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1927)🐂🤧,字長素,號廣廈🧿,廣東南海人。他自幼接受儒家傳統教育,後讀了一些西方譯著,又去香港遊歷,開始積極向西方尋求真理。1891年他會試落榜後回廣州,在長興裏設立萬木草堂👒💝,兼授中學和西學。學生每日要寫劄記🧏🏿♂️,隔日有體操,每月初一🧙🏼、十五練習演說,逢假期出門遊歷🐓,顯然引進了近代西方的教學方法,造就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骨幹。戊戌變法時🆔,他是主要倡導者。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思想上堅持保皇立場,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回國,又主張尊孔和復辟清王朝🕎,淪為封建衛道士。
㈠ 論教育與變法改革
康有為從改良主義立場出發,認為改良政治必須變法,而變法的首要任務在於發展教育🔯。他指出🎠:“嘗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器🐃,而在窮理勸學。”反過來,中國之所以貧弱,從根子上說還是因為教育不良,導致人才缺乏和科學文化落後✖️。士人不讀當今有用之書,不考察世界各國之事,難怪無能應變時局👌🏻。因此他強調🦻🏿:“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於教育。”
㈡ 廢八股、興學校的主張
康有為認為,要改良教育,一是要廢除八股文,先以切近時務的策論取士⏏️🦍,再進一步謀求徹底變革科舉的事。二是要普建學校🤷♀️,他在變法時上奏的《請開學校折》中🗜,呼籲“今者✷,廣開學校為最要矣”👩🏽🎤。他具體介紹了歐、美✫、日興學的情況🏋🏽,提議“遠法德國👩🏽🦳,近法日本💦,以為學製”🎸。鄉立小學,教文史、算數🛀🏿、輿地🤞🏿、物理🧠、歌樂🧑🏽🎄,八年畢業,是為強迫(義務)教育階段,“其不入學者🪬🧑🏽🍼,罰其父母”🤷🏻。縣立中學,加深各科教學🍉🏙,並學外國語。省、府立專門高等學校或大學,京師設立大學堂作為最高學府。他還提到設師範⇒,分學科⛺️,撰課本,定章程等各項興學的具體事務,在百日維新時多被采納🔱。
㈢ 《大同書》中的理想教育體製
《大同書》是康有為構思理想社會的著作,完成於1884年🤷🏿♀️,但直到變法失敗後經過修改才發表。《大同書》中包括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理想教育體製的藍圖,體現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發展的遠景📲。它包括四個部分:一是人本院和育嬰院🙍🏼♀️,屬於學前教育。婦女懷孕後入人本院實施“胎教”🔲,兒童出生後轉入育嬰院,脫離母親實施“公育”🪫。二是小學院,兒童 6歲入學,“養體為主,而開智次之”👨👩👦,所以功課宜少🙆,而遊戲宜多,同時又要“以德育為先”。三是中學院,學生11歲入學🦹♀️,康有為認為中學為“一生之學根本”,學問之通否,德行之成否,全在這個時期定型,所以體育✢、智育、德育均不可偏廢,但仍以德育為重⛎。四是大學院👨🏽🏫,招收16歲以上中學畢業生。大學是專門之學🕵🏻,故“於育德強體之後,專以開智為主”,學習什麽專業,可由個人自由選擇🍥,人盡其材。大學應特別重視實驗,因此必須有自己的工廠、農場💁🏻🧚🏿、商店🤸♂️、醫院等💕🍇,《大同書》中的教育體製是儒家教育理想與借鑒西方學製結合的產物。
來源:《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