法說起⚒,把弘揚傳統文化、古籍的價值、出版界亂象🤳🏻、淺閱讀的根源等幾方面因素綜合在一起,說到了弘揚傳統文化、扭轉淺閱讀風氣的根本🏰。
典是放在古人幾上的簡冊🌀,籍是古人串在一起的竹書。典籍是用來讀的🧍♂️。有了印刷術,簡帛變成紙書,讀的人已經眾多;改成激光照排,有了電子版⁉️,幾乎人人都可以讀書。現代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時代🧓🏿,讀古書☝🏻、看古人的文章應當成為一種美事👤。
南朝的顏延之說:“觀書貴要,觀要貴博,博而知要,萬流可一。”是說讀書要在大量知識之中得到精要✊。唐代的劉禹錫說:“觀書者當觀其意,慕賢者當慕其心”,是說讀書要讀出意味,把對賢人的仰慕變為對賢人的深知💃🏿。宋代的朱熹更傳授機宜👸🏽:“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更是說讀了書不但要產生古文的語感,更要吸收前人的義理➿、道德。章太炎先生多次說,要用語言文字和歷史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恐怕絕大部分也是要從讀書得來的。這些關於閱讀質量的話,對當前社會存在的附庸風雅“假閱讀”、精神貧乏“淺閱讀”😆,實在是一聲棒喝🦸🏿♀️。
讀書實在重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讀書風氣,不但可以讓大家從過盛的娛樂中清醒過來👩🍳,沉靜下來🌔;而且可以改變風尚💆♀️,提升全民的素養和社會的道德面貌。既然希望更多的人塌下心來讀一點古書🎯🏦,那就需要有書可讀。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何愁無書可讀?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普通古籍有161萬多冊🧖🏿♂️,僅僅善本就有34萬冊🧏♀️。歷來編纂的總集存留的古書文數量可觀🧏🏽。大家都熟悉的👐🏼、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由紀曉嵐總纂的⛈、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原來只抄寫了七部,放到南北七閣裏👩🏼🔬,大家自然難以看到🙎🏻♂️。現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已經在學界十分流行,要查檢不為不方便,何雲無書可讀🙎🏻?
但是,仔細想想,咱們已經有多長時間沒有讀文言文了?即使是很關心文化、很喜歡古文的人,一部古人選的《古文觀止》🐦⬛,一本也是古人選的《唐詩三百首》,都讀完的也已經不多了。光憑中小學讀的那點古詩文,出了學校一忙活還能記得多少?又有多少還能在心裏品一品,在口裏吟一吟?沒有古文語感作基礎🦌,讀古書總有點費勁👾🥏,如果沒有更適合的書文放在身邊🚶🏻♀️,哪裏還能顧上這一樁🤐?這些年,古籍整理和出版的速度和數量的確超過往年,但有些國家文化出版單位拿著國家的善本資源影印🤚🏼、天價賣錢的,也比過去更多。近三十年,大部大部的再造典籍成批推出,規模大到可補百米宏屋之壁🧑🎨👨🏼🚒。因為肆意求大,整理的隊伍浩浩蕩蕩😊🧪,但是,高校人文歷史類專業因為不受重視或受不合理的評估製度損傷,致使懂得古籍的人才日益稀少。再造古籍💝,動機上也許是為了適應當代🗿,但參與者魚龍混雜,成文後必然優劣參差,國家耗資億萬🦥,卻數年甚至十數年不能完工𓀄,即使交了稿😑,錄文🚴🏻♀️🌆、標點和註釋的質量,多半經不起細查細看👼🏻🐧。更為尷尬的是,再造典籍,少數的專業人員不去讀——他習慣讀原版也更信任原版👱🏼;大眾讀不了——現實性太差,不符需要。如此浩瀚集成之作偶然有一本兩本可看的,也被淹沒在宏幅巨篇之中,難以找出來。對普通讀者來說,為了這一兩本書去買一整套書也劃不來。其結果,只是給附庸風雅的“土豪”去補壁,或者僅僅憑著“厚重”去拿一個大獎🙅🏿♀️💖。查一查,真正用心出版🤷🏿、適合大眾閱讀的古籍有多少🐑?幫助人們在閑暇時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閱讀的古書有多少?
近年來,國家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基礎教育🧏🏿♂️,許多出版社選編文化讀本☆,市場上的這類讀本就有一千多種。這些讀本中確有用心編輯、質量不錯的🛵☄️,關註這一工作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但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一些匆忙推出的讀本,版面雖甚是漂亮,但是內容呢?有的把《弟子規》《三字經》這種古代的童蒙讀物直接編入,連那些吹捧封建帝王和宣揚糟粕的內容都赫赫在目🧚♂️,完全不顧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培養什麽樣的兒童;有的把長篇巨著隨便刪掉一些🐜,支離破碎地拿來以饗中小學生;有的該註的不註,該說的不說,任意發揮,胡亂解釋;有的圖文不搭配🙅🏻♂️,只求花哨吸引人的眼球🆎;更多的是互相重復📔,很多讀本雖不說千篇一律🤶🏼,也是熟文熟面,新意極少。家長們已經有了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的意識👨🏫,為孩子買書舍得花錢卻難以分辨優劣🧔🏿♀️,商業出版的拜金主義泛濫,社會“淺閱讀”的風氣由近兩億青少年擴展到成人。這種現象必須盡快克服!
要想孩子讀好書,家長和老師先要進入深度閱讀,但適合成人讀的普及讀物也不是很多💩。是因為成人的階層👨🚒、職業、愛好都太復雜了吧👩🏿🍳?對古籍來說🤌🏽,普及版要比專業版更費力氣🧑🏻🦽,而讀者群眾多,每一個讀者群的人眾卻為數很少,對“生財”來說,大為不利🦹。但是不要忘了,孩子終將變成成人,而且,現在60後🖐🏼、70後的中年人大多是在大批判的環境下度過青少年時代的,他們所受的傳統文化教育都很單薄🏅🤟🏼,他們需要補課🙌🏿,需要在古籍閱讀中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積澱🤹🏿♀️,在古籍閱讀中學習淹博者的智慧🏄🏿♀️,享受激情者的才華✍🏽,品評論辯者的理性,吸收跋涉者的勇氣☛,來面對今天的挑戰🍤。古籍的出版需要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讀者的需求,關註成年人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渴求,發掘古籍中篇幅不大、適合成年人閱讀的整本書或一些好的節選本。這件事並不難做💻,但做好了也不容易。
《文心雕龍》的《知音篇》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意思是說🛠🧚🏻♀️: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讀者通過語言來體驗作者之所想。能夠讀懂語言,就能把握思想👨🏽🦳。作者和讀者無法謀面🥍,但能交心,不要嫌別人的說法太深,而要擔心自己的見識膚淺🤾。在“淺閱讀”盛行的時候👂🏼,這段話堪為閱讀者、鑒賞者和出版者的座右銘。在全民文言文閱讀能力較低的今天,教師🛠、專家和出版家需要擔負起在普及領域引導閱讀🌸、輔助閱讀的使命👶🏻,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發掘更多的菁華,防止“深廢淺售”的孤陋,這不但需要去掉浮躁,杜絕貪婪;更需要培養既有解讀古籍的能力😉📹、又有辨識古籍價值的人才。千萬古籍堆積而絕少有人問津,這不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悲劇嗎?
世事煩亂🧔🏽,生活節奏如馳如風🙇🏽,當人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稍稍喘一口氣的時候🧑🦽,如果更多的人不去選擇卡拉OK的喧囂,奇裝異服的紛亂,犬馬聲色的刺激,盛宴饕餮的醉飽👨🏼🚀,而去選擇安靜地坐在燈下拿起一本使自己興趣盎然的古書🎚,和前人對話🧑🏼⚕️,擴大眼界,體驗崇高🎓,那麽,漸漸地,經過準確註釋解讀的文言文成為更多人輕松、自然就能讀懂的語言,讀古書成為更多人的愛好,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閱讀流入人們的心田。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自信心油然而生,“中國特色”“道德重建”再也不是空話。真的希望,這一天早早到來。(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