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崛起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這批優秀之士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關心民瘼,熱愛國家,有仁者之心🧑🏿🍳。這樣的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但是其範疇要更寬廣🧑🏽🚒🦸🏻。孔孟二聖對於士的論述不斷建構和充實著士的精神價值,不僅對知識分子,而且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應該認真分析🚶🏻、研究、賡續🚶🏻♂️,使之成為推進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士的崛起
士👩🏻💼,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階層🏋🏻。
士在甲骨文中作“┴”,楊樹達訓詁:“─”,象征土地;“│”象征秧苗插入田地的形狀(《積微居小學述林》)🧝🏿♀️🦟,二者接合起來,便是在田地裏勞作的農夫。
士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發展過程。西周時期,士是宗法製度的產物。孟子說👩🏿🍳:“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孟子·萬章下》)
把士分為上中下三等。那麽,什麽人可以成為士?卿大夫的嫡長子繼承父位仍為卿大夫👨🚀,其余諸弟則成為士;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余諸子便成為庶人了。在那時🤗,士是一群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群。
到了春秋戰國💆🏿♀️,士的含義再次發生變化⛺️,不再與血緣相關,而成為有一定知識與技能的人群。在這個人群中,湧現了一批優秀之士,他們不僅有知識🌓、有技能,而且關心民瘼,熱愛國家🔄,有仁者之心🧫🍺。技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雞叫也是一種技能。簡之🍏⭐️,有一技之長的人均可以成為士🚘👱🏼♀️。這樣的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但是其範疇要寬廣許多🐑。
在這一時期🧘🏻♀️,諸侯與卿大夫紛紛養士,出現了許多關於士以及養士的故事,在後者,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君子🚉: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與齊國的孟嘗君。孟嘗君🚵🏻♂️,姓田,名文🏚,繼承其父田嬰的封地於薛(今山東滕縣南)🥿,孟嘗君是其封號。《史記》謂其“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對這些投奔他的士,“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在屏風後面安排一個記錄員,記載他與士的對話🫷🏿。孟嘗君對這些人很熱情,“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士還未到家👊🏿,孟嘗君贈送的禮品已經給他的親朋家人送去了。
有一次,孟嘗君招待一位士吃晚飯📜, 人很多,“有一人蔽火光”🙃,擋住了這個士的視線,看不清孟嘗君吃什麽,“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看到這個情況,“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這個人見孟嘗君的飯菜與自己的並無兩樣🤸♀️,非常羞慚👨🦼,覺得自己心胸狹窄,不配稱士,乃拔劍“自剄”而亡。士就是如此有羞恥之心且勇於承擔,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在孟嘗君門下之士中,最著名的是馮諼👨🚀。這兩個人見面很有戲劇性🌲。馮諼是“躡蹻而見之”。蹻,是草鞋🏄;躡,是穿。躡蹻👱🏿♀️,穿著草鞋去拜見孟嘗君,可見馮諼之窮☮️。孟嘗君問他:“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也?”這是客氣話,背後的含義是🙏🏼:你為什麽來我這裏?馮諼說:“聞君好士,以貧身歸於君。”回答得很坦率,因為貧困所以投奔你。孟嘗君於是把他安排在宿舍裏。十天以後,問馮諼的情況,管宿舍的人說:“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蒯,是一種水邊植物🚿,其莖可以製繩🫳🏼;緱,是纏在劍柄上的線。古代的士往往佩劍,劍柄上多做裝飾🕴🏼,馮諼因為窮🙇🏽♂️🍿,劍柄上沒有任何裝飾,只好纏著草繩,可見他的窘迫。那時的士,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是佩劍的。
齊湣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被齊王派至秦國,秦昭王欲聘為相,但是有人進讒說孟嘗君是齊人,如果任其為相🖐🏿,肯定會“先齊而後秦”而對秦國不利,昭王於是把他囚禁起來“謀欲殺之”。孟嘗君於是向昭王的一位寵姬求救👨🏻⚖️,寵姬說:“妾願得君狐白裘”。然而,孟嘗君只有一件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但是已經獻給了昭王,再沒有可送的。孟嘗君乃遍問門下之士🦸♀️🐗,結果是“莫能對”。這時,有一個位居最下坐的士說🏇🏼,他可以做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把狐白裘偷了回來,獻給了那位寵姬🎑。寵姬得到“狐白裘”後“為言昭王”,釋放了孟嘗君。然而🧣,昭王很快便後悔了🤟🏽,“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帶著門客們匆忙逃跑👦🪩,“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惶急之時🏌🏿♂️🫗,又一個位居下坐的士說,他會學雞叫,那就叫吧!從而引動群雞皆鳴。不久秦兵追到,但是孟嘗君已經出關離開秦國了。“雞鳴狗盜”的成語便源於此。《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針對這個故事,北宋的王安石寫了一篇《讀孟嘗君傳》,諷刺道:“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這當然是王安石個人的看法,不足為訓。
真實的情況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士作為一個特殊階層,已然成為社會中獨立的中堅力量。於陵子仲是孟子同時代的士,是齊國稷下學派的重要人物。一次,齊王派使臣去趙國,叩問孝威太後,也就是趙威後🤟🏿。趙威後問:“於陵子仲尚存乎?”使臣說🤟🏿:“在🛵。”趙威後說:“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這樣的人,上對君主不敬🚶➡️,下不管大夫之家,中不與諸侯友善。“那該怎麽辦呢👨👩👦👦?”使臣問。趙太後說,這樣的人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何為至今不殺乎?”(《戰國策》卷二十一《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趙威後的言論代表了當時一部分統治者對於陵子仲這類士的看法,認為他們是國家的危險人物👩🏻⚖️。
於陵子仲這樣的士🦛,以道自負,不肯出仕🚫,始終保持士的獨立身份,而對當權者保持一種批評的權力。類似這樣身份的士🥗,在戰國時期並不罕見🤷🏼♂️,《戰國策》卷十一記載了這麽一則故事🖲,一位齊國人去看望田駢,說🪷:“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說🧨🏃🏻➡️:“子何聞之?”齊國人回答:我的鄰居有一個姑娘🙎♀️,“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這個姑娘立誓不嫁👨🏿✈️,但是三十歲時卻生了七個兒子🚴🏽,這是怎麽回事?田駢反問☮️,這個姑娘和我有什麽關系♒️?齊國人笑道:“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您和這個姑娘一樣🧟♂️🦸🏿,說是不做官,但是您比做官的還要富貴,“訾養千鐘,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矣”。您雖然沒有做官,但是您的富有與排場卻超過了官☘️🛑。這則譏諷士的故事👐,其真實性雖然難以印證🐴,但卻說明了士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他們身份獨立🤾🏽♀️,生活富足🤙👰🏻♂️,有些甚至“訾養千鐘🫄🏽👮🏻♀️,徒百人”🕊。
孔子論“士”
作為儒學的開拓者,孔子有不少對士的論述,《論語》中總計有15次✍🏿。在這些論述裏,士有兩重含義🧑🏽🚒,一是泛指普通人士🗺,計3次;再是類於今之知識分子,共12次,對這部分人🖨🚣🏻,孔子寄予厚望,將他們視為變革社會、恢復周禮的重要因素,故而提出了嚴格要求與殷切期冀,他認為士應該具有這樣的品德:
一、有誌於道,不貪圖物質享受
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士的誌向是道,但是如果這個士認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是恥辱的事情,那就不值得和他討論道了。
在這裏,孔子明確指出衡量士的兩個準則👨👩👧👧:第一,追求道👩🏻🍼;第二📁,不貪圖物質享受。
以孔子自身為例,他雖然生活清貧🫳🏻,但卻甘之如飴,他曾經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不僅個人如此,對於安於清貧的弟子,孔子也大加稱許,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顏回三個月可以不離開仁德之心,其他弟子只能在短時期內(一天🥅,至多一月)做到🤽🏼♀️。因此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在這樣的處境下👳♂️,仍然安貧樂道,顏回真的是賢人啊🚜!
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不應該為衣食所累,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又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強調對道的追求高於對物質的追求。那麽,什麽是道👨🏿🔬?孔子明確地指出就是“愛人”《論語·顏淵》。士的使命是“弘道濟民”🧛🏿,通過道來拯救天下,治理國家🙋🏿♂️,給百姓謀幸福🚶♀️➡️。與西方不同🚴🏻♂️,中國的道具有強烈的人間色彩,踐行道的目的👉🏿,就個人而言是修身💂🏿♂️;就國家而言🏄🏿♀️,是推行仁政🤸🏽♂️,也就是儒家通常所說的“修、齊🫐、治、平”↗️,從個人修身到治理國家🕵🏻♂️,都是通過道而一以貫之🔭。
二、行己有恥,不辱君命
在《論語·子路》中🤓,子貢問孔子什麽樣的人可以稱士👧🏿👈🏽: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𓀕,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孔子認為,士分三個等級。第一等級,不僅對自己的行為知道羞恥,而且能夠出使外國時不辱沒國君交給的使命🧛🏻♀️,也就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次一等級,“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本鄉土的人稱贊他尊敬兄長;第三等級⛷,“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講信用,行為果斷。這種人淺薄而固執,“硁硁然小人哉”——是固執己見的淺薄之人呀,但是也有德行🐩,因此也可以算作士🕵🏻,這是第三等士。
簡而言之,孔子認為士分三等👇🏻,上等或者說優秀之士,要有為國家效勞的能力。即便是末等之士,也要“言必信🥧,行必果”,這是士的底線。
三🫵🏽、兄弟怡怡🎿,慮以下人
《論語·子路》中有一段子路問士的記載: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懇切;偲偲,嘉勉;怡怡🌕,和悅🧙🏼♂️。“朋友切切、偲偲”,朋友之間應該懇切地批評嘉勉。“兄弟怡怡”,兄弟之間應該和睦相處。
在《論語·顏淵》中有一節子張與孔子的對話:
子張問曰:“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孔子:“士怎樣才叫通達?”孔子反問他:“你說的通達是什麽意思?”子張回答:“在國家做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任職時一定有名望👀👩🏼⚖️。”孔子不同意這個觀點🤵🏿♀️:“這是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是指人品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說的話,觀察別人的表情🛌🏻📊,寬厚包容而謙虛待人。”這樣的人才是士👩🦽➡️,而這樣的士在國家的官位上,一定事事通達🥴,在大夫家任職時也一定事事通達🧑🏽💼🪞。而那些空有虛名的人🦀,表面上贊成仁☠️🎻,行動上卻背道而馳,且以仁人自居👻💂🏿。這種人💇👨🏽🍳,做官時一定會騙取聲譽,在大夫家任職時也一定會騙取聲譽。
總而言之🏌🏼♀️,孔子認為,優秀之士應該具有擔當精神,寬厚正直、兄弟和睦、謙虛待人的品質🚏。
四🎾、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關於士💲,孔子還有不少論述,分析起來,孔子最為看重的是士的品德✹,即:對仁的誌向。仁是道的核心💅,一方面體現於現實的社會層面,另一方面體現於理想的終極層面👨🏿🦱。孔夫子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為了追求仁,士可以獻出生命。他的門下曾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發揮🤟🏻,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弘🧙🏼♀️,指寬廣;毅,指堅毅。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士要有果敢堅毅的精神,持之以恒👘,死而後已。
不僅是孔子,關於士,他的弟子也有很多精彩言論。《論語·子張》記載了子夏這樣一句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對於獲得官位的士來說,有余力的時候應該學習;對於沒有獲得官位的士來說🏇🏻,學習好了有余力也可以做官。在儒家的學術體系裏,士通過仕——也就是做官而推行仁🤦🏿♂️,否則仁只能停留在個人的修養上。當然♟,無論是官還是士✊🏼,都要學習,這是士與官的最佳結合點。
孟子論“士”
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孟子也有許多關於士的論述。主要有這樣兩點🧑🏼🎓:
一、無恒產而有恒心
孟子在與梁惠王對話時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什麽是恒產?恒產,即固定的產業;恒心🤵🏻♂️,即仁者之心。雖然沒有固定的產業,卻仍然保持著對仁的向往與堅守💣🎢,這樣的事情,只有士,也就是知識分子才可以做到。在西方,這樣的知識分子在18世紀才出現,而在我國2300多年前已然出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比西方提早了2000多年。西方的社會學家指出★,近代的知識分子🐿👨👦👦,沒有固定產業,不屬於任何有產業的階層🏌🏽♂️,知識與思想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因此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從而與孟子的論述完全一致。
二、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一天👀,弟子陳代向孟子請教🧍🏻♀️,陳代問👨✈️:“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不去謁見諸侯🧦,似乎是拘泥小節吧☠️。“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誌》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孟子·滕文公下》)如果我們謁見諸侯🧛🏻♀️🦸,諸侯聽了我們的想法,大者可以推行仁政,小者可以稱霸各國。《誌》說:“曲折的是一尺🍕,伸直的卻有八尺”,這樣的事情不妨去做吧。
孟子不同意,說💇🏼♂️:“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𓀄,將殺之。‘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孟子·滕文公下》)齊景公打獵時用旌旗——一種用羽毛裝飾的旗子招呼獵場管理員。管理員認為不符合禮儀而不肯來🏅。景公很生氣,想把他殺掉🌌。對於這個獵場管理員🙅,孔子很贊賞➝,說⛷:“有誌之士👈,不怕棄屍在山溝裏👴🏼,勇敢的人不怕丟失頭顱”。通過孔子對虞人的贊賞,表明了孟子對士的期待🐂。
士的精神價值
孔孟倡導的士之精神👂🏽,是儒學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之一。士不僅具有知識與技能👨🏻🎓,而且關註國家、關註社會與公共事業,從而超越了個人與小團體的私力,所以如此®️,是因為士承襲了夏商周三代的禮樂傳統🧢🤗。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禮樂不再出於天子,而是出自諸侯,因此孔子斥為天下無道💪,既然統治者不能承擔道,那麽這個重任便落到士的肩上🧑🏿🦲🖖。就“勢”而言👴🏼,士與諸侯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是士代表“道”💿,政權的合法性🙈,只有“勢”是不夠的,統治者可以憑借武力征服天下,所謂馬上取天下,但遠遠不夠,統治者還必須得到“道”的支持,而道則掌握在士的手中✍🏼,因此統治者要尊重士🕦👨👧,從而得到他們的幫助。這就與西方不同🤹🏻♀️。在西方🤷🏿♂️,道是上帝賦予的🟫,通過教會傳遞人間,教會代表上帝的精神威權,帝王之勢的合法性必須得到教會的支持與認可。這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異,或者說是研究中西文化不同形態的重要切口🧝🏽。
總結孔孟等人對士的論述,其核心是:
一、“以仁為己任”😑,堅持操守而風骨崚嶒👩🏼🌾,具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弘毅精神。
二、“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而擁有服務社會地位的人,更應該勤勉學習,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三、“行己有恥,不辱君命”,人品正直,有羞恥之心,辦事通達🫕,待人寬厚,謙虛有禮🧖🏽♀️,能夠與兄弟和睦相處。
總之,中國古代的士有獨立人格與高尚操守,為了國家與人民的幸福,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孔孟對士的論述,不僅是對知識分子👨🏽🔧,而且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們應該認真分析、研究、賡續,使之成為推進我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