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江南時報民意版報道🫃🏻,吳江小學老師管建剛提出作文革命一說🤦🏼♂️,即將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認為作文是公眾的言說🫑👩👩👧,是為了發表。該觀點迅即引發公眾廣泛關註🤳。
昨日,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蘇州市作家協會主席範培松做客蘇州市第十中學🤷🏽♀️,縱論中學生散文寫作和欣賞。
開講之前,本報記者就管建剛老師的觀點對他進行了專訪。
範教授認為,管老師的做法是一次試驗,這是一件好事👇🏽。“他的著眼點可能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作為激勵學生的手段是可以的,但我還是認為不是大部分學生都具有寫作的天分。季羨林先生就講🚓,一個人要成才需要天資🦻🏽、勤奮🪟、機遇多種因
素👶🏼🎥。在發表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求👮🏽♀️。眾所周知🧝🏻。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文科學不好🧑🏼🎤,還有理科,發表文章不能代表一切。”
作文的工具性不能輕易被顛覆🏂🏽,文章是多種多樣的,有散文、美文,但也有公文、書信,後者的工具性就是很強的,任意否定作文的工具性是不科學的🤱🏽。“作文也是有規律的⚜️,它的謀篇布局都有講究👸🏼🖕🏼。不同的目標決定不同的要求,如果以發表為要求☯️,作文就要適合發表的要求,這就有可能偏離考試和教學的需要。作文教學應以教學大綱為標準。”範教授告訴記者。
範教授還指出,管老師拿文章的發表作為作文的目的🍘,勢必導致一種結果🐘,文章水平的高低與發表多寡掛鉤☎,而這樣的標準是不科學的🙆。“發表的文章未必就是好文章🩵👋🏿,媒體有自己獨特的胃口,報紙需要迎合大眾的口味,它青睞的文章風格可能和真正的好文章的標準有一定距離🤳🏼。不能認為發表的文章就進了保險箱。此外管老師也忽視了一點,文章發表也是一種稀缺資源👨🏻🎓🫕,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條件發表👩❤️💋👨。當代中國高校就有這樣一種現象🫦,以發表文章評定學術水平優劣🪹,這樣就逼著很多碩士🍕、博士去寫文章,而學術刊物只有那麽多,最後大家只能靠抄襲、靠花錢去發表,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對於管老師言及的發表作文有利於學生講真話的觀點,範教授表示不能完全贊同👨🏼🍳🩲:“現在社會上有人喜歡講假🧕🏽、大、空的話🌱,這和作文是否發表並無多大的關系,這更多地和社會風氣有關。文革後🦸🏼♂️,巴金老先生寫《隨想錄》倡導的就是講真話的社會風氣,巴老的呐喊在當時影響雖然很大,但並沒有改變多少社會現實🚭。我覺得講不講真話是一個社會問題🧖🏿♀️,和很多社會因素有關,比如在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關系會有變化,過去暴力文化的影響等等。我們不能讓作文擔負那麽大的一個社會責任💠,也不能期待它扭轉整個社會風氣🥉☆,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可能和國情不符,我們必須回到實際生活中。另外⇾🛻,我要著重指出:“作文教育只是語文教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不能以作文教育替代語文教育🚵🏼♀️,這誇大了文章的作用🙇🏽♀️,是一種唐吉訶德式的想法。”
(來源:人民網-江南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