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師承世界吉他大師約翰•威廉斯🤜🏿。受聘於冰島音樂學院、英國修伏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吉他😓。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學。曾先後應歐洲🥭、亞洲、美國委約創作音樂劇🦧、協奏曲🥂、室內樂。創作的音樂劇《AfterSorrow》贏得全美作曲家聯盟大獎👩🦳。
當選第二十五屆國際電腦音樂節ICMC主席🧑🏽🍼🫄🏿,國際電腦音樂協會副主席,被北京2008年奧申委聘為特約作曲家,聯合國“2002全球環境促進大會”GEF特約作曲家。約瑟夫2005年被美國時代華納邀請出任《財富全球論壇》藝術總監、特約作曲家,中國國家航天局藝術總監,中國航天文化傳播委員會執行主席。
約瑟夫•馮的書房完全由作曲家自己設計。顏色采用了“結合日出和日落中最溫暖的黃色”。放電腦的書桌🤜🏻,桌腿都是原木。天花板用木頭錯綜搭建起人字形的屋梁。
設計書架時,約瑟夫•馮參考了“自然🥷🏿、簡約𓀕,註重品質”的北歐風格。書架鋪滿一面墻🏓😽,每一個格子都是大大的方框,約瑟夫意在“可以沒完沒了地放書”👳🏻♀️。有些方框上裝了抽屜👩🏼🔧🥴,約瑟夫設計它們全都沒有把手🗺,因此一體全是松木,沒有金屬🤾🏿♂️。抽屜上凹下去的地方,設計得剛好可以放得下三只手指,能舒適地拉開抽屜。主人說🕴,木頭有一種味道,他很喜歡🦝。據說聞著這種充滿大自然的味道入眠,從不會頭疼。
從前跟約瑟夫•馮常有合作(給約瑟夫的音樂編演現代舞)的舞蹈家楊麗萍,服裝設計師馬艷麗,歌唱家彭麗媛,各國駐京大使。吉他大師約翰•威廉斯去過他在香港的書房。
《自然界的資本主義》一本關於大自然與環保的書🌮。
《建築的視覺辭典》一本關於建築結構、理念的書。
《21世紀的有機種植》一本關於植物種植的書♋️👨👩👧👧。
開放書房🖖🏽,主打“趣味性”
約瑟夫•馮有兩個書房,一個對外開放,一個私密🟧💪🏻,只有其“奧地利首位華人女主播”太太能分享。對外的這個,用約瑟夫的話來說🤰🏽,多放“趣味性”的書:《建築的視覺辭典》、《21世紀的有機種植》👰🏽♂️、《自然界的資本主義———下一場工業革命》等等,還有關於舞蹈、飯店設計、SPA、旅遊的雜誌。約瑟夫酷愛的物理書也少不了擺一本“趣味性”的🙄🫘:霍金的《時間簡史》(1988年的英國平裝版本)理所當然“金榜題名”。約瑟夫抖一下已被翻得很舊的書🕳💂🏼,稱一直很同意霍金的這個觀點👰:人需要“打散”到宇宙其他空間上去,因為“從現在的情勢看,人類過不了一千年,生物工程小實驗室發生意外與恐怖分子利用其製造汙染幾率太高了”。
少時看書為缺什麽補什麽
約瑟夫的閱讀習慣源自在英國和冰島度過的青少年時代。整個首都僅十萬人左右的冰島,到哪兒都只需要十分鐘,隨處都面向大自然👨🎨⚡️。冬天很長,“人都很戀家”,約瑟夫說。在室內的時間很多,看書自然就多。約瑟夫一直懷揣一個“陰陽論”:自己已經懂得的,便不再去看;而盡量去補充自己認識比較少的知識😽🏋🏼♂️。於是搞作曲的約瑟夫🍊,藝術的,感情類🫶、作曲的書一律不看👊🏼,技術性為重的電腦音樂論文合集除外👃👩🏿🦰。當年在英國皇家學院,約瑟夫一邊在約翰•威廉姆斯麾下練吉他,一邊閑暇時就去啃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講宇宙、談大自然”的書。這些書中,作者用個人的見識寫對自然、造物者的理解,內容一般深入淺出。約瑟夫•馮愛聽巴赫的理由,是因為其音樂是“理性和感性的合體”🤽🏽♀️🫸🏼;他相信藝術和技術的東西放在一起就比較完美,人生才比較平衡。物理書對約瑟夫之所以有啟發🤌🏻,在於他認為“所有的故事都從能量開始。沒有太陽給我們的宇宙能量,我們也不會存在。”他深信音樂是能量分配的一種。
從物理和哲學書中得到的啟發
物理和哲學的書給予約瑟夫•馮多方向的啟發。“音樂就是物理♞,因為聲音就是物理的🖕🏿。”約瑟夫目前從事最多的是電腦音樂。這門音樂創作,一定要懂得聲音的物理,電腦的編程,當然還有對音樂的深入認知。在此基礎上🚴🏼♀️,更需要作曲家的幻想力、結構構思和情感👨🏻。在哲學方面🎗,約瑟夫並非深入去研究👳🐎,但有些能去體驗。當老子和《易經》遇上電腦音樂時,會是這樣的場景🍤:比方說機遇(chance)音樂🔗。類似“我在說話,你在聽,你聽完我回答🚹,你提問🚦,身邊第三個人在聽我們說法👩🏽🌾,也做出反應。”放到音樂中,便是A見到B👱🏽,就會得到C.A🪈、B❇️、C加起來會得到D↩️,D再碰到E會怎樣🧠,D返回碰到A又會怎樣。“每一個動力都有一個反力”。還有一種“比較玄”的音樂創作方法:作曲家伸開手,在空氣中移動手掌🍥👱♂️,音樂跟著他走。根據“結構性的能量分配”,約瑟夫就能描述出一首曲目👨🏼:音樂節奏有時很緊湊🙂↕️,像刮風👆🏿,有時很放松🐦⬛。就像色彩:白天陽光很強烈🤎,充滿溫和的力;晚上只有月光,很清冷。而斜陽時分🙅👨🏼🔬,慢慢淡化🪖,人心會感到很珍惜。“最後的溫暖過完🧏🏼,寒冷就快來了。這是過渡🪽。反映在音樂裏,有時雄壯🚆,有時很淒涼,有時在過渡。”這是音樂創作中的約瑟夫對生活、能量之認識的折射🏊🏽。
讀地圖👰🏻,尋找自己的遷徙地
年輕時,約瑟夫•馮喜歡看地圖🧎🏻➡️。從他讀到的書中得到的信息,他能看到哪個國家是未來的亮點📐,便會循著地圖遷徙到哪個國家去👕。中國是他第七個選擇定居的國家。覺得“人生經驗不少,不需要太多去彌補”,約瑟夫始終偏愛閱讀大自然🖐🏿。再偏門點的🥽,他也讀關於園藝種植的書。讀到了“怎樣用大自然的方法有機地種植”,他與太太便在院子裏嘗試著種些有機蔬菜♉️。遷徙到了北京😻,約瑟夫還有很多書留在冰島和英國。每離開一個地方🧖,他都只背著吉他♦️、部分書和行李出發。書有些寄放在朋友家裏,有些徹底丟棄。約瑟夫覺得🍝👨🏼🎨,能夠學會放棄很重要📚。“不要讓物品困擾你。”因為最終要“走”的時候🤗,還是什麽都沒有。因此他喜歡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全新的國家,沒有朋友,不懂當地語言。“我喜歡了解未知”,約瑟夫稱⚁,他更傾向於體驗全新,開拓未來🙅🏽。
自從來到北京🎒,大量的時間都耗在交通上,書房主人真正能坐下來讀書的時間比以前少了很多✏️。約瑟夫•馮的書架上,還透露了主人令閱讀時光顯得擁擠的各種緣由。除了書,架上混雜著巴赫的協奏曲,電腦音樂CD,上世紀90年代“試機”用的發燒碟《東遊記》不等。還有兩張主人與世界吉他大師約翰•威廉姆斯踏青時的留影。約瑟夫•馮自稱從小以“陰陽論”自律💆🏻♀️,少接觸文化人,多與之交遊的👐🏽,都擺到書架上了———一覽過去,主人身旁,不是站著奧地利總統💂🏻♂️👨👧👧,便是西班牙王子公主。各國駐京大使是約瑟夫500平米家中燭光晚餐的常客。大使們帶來關於冰島、北極光的書,盡管主人自稱“很少念舊”,他卻會向來客鄭重出示這些留有自己成長光陰的冰島圖頁:“你看💆🏻♀️,這是火山,這是北極光,染得到處奇光異影……”(來源: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