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是一篇教育專著🎹✬,成文大約在戰國末期。全文1229字。它與《大學》相表裏。《大學》重在闡述教育之綱領,其著眼點為教育與國家政治和社會的關系;《學記》則主要論述教育的實施🏄🏽,其著眼點偏重於教育過程內部的關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製度👩🎓、方法等各個領域,首次從理論上對教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學記》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具有極高的價值。
(一) 教育的功能
《學記》本著儒家的性善論和德治論😗,首先看到教育的社會政治作用,光靠良好的施政措施👩🏽🌾,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教育的作用則是最廣泛的和牢固的👮🏻♂️。因此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通過教育可以提高社會道德水準✡︎,樹立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良好的社會風尚👮♀️⚇,這是後來廣義的教育,也就是面向全民的社會教化的宗旨🕣🎨。
其次是教育對個人發展的作用。《學記》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為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通過教育可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從而更好地治理國家,這是後來狹義的教育⛈🙂,也就是開展學校教育和選士的指導思想。
(二) 教育製度與學校管理
《學記》以追求古代理想社會製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學製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種按行政建製設學的思想,對後世興辦學校影響很大。
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𓀈,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意思是說𓀏,學生到了規定的年齡入大學,國家每隔一年考查他的學業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明析經義的能力和學習的誌趣⚽️;第三年考查其是否專心學習🪳,對周圍的人是否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查其學識是否廣博👰🏿♂️🫗,同老師是否親密無間;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學業的本領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達到這一標準就稱為“小成”。到第九年,學生對於學業已經觸類旁通🍱,立場也已經堅定不移。達到這一標準就稱“大成”。
這個教學進程設想,一方面明確了教育的總目標🍒😗,又確定了每個階段的具體標準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個階段要達到的標準中都規定了學業知識和思想品德兩方面的要求,體現了德智並重,循序漸進的特點。
(三) 教育教學原則
《學記》在綜合各家長期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這是《學記》的精華所在。
1. 教學相長🤞🏼。《學記》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概括了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及施教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教學相長”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這是《學記》對教育理論的一大貢獻。
2. 尊師重道。《學記》明確提出了“師嚴而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學記》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認為“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又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就是君主對自己的教師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對待🧑🏻🦽➡️,即“當其為師🕹,則弗臣也。”以示尊師之禮。另一方面,《學記》又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技巧🧽,反復強調“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等教師應具備的條件。
3. 藏息相輔👨🏿🍳。《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學記》指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課外練習是正課學習的繼續和補充,可以深化課內學習的內容♌️,又可使學習有張有弛🐧,讓學生既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又感受到教師、同學的可親可愛,最後達到雖離開師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這一經驗也是十分可貴的。
4.豫時孫摩。這是《學記》總結了長期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後概括出的規律🧛🏽♀️,包含四條原則。“豫”是預防🚶🏻♀️,“禁於未發之謂豫”,要在不良傾向尚未發作時就采取預防措施,否則,待到不良行為發生後再去糾正,則“扞格而不勝”,即遭遇抵觸而難有成效;“時”是及時,“當其可之謂時”,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適時進行。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孫”是指循序,“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否則,“雜施而不孫”🤾🏼♀️,學生將苦不堪言;“摩”指觀摩,“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取長補短🙍♀️,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觀摩一定要是正面示範,否則,效果恰得其反。從正反兩面的對照分析🥦,大大了加強論證的力度🫑。
5.啟發誘導。《學記》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就是說🚣🏻,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明了𓀆。要註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勵🤥,又不強製壓抑;要打開學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現成答案,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6.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或貪多務得,或片面狹窄;或把學習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學習看得很難而止步不前。這些缺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產生的原因也各異⛹🏼♂️,教師要學會具體分析,采取針對措施🧑🏻🔬。清代學者王夫之認為,如果教法得當✡︎,這些缺點可以轉化為優點🎖,多則知識淵博,寡則精深專一🧫🚶♀️➡️,易則充滿信心,止則認真對待✋🏿。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因勢利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將缺點轉化為優點🛸。
總之🧍🏻,《學記》的教育思想相當豐富👮🏻♀️,論述相當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學記》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型”🚴🏿♂️🤭。(來源:《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