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史海鉤沉
  

教育學中國化百年反思


  要🉐: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一開始就是“進口”而來的,人們形象地稱它是“舶來品”。教育學的引進與教育學的中國化幾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學中國化經歷了六個階段👂🏻。解決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應註意中國的教育實際,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提倡教育學原創性研究💆🏿‍♂️,正確處理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傳統與借鑒國外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若以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的出版為標誌🚉,至今有370多年的歷史;若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1806)的出版為標誌,至今有200年的歷史;如果說心理學的誕生(1879)使教育學的產生有了可靠的理論基礎,教育學才算是科學的教育學的話🕕,則以德國教育家拉依《實驗教育學》(1908)的出版為標誌🍊,教育學至今有近100年的歷史。教育學在中國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僅有100年的時間👩🏿‍🔬,與其他學科相比,它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教育學在中國的出現與成型,一開始就是從國外引進的🧖🏼👨🏼‍🏫,人們形象地稱它為“舶來品”。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命運”並不好🦖🐝,既缺乏先天的發育,後天又營養不良,其間有過快速發展,也有過曲折反復。100年來🪼,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就像“病魔”一般始終糾纏在中國教育學者身上,至今使我們無法擺脫,以至一些理論工作者發出“教育學的迷惘與迷惘的教育學”的感嘆,更有甚者斷然作出“教育學終結”的結論🥲,教育實踐者則稱教育之學是無用的教育學和脫離實際的教育學。21世紀中國的教育學如何發展💇🏿‍♂️,如何建立中國自己的教育學體系,這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法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教育學中國化階段劃分

 

關於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鄭金洲認為🎬,中國教育學百年,大致是舊中國50年,新中國50年😕,“可以說有四次熱潮,兩度曲折🦖,一大一小”💛。葉瀾認為👨🏻‍🦯‍➡️,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發展大致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分界,劃分為兩大時期🫵🏻,兩大時期又可根據教育學科發展呈現出的基本狀態和主要特征分為六個階段,其間出現過三次歷史性中斷和三次大的轉向。

 

關於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陳桂生認為,以教育學中國化為中心目標🆕,我們先後對教育學研究成果有過三次反思。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對“進口”的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的反思,導致標榜“中國化”的“政策法令匯編”式的《教育學》(1960)問世;第二次是60年代初🥷🏻,主要以“政策法令匯編”式的《教育學》為反思對象🍥,反思的結果形成了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第三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以“文化大革命”期間混亂的教育思想為反思對象而以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為參考。

 

筆者認為➡️,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教育學中國化為主題📩,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19011915年。其路徑是割斷中國教育傳統——學習日本——教育學在中國出現🙉,產生教育學中國化的朦朧意識。

 

(2)19161949年⏲。其路徑為拋棄學習日本——轉向學習美國為主——教育學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3)19491966年🕶。其過程是改造舊教育學——學習蘇聯與批判蘇聯——明確提出教育學中國化的問題——結果是中國“政策化”教育學的產生💇🏼。

 

(4)19661976年。此階段主要是中國教育學的“獨創”——形成“政策化+語錄化”的教育學——教育學的科學性遭到破壞6️⃣。

 

(5)19771984年。此階段主要是蘇聯和西方教育學理論的全方位介紹和翻譯——教育學的恢復和重建。

 

(6)1985年至今👨🏻‍🌾。這一階段可稱為教育學中國化的全面建設和反思階段🧑🏽‍🚀。

 

二、教育學中國化的探索

 

1.19011915

 

這一階段的引進從表面現象上看是直接學日本,實際上是間接地學習德國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因為此期內主要是翻譯和介紹日本的教育學👋🏽,而此時日本的教育學主要受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國引進的教育學也是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其實⏏️,這一時期國人並沒有真正見過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一直到1936年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們原先學習日本的教育學是第二手的材料🧑‍🌾。這種現象對於中國建立教育學,形成教育學的科學理論帶來了先天不足的缺憾。同時這一時期也割斷了中國的教育傳統👮🏼,教育學是全盤“進口”。

 

19121913年中華民國頒布“壬子癸醜學製”,師範教育體製確立✍🏿,日籍教師紛紛離開中國⛽️,中國人開始獨立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實踐的發展🎤,完全日式的教育理論陳述及教學方式令國人感到不適,國內一些學者和師範學校的教育學教師主張教育學應“以適於吾國現情為主”💚👩🏿‍🍳,教育學中國化意識朦朧產生,於是中國人編寫教育學教材和著作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教育學中國化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但由於編著者多半是留日學生,他們又多是速成班培訓出來的🛋,其食洋不化或淺嘗輒止不可避免🚵🏽‍♀️👳🏻‍♂️,再加上當時引進教育學,不是以研究教育🌳、服務中國教育實際為宗旨👋,而是以傳授國外教育學知識,應師範教育開課之急需為目的,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早期教育學的中國化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今天大量“進口”國外教育理論也有類似之嫌🙋🏼。

 

2.19161949

 

1916年,中國一些學習教育理論的留洋學者紛紛回國👱🏿,除郭秉文1914年回國外,像胡適🙍‍♀️、蔣夢麟、三牛娱乐、晏陽初等人🦍,都是1917年回國的。這些人在當時的教育界被委以重任🦽👶,他們都留學美國,深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從1916年開始,當時最有影響的教育刊物《教育雜誌》開始登載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再加上杜威從1919430日來中國👩🏽,1921711日回國🟩,在中國住了兩年多的時間🚾,所到之處即宣講其教育學說,中國的教育學開始全面轉向,丟掉日本,轉向主要學習美國🙈,同時也學習和介紹西方其他國家的教育理論。這一時期的教育學具有相當的開放性👨🏽‍🌾,教育學中國化也得到了充分的探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方教育理論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之後,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學術探討的社會環境較為寬松👅。中國教育界人士在前一階段學習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習西方的教育理論,創建教育學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開始思考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問題。

 

其次🧝🏿‍♂️,當時有一批學習教育理論的專家。如前文提到的學者中有相當一批是專攻教育的,而且還獲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他們回國後,迫切希望把他們學到的先進教育理論應用到中國☂️。

 

最後🦵🏻,教育團體成立,中國第一代教育學家群體形成。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1915年成立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在上海成立;1918年中華教育社成立🚌;1922年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立1️⃣,有一批教育家躬身教育實踐,身體力行💁🏿‍♀️,實踐其教育理論。像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踐;陳鶴琴的“活教育”實驗🧮;三牛娱乐的生活教育理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等🤘🏻,都是這一時期中國化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

 

總之,這一階段教育社團的活動和教育家的實踐,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教育學的發展👩🏿,迎來了教育學在中國百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出版的教育學著作有近百本。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教育學體系主要受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國家主義教育理論📜👶、三民主義教育理論、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和德國文化教育學的影響🎇,因此,教育學體系是多元的,各種教育學體系在借鑒國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結合國情進行研究🚴🏽‍♀️,教育學的中國化也是多畫面的。

 

3.19491966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是對舊教育學的改造👨🏽‍⚖️🤽🏿‍♀️,這主要集中在1950年前後。當時對新中國的教育性質進行了規定🙁,強調教育服務於新民主主義建設,強化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這些探索是有積極意義的。在改造舊教育學的同時,中國的教育學開始學習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和蘇聯其他教育家的教育學著作也開始被翻譯介紹到我國。195211月,《人民教育》發表《進一步學習蘇聯的先進教育經驗》一文,一時間,學習蘇聯的教育學成為教育界的中心和熱點,與其說是學習蘇聯教育學,倒不如說是中國教育學的全面“蘇化”。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蘇在意識形態上發生爭論🚖,中國不能再依靠蘇聯,而西方的教育理論和中國的傳統教育已被我們批倒、批臭。怎麽辦🪨?只有創建新時代的教育學。可見🏂🏼,當時教育學“中國化”這一口號的提出,並非偶然👨‍✈️,它是針對“進口教育學”現象的不滿提出的⚃,也是為當時中國“無處進口”的形勢所逼,是中國教育實踐對教育學的強烈呼喚💁🏻‍♂️🤸🏼‍♀️,同時也是我國學者對教育學學科發展反思的結果。

 

早在1955年,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高師教育學教學大綱討論會,就明確提出要“創建和發展新中國教育學”🏷。但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是在1957年提出的,1957年🙅🏼‍♀️,《人民教育》刊發《為繁榮教育科學創造有利條件》一文✋🏼,發表了當時中國教育界一些教育學者的意見,有的學者提出🧑🏻‍🦼,我國教育科學發展最迫切的是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1957年🌅,瞿葆奎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4期上發表《關於教育學“中國化”問題》的文章📆,就教育學“中國化”的含義和如何使教育學“中國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同年🐮🚺,曹孚在《新建設》上發表《教育學研究中的若幹問題》的長文,對蘇聯教育學研究中的問題進行批判。這是我國學者最早對教育學的反思研究🧑🏽‍🎤,對當時教育學中國化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論價值。然而,1958年“大躍進”和“教育大革命”開始了,我們全面批判和否定蘇聯的教育學,中國的教育學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走向了“政治化”的道路,教育學變成了當時教育方針和政策的匯編與解說,這種“教育學中國化”實際上是對教育學的科學性的否定⛹🏼‍♂️。

 

1961年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周揚發表了《關於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的意見》的講話,指出:“編出一個好的教材首先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整理自己的遺產,同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編出具有科學水平的教材🧍,才是中國的教育學、中國的文藝學。”嗣後,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教材試用到1966年🤞🏼。這本教育學教材註意中國的教育實際,改變了教育學是“教育政策學”的方向🕵🏼‍♂️,在一定範圍內突破了蘇聯教育學的模式,在教育學中國化的探索中邁出了可貴的一步🧏🏼‍♀️。當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該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政治化”的痕跡。

 

4.19661976

 

19665月,《“五·一六”通知》指出:“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同年61日🧷,《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迅速在中國大地卷起。從1966年到19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是在一片打倒聲中,一片砸爛聲中,一片批判鬥爭聲中度過的🙍🏼‍♀️🧑🏿‍💼,教育學在劫難逃👨🏽‍🏫。當時首先是批判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認為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是以“全民教育論”為綱🔋,以“智育第一論”🦩、“教學階段論”和“教師中心論”為核心的“黑三論”。到了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盤否定建國後前17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錯誤的“兩個估計”。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學被指責為“偽科學”,教育學教師成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改造的對象,許多大學的教育系被解散,幸存的教育系,其課程主要內容是“毛澤東教育思想課”。在中國整個形勢不正常的狀態下,教育學的中國化只能在不正常的狀態下生產出不正常的“畸形兒”,於是,中國的教育學走向“語錄化”🧑🏼‍💻。這一時期的教育學書籍,都是大段大段地引用馬恩列斯毛的語錄,特別是毛澤東語錄↖️,對領袖教育思想的學習替代了教育學的研究,教育學的科學性蕩然無存,其體系中國化更是無從談起⏭。

 

5.19771984

 

1976年“文革”結束,經過撥亂反正和解放思想的大討論,教育學恢復其學科地位。當時一些大學恢復了教育系👖,開始招生🪂,教育學研究也開始起步🤛🏽。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五院校編寫的《教育學》,19791980年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當時的教育學教材,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這一時期,由於思想的解放,教育科學的子學科相繼得到恢復和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被大量翻譯介紹到中國🛌🎿,教育學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教育學中國化又作為一個時代課題被學者們所關註,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學者們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學體系,應註意三個方面🧑🏼‍🍳: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結古今中外的教育經驗;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研究和建立教育學體系的指導思想;教育學要突破傳統、僵化的模式,順應時代發展,註意分化與綜合👯😵。但是,這一時期的教育學主要是恢復和重建,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的繼承和改造👼,中國化的特色還不濃🧙💁🏿‍♂️。

 

6.1985年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頒布,我國教育進入全面建設和深化改革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繼而開展了素質教育大討論,創新教育🚣🏽‍♀️、主體性教育研究,中國的教育理論得到長足的發展👳🏼‍♀️,為創建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1985年後,教育學的研究進入深化和迅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教育學的研究論題增多,主要涉及教育學的歷史發展問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教育學的分化問題、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問題、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問題、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問題等等。隨著研究的深入,教育學學科建設得到快速發展💪🏿,教育學書籍的出版如雨後春筍🍄‍🟫,應接不暇。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出版《教育學》書籍100多種(本)👩🏽‍🦰。

 

但在經過一個教材建設和出版的“繁榮”時期之後,人們對教育學中國化建設並不滿意😣,進而又引起人們對教育學中國化的反思。從理論上對教育學中國化進行全面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1991年《高師教育研究》第1期發表蘇渭昌《由教材特點談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的改革》一文;《山東教育科研》1991年第3期發表張忠華《教育學教材建設泛論》一文🫖🚆,等等。這次研究得到了原國家教委的支持,19913月,原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全國師範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材改革研討會,1995年原國家教委師範教育司發表了經過五次討論、八次修改、歷時五年的《教育學學科建設指導性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由於對教育學學科建設反思研究的深入,進而引起“元教育學”的研究🪔,目的是試圖通過對元教育學研究的性質、範圍、方法的探討,為“教育學的反思”這類研究定位,提供研究的規範,促進反思研究工作的系統化。

 

綜上所述,從各個歷史時期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習日本的教育學,還是學習美國和西方的教育學,最終形成“蘇化”的教育學,都是以引進為主*️⃣。其歷史貢獻在於:中國有了教育學;促進了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使我國的教育理論可以和其他國家的教育理論對話✌🏻,縮短了中國對教育學理論探索的進程;教育學的引進⛹🏿‍♀️,解決了中國開辦師範教育開設課程之急需;使中國學者認識了教育學🪟,特別是學習蘇聯的教育學🍣,確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指導地位🤸🏿‍♀️,通過引進和學習,中國有了初步的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體系結構👋🏻,為教育學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但是🩸,大量引進和“進口”國外教育學🌥,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其主要表現是🚖:教育學在中國失去其個性,過分照搬照抄👨🏿‍🌾,脫離中國實際;特別是全面學習蘇聯的教育學,形成“大教育學”🈳,使解放前形成的教育學科多樣化為一門“大教育學”所取代👨‍🚀,形成僵化的“四板塊模式”,客觀上也影響了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三➗、教育學中國化應註意的問題

 

教育學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理論的中國民族化,是中國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理論創新的結合🤾‍♀️;就是一般教育學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是在中國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特殊的教育學理論。教育學中國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中國沒有教育學🧑🏼‍🦳,要向國外學習,要經過外化到內化的過程👰🏼‍♀️,使中國有教育學,把國外的教育理論本土化,即中國化👩🏼‍🔧;其二是在內化的基礎上再到外化,也就是把學習的教育理論應用到中國的教育實際👶🏿,解決中國的教育實際問題。

 

縱觀教育學中國化的歷程👴🏽,可以看到,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是與教育學“進口”中國相伴生的。只是當初以引進為主👩‍👩‍👦,在“進口”的同時,學者們也看到一些問題,開始進行初級的和朦朧的反思➡️🧥,其主要表現是思考“進口”的教育學如何更好地運用於中國的教育實際,這實際上就是教育學的中國化,直到1957年我們才明確地提出教育學中國化問題。但時至今日▶️,對這一問題我們還沒有解決好🫸🏻。總結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程,筆者認為🍀,教育學中國化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中西方教育學產生和發展的特點不同

 

從邏輯和時間上看🚣,西方的教育學是建立在教育實踐基礎之上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經驗在前⚄,教育學理論形成在後。而中國早期的教育學,是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經驗之前的👇,是先引進,再運用🐕,也是應師範教育開課之急需,起初教育學並不是研究教育,指導教育實踐、服務教育實際的,而是以傳授國外教育學知識為主。

 

從教育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來看,西方的教育學從產生到發展,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小🚶🏻‍♂️,這與西方的學術自由是一致的🤽‍♀️👆🏼。而中國教育學的“進口”,是客觀實際發展的需要,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大,起初是應師範教育開設課程之需,隨後,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1949年後的政治運動使教育學的研究大起大落可見一斑。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可能不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如果教育學研究完全變成意識形態的附庸🔴,它的發展也就被窒息了。

 

從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來看🧛🏼‍♂️,西方有多種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不同的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都有自己的理論建樹⇢,有核心的教育領袖和教育代表作🤷🏼。1949年之前中國的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不如西方集中和強大👰🏿,因為我們的研究落後於西方🙅🏼‍♂️。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之規模,從業人員之多🧔‍♂️,研究機構數量和研究人員隊伍之龐大,都堪稱世界一絕🪢,時至今日,中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教育家仍然屈指可數,具有全球影響的教育代表作仍未出現,這就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了🎳。

 

從師範教育的發展史來看📊,西方比中國要早 200多年,早在1684年法國就創立了教師講習所💤,1794年歐洲第一所師範學校誕生。師範教育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師範教育最早是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師範學堂,比西方晚了一個世紀。教育實踐不夠豐富✊🏿,教育學中國化的基礎不牢固,也是教育學發展的一大障礙📹♥️。

 

2.關於教育學中國化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決定著學科發展的水平🍄‍🟫。在現今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中🕑,緒論部分都提到教育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是學者們經常談到的,而打開他們寫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又有多少內容是采用實驗法🐍、統計法得到的結論,更多地是采用現象描述法和內容分析法,甚至用引證、簡單類比🐮、不周延的演繹推理來敘述教育學的內容🦹🏿‍♀️,更為甚者基本是直接移植🤶🏼、照抄照搬。中國教育學的發展邏輯更多地是先有理論體系♏️,後以指導實踐🗞,理論體系的構建更多地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而中國活生生的教育實踐被忽視。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學中國化的建樹意識差👽,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歷史上的教育家🏤,都是教育實踐在先🫵🏻,而後有他們的教育著作問世🉐,此方面的典例🚵‍♂️,枚不勝舉🏂🏻。

 

而今的中國,教育團體林立,教育研究人員隊伍之大💩,屬歷史之最👉🏽,但躬身教育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聯姻”的研究人員又有多少?依筆者看來,大多數教育研究者是從書本到課堂🧻,從課堂到論文、著作,真正從事教育實踐和深入教育實際的少之又少。在這方面,中國的第一代教育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像三牛娱乐、梁漱溟、黃炎培等人,他們在那個時代,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走出大城市🙅,紛紛深入偏遠山區和農村,進行平民教育、生活教育,進行教育實驗,積累經驗,進而提出教育理論🚬,這才是中國的教育理論,中國的教育學。如果我們今天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從事“行動研究”、“教育體驗”,創生中國化教育學的任重仍將遙遙無期🧏‍♀️。

 

3.要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會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當二者關系協調時,政治清明,學術繁榮。否則👩🏻‍💻,社會意識形態對學術研究幹擾較大🧙🏽‍♂️,就會影響學科發展,使學科發展偏離方向🖐🏿。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研究對象,也有其自身的發展和研究邏輯,要進行客觀的研究🥁,不能憑借政治意識形態來研究和發展教育學👰🏽‍♀️。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49年以前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學🪸,就影響了教育學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的教育學受政治影響過大,就出現了“政策化教育學”🏃‍♀️‍➡️,“文革”期間👲🏻,階級鬥爭擴大化,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導致教育學的“語錄化”等等👨🏼‍🌾。由於都沒有很好地解決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其結果是“教育學‘中國化’……,在中國‘化’掉了教育學”。

 

相反,當社會意識形態對教育學影響較小時🧟,教育學的學術研究就相對繁榮👨‍🦲。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就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教育學發展非常之快,出現了不少別具一格🧖🏽💁🏿‍♂️、具有創新性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在教育學中國化建設上有了一些突出的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育學中國化體系初具規模。經過20多年的探討、研究🤷🏽‍♀️,教育學作為一門師範院校的課程,其科學的體系初具規模,教育學的建設逐步清除了極“左”路線的幹擾,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形而上學、教條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較為理性地處理了教育政策與教育科學的關系。

 

(2)構建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教育學體系👩🏻‍🎨,教育學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隨著教育學研究的深入,適合不同層次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教育學依次出現🧩🤸🏿,如學前教育學、中小學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社會教育學、家庭教育學、農村教育學♠️、元教育學等🐀。而且,每種教育學都有多種版本,教育學建設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3)教育學體系日臻分化,出現了一些中國特色的教育學著作。一是葉瀾主編的《新編教育學教程》🤹🏿‍♂️🔌,該書由導論和學校功能論👍、學校教育模式論、學校教育活動論三編構成,體系安排比較簡明,全書內容自成體系,克服了傳統教育學的“四組塊”模式,具有較多的新創意識🏆。二是傅道春編著的《教育學——情境與原理》☝️,這是一本情境與原理結合的教育學著作,它的突出特點是以事寓理,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新探索。三是出現了一些原理性著作,如陳桂生的《教育原理》🎱、柳海民的《現代教育原理》、胡德海的《教育學原理》等。“文革”前的“大教育學”逐步解體,教育學各子學科相繼獨立♐️,出現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德育原理和學校管理學等學科。四是熊川武等著的《實踐教育學》,這是一本與理論教育學相對的實踐教育學著作🔢,該書共包括10章,即緒論🧝🏿、教育目的⛔🏺、教育主體、教育資源、教育功能🤧、教育激勵、教育過程🏋️、教育評價和教育研究,除體系上的別具一格外🧑‍🔧,內容上亦有獨到之處。

 

總之,我們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時,要善於運用其方法論思想,但不要把這些理論絕對化,否則,就變成了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不僅不能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還會有礙教育學中國化的研究🙎🏻,影響教育學在中國的正常發展🫱🏿。

 

4.開展中國教育學的原創性研究

 

原創性研究是學科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原創性研究具有問題的原發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研究結論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縱觀中國百年教育學發展史🧎🏻‍♂️,教育學中國化的歷程中我們學習的時間多,思考問題少🟰,更多地是介紹別人的教育學,割斷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傳統🏬,教育學原創性研究意識薄弱,是製約教育學中國化的一個症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製度,“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使人們大多隨俗🚣🏽‍♀️,而很少脫俗🚴🏻‍♂️,創新思維意識差;也有政治製度上的原因,1949年後中國的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大起大落👨🏻‍🦰,教育學的研究也大起大落,人們對教育的一些敏感問題不敢涉足,也影響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另外🤨🙆🏽,教育學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晚🪄,人們一時間還不能科學正確地認識它,再加上中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問題意識淡薄👨‍❤️‍💋‍👨,創新觀念差💂🏿‍♀️,也影響著教育學中國化的進展🚵🏿‍♀️。時至今日,萬事俱備🧒🧙🏿‍♀️,我們有著龐大的教育體系結構和學術研究隊伍🤘🎟,學術環境比較寬松,有了百年教育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又有50多年的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經驗🏓,開展原創性研究📧,生發新的教育學的時機已經基本具備。

 

教育學原創性研究,就是立足中國的教育實際,依靠中華民族優良的教育傳統,開展中國教育研究,最終形成有獨特個性的中國式的教育學,這種研究哪怕是初級的🤹🏼‍♀️,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解決中國教育實踐問題的👨‍👨‍👧‍👦;這種原創性研究,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又不依附於其他學科,應體現教育學研究的特性,在教育學語境下研究教育問題,問題來源於教育實踐,研究的結論又高於並且能夠指導教育實踐。看來𓀉,我們的教育學研究者必須走出書齋,回到教育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教育學理論才能回到實踐並指導實踐,才能創生出中國的教育學🚼。

 

5.要處理好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傳統與借鑒國外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其民族性,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民族的文化。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其民族性🌛。教育學的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的中華民族化,教育學的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的理論與研究要從中華民族的教育實際出發,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傳統👨‍🦳,具有中華民族的教育特點。

 

回首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程,我們的教育學基本上是模仿和學習,在教育學的著作中👜,充斥著大量的國外材料,先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後是杜威的教育學說,再是全面“蘇化”的教育學,就是少見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內容,我們過去的“教育學中國化”在某種意義上是舍本逐末☢️,基本上割斷了歷史傳統。其實✍🏿,中國有著優秀的文化教育傳統🍧,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是以道德倫理文化為核心的,我們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著十分優秀的教育傳統,在道德教育規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該成為教育學中德育論的重要成分🦶🏼;再如教學理論,中國古代也有豐富而寶貴的遺產,我們的教育學也缺乏應有的吸收和改造🖱。盲目從外,給教育學中國化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在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處理好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傳承和國外教育理論的借鑒之間的關系。現有的教育學理論中有多少是從中華民族教育傳統中概括出來的理論?有哪些理論與方法是在中國的大地上實驗總結出來的🦃?我們有多少教育學理論可以拿出來參與國際教育理論的對話?可以說不堪回首。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出現,是西學東漸的結果🫰,教育學在中國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學如何面對全球化,又如何發展和保持中國特色🔋,更是一個重大問題🧏🏻。當然🫰🏽,在今天教育學的中國化過程中,我們要註意吸取國外教育學的精華👨🏽‍🦲,為我所用,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但現實的教育學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量移植國外教育理論💹🧝‍♂️,缺少自己的思考;照搬移植其他學科的成果,失去了教育學研究的特性🧚🏼‍♀️;漠視實踐,失去了理論的針對性。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育學中國化的進程和水平。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是✌🏼:一時間是這種教育理論,一時間又是那種教育理論🙋🏽‍♀️;一會兒是這種主義的教育理論,一會兒又是那種主義的教育理論。其詞匯都是國外“進口”的,文章艱澀難懂,讀完令人生疑,事後仔細揣摩,好像明白一點🤜🏼🧜🏻‍♂️,其實前人早有論述,並無新意。我們大量學習和翻譯國外的東西,除了說明中國教育理論的不足和“幹癟”外🥷🏻,還能說明什麽?難道只是一些學者為了評職稱和拿薪水而已?!

 

教育學中國化最終的目的是建立中國的教育學✵,中國的教育學是解決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的教育之學🚲🗽。過分依賴國外模式和相關學科模式,開拓創新魄力不夠;不能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教育傳統8️⃣,脫離中國教育實際,不善於從教育實踐中吸取營養,是製約教育學中國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來源:藝術中國網)

 

註釋:

 

 [1]關於拉依的《實驗教育學》出版的時間©️,一些書籍上的記載是有出入的,這裏依據沈劍平、瞿葆奎翻譯的拉依的《實驗教育學》上的說明為準🧖🏻。詳細內容請參閱拉依:《實驗教育學》🈵2️⃣,沈劍平、瞿葆奎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育學的迷惘與迷惘的教育學[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1989,(3).

 

[2]吳鋼。論教育學的終結[J].教育研究🧖🏼‍♀️🍾,1995,(7).

 

[3]鄭金洲,瞿葆奎🥥。中國教育學百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4.

 

[4]葉瀾🤵🏼‍♂️。中國教育學發展世紀問題的審視[J].教育研究🙍🧎🏻,2004,(7).

 

[5]陳桂生𓀄。“教育學”辨:“元教育學”的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78,285.

 

[6]程謫凡🧑‍🤝‍🧑。對教育學教學大綱的意見[N].光明日報, 1956-11-26.

 

[7]徐毅鵬。當前我國教育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教育研究,1983,(11).

 

[8]嶽偉🤳🏻。中國教育學研究的反思與方向定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1).

 

作者🧏🏻‍♂️:張忠華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要👨‍🦯‍➡️: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一開始就是“進口”而來的👩🏻‍🌾🎇,人們形象地稱它是“舶來品”。教育學的引進與教育學的中國化幾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學中國化經歷了六個階段。解決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應註意中國的教育實際🍮,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提倡教育學原創性研究🤽🏽,正確處理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傳統與借鑒國外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若以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的出版為標誌🌇,至今有370多年的歷史;若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1806)的出版為標誌,至今有200年的歷史;如果說心理學的誕生(1879)使教育學的產生有了可靠的理論基礎⭐️,教育學才算是科學的教育學的話🚔,則以德國教育家拉依《實驗教育學》(1908)的出版為標誌🧑🏼‍🤝‍🧑🏼☀️,教育學至今有近100年的歷史。教育學在中國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僅有100年的時間,與其他學科相比,它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教育學在中國的出現與成型🧑🏿‍🏫,一開始就是從國外引進的👩🏻‍🦰,人們形象地稱它為“舶來品”。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命運”並不好🆔,既缺乏先天的發育,後天又營養不良,其間有過快速發展,也有過曲折反復🧚‍♀️🖕🏻。100年來🗻,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就像“病魔”一般始終糾纏在中國教育學者身上,至今使我們無法擺脫,以至一些理論工作者發出“教育學的迷惘與迷惘的教育學”的感嘆😸,更有甚者斷然作出“教育學終結”的結論,教育實踐者則稱教育之學是無用的教育學和脫離實際的教育學。21世紀中國的教育學如何發展,如何建立中國自己的教育學體系📂👨🏼‍🏫,這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法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教育學中國化階段劃分

 

關於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鄭金洲認為,中國教育學百年,大致是舊中國50年,新中國50年,“可以說有四次熱潮,兩度曲折,一大一小”。葉瀾認為,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發展大致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分界🕤,劃分為兩大時期,兩大時期又可根據教育學科發展呈現出的基本狀態和主要特征分為六個階段,其間出現過三次歷史性中斷和三次大的轉向👮🏼。

 

關於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陳桂生認為✥,以教育學中國化為中心目標,我們先後對教育學研究成果有過三次反思。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對“進口”的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的反思,導致標榜“中國化”的“政策法令匯編”式的《教育學》(1960)問世⛺️;第二次是60年代初👩🏻,主要以“政策法令匯編”式的《教育學》為反思對象🤹🏼,反思的結果形成了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第三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以“文化大革命”期間混亂的教育思想為反思對象而以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為參考。

 

筆者認為,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教育學中國化為主題,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19011915年。其路徑是割斷中國教育傳統——學習日本——教育學在中國出現🤞🏽,產生教育學中國化的朦朧意識👨‍🦯。

 

(2)19161949年🚈。其路徑為拋棄學習日本——轉向學習美國為主——教育學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3)19491966年🐤。其過程是改造舊教育學——學習蘇聯與批判蘇聯——明確提出教育學中國化的問題——結果是中國“政策化”教育學的產生。

 

(4)19661976年。此階段主要是中國教育學的“獨創”——形成“政策化+語錄化”的教育學——教育學的科學性遭到破壞🕸。

 

(5)19771984年🏵。此階段主要是蘇聯和西方教育學理論的全方位介紹和翻譯——教育學的恢復和重建。

 

(6)1985年至今。這一階段可稱為教育學中國化的全面建設和反思階段🏊🏼‍♀️。

 

二🧏🏿‍♀️🪆、教育學中國化的探索

 

1.19011915

 

這一階段的引進從表面現象上看是直接學日本🦃,實際上是間接地學習德國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因為此期內主要是翻譯和介紹日本的教育學,而此時日本的教育學主要受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國引進的教育學也是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其實👦🏻,這一時期國人並沒有真正見過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一直到1936年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們原先學習日本的教育學是第二手的材料。這種現象對於中國建立教育學,形成教育學的科學理論帶來了先天不足的缺憾📴。同時這一時期也割斷了中國的教育傳統🧝🏼‍♂️🌔,教育學是全盤“進口”。

 

19121913年中華民國頒布“壬子癸醜學製”,師範教育體製確立,日籍教師紛紛離開中國,中國人開始獨立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實踐的發展🧔🏻‍♀️,完全日式的教育理論陳述及教學方式令國人感到不適,國內一些學者和師範學校的教育學教師主張教育學應“以適於吾國現情為主”🩼,教育學中國化意識朦朧產生👓,於是中國人編寫教育學教材和著作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教育學中國化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但由於編著者多半是留日學生🧞‍♀️👩🏻‍🦰,他們又多是速成班培訓出來的,其食洋不化或淺嘗輒止不可避免,再加上當時引進教育學➰,不是以研究教育、服務中國教育實際為宗旨🧑🏿‍🔬,而是以傳授國外教育學知識🔍,應師範教育開課之急需為目的,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早期教育學的中國化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今天大量“進口”國外教育理論也有類似之嫌。

 

2.19161949

 

1916年Ⓜ️,中國一些學習教育理論的留洋學者紛紛回國🏆,除郭秉文1914年回國外,像胡適👨‍👩‍👦、蔣夢麟🧍🏻‍♂️、三牛娱乐、晏陽初等人,都是1917年回國的。這些人在當時的教育界被委以重任,他們都留學美國,深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從1916年開始,當時最有影響的教育刊物《教育雜誌》開始登載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再加上杜威從1919430日來中國,1921711日回國🐈‍⬛,在中國住了兩年多的時間,所到之處即宣講其教育學說🙇🏻‍♀️,中國的教育學開始全面轉向,丟掉日本,轉向主要學習美國👕,同時也學習和介紹西方其他國家的教育理論🌮👩‍🦯‍➡️。這一時期的教育學具有相當的開放性,教育學中國化也得到了充分的探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方教育理論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之後,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學術探討的社會環境較為寬松😘。中國教育界人士在前一階段學習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習西方的教育理論,創建教育學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開始思考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問題。

 

其次,當時有一批學習教育理論的專家。如前文提到的學者中有相當一批是專攻教育的🦻,而且還獲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他們回國後,迫切希望把他們學到的先進教育理論應用到中國。

 

最後,教育團體成立🐃,中國第一代教育學家群體形成。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1915年成立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在上海成立🧖🏽;1918年中華教育社成立;1922年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立🦹🏻‍♂️,有一批教育家躬身教育實踐,身體力行,實踐其教育理論。像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踐;陳鶴琴的“活教育”實驗⛹🏻‍♀️;三牛娱乐的生活教育理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等,都是這一時期中國化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

 

總之,這一階段教育社團的活動和教育家的實踐📳,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教育學的發展,迎來了教育學在中國百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出版的教育學著作有近百本。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教育學體系主要受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國家主義教育理論、三民主義教育理論、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和德國文化教育學的影響,因此⛹🏻‍♂️,教育學體系是多元的,各種教育學體系在借鑒國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結合國情進行研究,教育學的中國化也是多畫面的↩️。

 

3.19491966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是對舊教育學的改造,這主要集中在1950年前後。當時對新中國的教育性質進行了規定⟹,強調教育服務於新民主主義建設,強化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這些探索是有積極意義的🚛🐊。在改造舊教育學的同時,中國的教育學開始學習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和蘇聯其他教育家的教育學著作也開始被翻譯介紹到我國👨‍👨‍👦‍👦。195211月🃏,《人民教育》發表《進一步學習蘇聯的先進教育經驗》一文,一時間,學習蘇聯的教育學成為教育界的中心和熱點,與其說是學習蘇聯教育學,倒不如說是中國教育學的全面“蘇化”🫵🏿🚴🏻‍♂️。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蘇在意識形態上發生爭論,中國不能再依靠蘇聯,而西方的教育理論和中國的傳統教育已被我們批倒、批臭。怎麽辦🔂?只有創建新時代的教育學🕊。可見🫵🏽,當時教育學“中國化”這一口號的提出🐓,並非偶然🤞🏼♐️,它是針對“進口教育學”現象的不滿提出的,也是為當時中國“無處進口”的形勢所逼🪇🔡,是中國教育實踐對教育學的強烈呼喚,同時也是我國學者對教育學學科發展反思的結果。

 

早在1955年💨,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高師教育學教學大綱討論會,就明確提出要“創建和發展新中國教育學”。但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是在1957年提出的,1957年,《人民教育》刊發《為繁榮教育科學創造有利條件》一文,發表了當時中國教育界一些教育學者的意見,有的學者提出,我國教育科學發展最迫切的是教育學的中國化問題⇢⬜️。1957年🤟🏿,瞿葆奎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4期上發表《關於教育學“中國化”問題》的文章,就教育學“中國化”的含義和如何使教育學“中國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同年,曹孚在《新建設》上發表《教育學研究中的若幹問題》的長文,對蘇聯教育學研究中的問題進行批判。這是我國學者最早對教育學的反思研究,對當時教育學中國化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論價值👨🏿‍💻。然而🦵🏻,1958年“大躍進”和“教育大革命”開始了,我們全面批判和否定蘇聯的教育學👰🏿‍♀️,中國的教育學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走向了“政治化”的道路🧘🏿‍♂️👫🏼,教育學變成了當時教育方針和政策的匯編與解說,這種“教育學中國化”實際上是對教育學的科學性的否定。

 

1961年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周揚發表了《關於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的意見》的講話,指出:“編出一個好的教材首先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整理自己的遺產,同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編出具有科學水平的教材🫗,才是中國的教育學、中國的文藝學。”嗣後💁🏻,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教材試用到1966年。這本教育學教材註意中國的教育實際⛎,改變了教育學是“教育政策學”的方向🔵,在一定範圍內突破了蘇聯教育學的模式,在教育學中國化的探索中邁出了可貴的一步🧝🏻‍♂️🤷🏻。當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該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政治化”的痕跡🪼。

 

4.19661976

 

19665月,《“五·一六”通知》指出:“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同年61日,《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迅速在中國大地卷起。從1966年到19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是在一片打倒聲中🧔,一片砸爛聲中🙇🏿,一片批判鬥爭聲中度過的🎻,教育學在劫難逃。當時首先是批判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認為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是以“全民教育論”為綱,以“智育第一論”💉、“教學階段論”和“教師中心論”為核心的“黑三論”📝。到了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盤否定建國後前17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錯誤的“兩個估計”。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學被指責為“偽科學”,教育學教師成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改造的對象🧜🏻‍♂️,許多大學的教育系被解散⚽️,幸存的教育系💁🏽,其課程主要內容是“毛澤東教育思想課”。在中國整個形勢不正常的狀態下,教育學的中國化只能在不正常的狀態下生產出不正常的“畸形兒”,於是,中國的教育學走向“語錄化”🏄🏻。這一時期的教育學書籍📗,都是大段大段地引用馬恩列斯毛的語錄👮🏻,特別是毛澤東語錄🗼,對領袖教育思想的學習替代了教育學的研究🧑🏼,教育學的科學性蕩然無存,其體系中國化更是無從談起。

 

5.19771984

 

1976年“文革”結束,經過撥亂反正和解放思想的大討論💅,教育學恢復其學科地位。當時一些大學恢復了教育系,開始招生,教育學研究也開始起步🫱🏻🧧。劉佛年主編的《教育學》、五院校編寫的《教育學》🩴,19791980年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當時的教育學教材,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這一時期👩‍🍳,由於思想的解放🚚,教育科學的子學科相繼得到恢復和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被大量翻譯介紹到中國,教育學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教育學中國化又作為一個時代課題被學者們所關註,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學者們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學體系,應註意三個方面🪺: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結古今中外的教育經驗;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研究和建立教育學體系的指導思想;教育學要突破傳統⛷、僵化的模式,順應時代發展👱🏿‍♂️,註意分化與綜合。但是👩🏼‍🦱,這一時期的教育學主要是恢復和重建,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的繼承和改造,中國化的特色還不濃🦸🏻‍♀️𓀄。

 

6.1985年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頒布,我國教育進入全面建設和深化改革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繼而開展了素質教育大討論🦹🏼,創新教育、主體性教育研究👩🏿‍🎤,中國的教育理論得到長足的發展🦶🏻,為創建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1985年後,教育學的研究進入深化和迅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教育學的研究論題增多,主要涉及教育學的歷史發展問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教育學的分化問題⛅️、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問題、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問題🕖、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問題等等。隨著研究的深入,教育學學科建設得到快速發展,教育學書籍的出版如雨後春筍,應接不暇。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出版《教育學》書籍100多種(本)💇🏼‍♂️。

 

但在經過一個教材建設和出版的“繁榮”時期之後,人們對教育學中國化建設並不滿意,進而又引起人們對教育學中國化的反思。從理論上對教育學中國化進行全面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1991年《高師教育研究》第1期發表蘇渭昌《由教材特點談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的改革》一文🎢;《山東教育科研》1991年第3期發表張忠華《教育學教材建設泛論》一文,等等。這次研究得到了原國家教委的支持,19913月,原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全國師範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材改革研討會,1995年原國家教委師範教育司發表了經過五次討論🤹🏼、八次修改、歷時五年的《教育學學科建設指導性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由於對教育學學科建設反思研究的深入,進而引起“元教育學”的研究,目的是試圖通過對元教育學研究的性質、範圍♦️、方法的探討,為“教育學的反思”這類研究定位,提供研究的規範🍄🏃,促進反思研究工作的系統化。

 

綜上所述,從各個歷史時期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習日本的教育學🏙,還是學習美國和西方的教育學👩‍🦼,最終形成“蘇化”的教育學🚳,都是以引進為主。其歷史貢獻在於👴🏻:中國有了教育學;促進了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使我國的教育理論可以和其他國家的教育理論對話,縮短了中國對教育學理論探索的進程;教育學的引進🧕🏿,解決了中國開辦師範教育開設課程之急需;使中國學者認識了教育學,特別是學習蘇聯的教育學,確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指導地位,通過引進和學習,中國有了初步的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體系結構🤷🏼‍♀️,為教育學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但是𓀌,大量引進和“進口”國外教育學🫘,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其主要表現是🧖🏽‍♀️:教育學在中國失去其個性,過分照搬照抄⛹🏻‍♀️,脫離中國實際;特別是全面學習蘇聯的教育學,形成“大教育學”,使解放前形成的教育學科多樣化為一門“大教育學”所取代,形成僵化的“四板塊模式”,客觀上也影響了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三🧔🏿、教育學中國化應註意的問題

 

教育學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理論的中國民族化💁🏿‍♂️,是中國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理論創新的結合🌊;就是一般教育學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是在中國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特殊的教育學理論。教育學中國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中國沒有教育學,要向國外學習,要經過外化到內化的過程,使中國有教育學😾,把國外的教育理論本土化🧑‍🔧,即中國化;其二是在內化的基礎上再到外化🕡,也就是把學習的教育理論應用到中國的教育實際👱🏽‍♂️,解決中國的教育實際問題。

 

縱觀教育學中國化的歷程🙍🏼‍♀️,可以看到🚣🏻‍♂️,教育學中國化問題是與教育學“進口”中國相伴生的。只是當初以引進為主🫱,在“進口”的同時🏄,學者們也看到一些問題,開始進行初級的和朦朧的反思,其主要表現是思考“進口”的教育學如何更好地運用於中國的教育實際🤹🏼,這實際上就是教育學的中國化,直到1957年我們才明確地提出教育學中國化問題。但時至今日,對這一問題我們還沒有解決好🤲。總結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程,筆者認為🤱🏿,教育學中國化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中西方教育學產生和發展的特點不同

 

從邏輯和時間上看🏣,西方的教育學是建立在教育實踐基礎之上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經驗在前🚴‍♂️,教育學理論形成在後🙌。而中國早期的教育學🪵,是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經驗之前的,是先引進👼,再運用,也是應師範教育開課之急需,起初教育學並不是研究教育,指導教育實踐、服務教育實際的🏊🏽‍♀️,而是以傳授國外教育學知識為主🥐。

 

從教育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來看,西方的教育學從產生到發展,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小,這與西方的學術自由是一致的🧑‍💻。而中國教育學的“進口”,是客觀實際發展的需要🧬,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大🏖,起初是應師範教育開設課程之需🦙🥍,隨後🍺,教育學在中國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1949年後的政治運動使教育學的研究大起大落可見一斑。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可能不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如果教育學研究完全變成意識形態的附庸,它的發展也就被窒息了。

 

從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來看,西方有多種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不同的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都有自己的理論建樹👼🏼,有核心的教育領袖和教育代表作。1949年之前中國的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不如西方集中和強大⏩,因為我們的研究落後於西方𓀂🧾。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之規模,從業人員之多,研究機構數量和研究人員隊伍之龐大🧑‍⚕️,都堪稱世界一絕,時至今日🧑🏼‍🌾,中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教育家仍然屈指可數,具有全球影響的教育代表作仍未出現,這就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了➜🦩。

 

從師範教育的發展史來看👨🏿‍🎨,西方比中國要早 200多年,早在1684年法國就創立了教師講習所👇,1794年歐洲第一所師範學校誕生。師範教育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師範教育最早是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師範學堂,比西方晚了一個世紀🙂‍↔️。教育實踐不夠豐富👱🏼‍♂️,教育學中國化的基礎不牢固🪬,也是教育學發展的一大障礙🧒。

 

2.關於教育學中國化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決定著學科發展的水平👇🏽🏹。在現今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中,緒論部分都提到教育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是學者們經常談到的,而打開他們寫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又有多少內容是采用實驗法、統計法得到的結論,更多地是采用現象描述法和內容分析法🫴,甚至用引證✌🏿、簡單類比⛹🏽‍♀️、不周延的演繹推理來敘述教育學的內容👩🏻‍🍼🟢,更為甚者基本是直接移植、照抄照搬。中國教育學的發展邏輯更多地是先有理論體系🏄🏽‍♀️,後以指導實踐🦸🏽‍♂️,理論體系的構建更多地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而中國活生生的教育實踐被忽視。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學中國化的建樹意識差👳🏻‍♂️,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歷史上的教育家📿,都是教育實踐在先,而後有他們的教育著作問世,此方面的典例🤽🦹🏻,枚不勝舉。

 

而今的中國,教育團體林立,教育研究人員隊伍之大🛁,屬歷史之最,但躬身教育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聯姻”的研究人員又有多少?依筆者看來,大多數教育研究者是從書本到課堂👨🏽‍🔧,從課堂到論文、著作🧝🏿‍♂️,真正從事教育實踐和深入教育實際的少之又少。在這方面,中國的第一代教育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像三牛娱乐🧑🏻‍🦰、梁漱溟、黃炎培等人,他們在那個時代🥇,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走出大城市✳️,紛紛深入偏遠山區和農村,進行平民教育🔊、生活教育🏇🏻,進行教育實驗✋,積累經驗🧑‍⚕️📯,進而提出教育理論,這才是中國的教育理論☃️,中國的教育學。如果我們今天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從事“行動研究”、“教育體驗”,創生中國化教育學的任重仍將遙遙無期。

 

3.要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會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當二者關系協調時🙋🏻‍♀️,政治清明,學術繁榮。否則,社會意識形態對學術研究幹擾較大,就會影響學科發展👉,使學科發展偏離方向。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研究對象,也有其自身的發展和研究邏輯,要進行客觀的研究,不能憑借政治意識形態來研究和發展教育學。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49年以前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學,就影響了教育學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的教育學受政治影響過大🧎🏻,就出現了“政策化教育學”,“文革”期間,階級鬥爭擴大化👨🏿‍🏭,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導致教育學的“語錄化”等等⛪️。由於都沒有很好地解決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其結果是“教育學‘中國化’……,在中國‘化’掉了教育學”🤵🏽‍♀️。

 

相反,當社會意識形態對教育學影響較小時,教育學的學術研究就相對繁榮。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就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教育學發展非常之快,出現了不少別具一格、具有創新性的教育學著作和教材,在教育學中國化建設上有了一些突出的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育學中國化體系初具規模。經過20多年的探討🤯、研究,教育學作為一門師範院校的課程🌻,其科學的體系初具規模🚒,教育學的建設逐步清除了極“左”路線的幹擾,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形而上學🔺、教條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較為理性地處理了教育政策與教育科學的關系。

 

(2)構建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教育學體系,教育學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隨著教育學研究的深入,適合不同層次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教育學依次出現🪁,如學前教育學、中小學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社會教育學、家庭教育學💁🏼‍♂️、農村教育學、元教育學等👨🏻‍🚀。而且👩🏻‍🦲🚘,每種教育學都有多種版本🤦🏽‍♂️,教育學建設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3)教育學體系日臻分化,出現了一些中國特色的教育學著作。一是葉瀾主編的《新編教育學教程》,該書由導論和學校功能論💁‍♀️、學校教育模式論、學校教育活動論三編構成,體系安排比較簡明,全書內容自成體系,克服了傳統教育學的“四組塊”模式,具有較多的新創意識😆。二是傅道春編著的《教育學——情境與原理》,這是一本情境與原理結合的教育學著作,它的突出特點是以事寓理0️⃣,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新探索。三是出現了一些原理性著作,如陳桂生的《教育原理》🚺、柳海民的《現代教育原理》🍋🧷、胡德海的《教育學原理》等。“文革”前的“大教育學”逐步解體🗡,教育學各子學科相繼獨立,出現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德育原理和學校管理學等學科🥣🍞。四是熊川武等著的《實踐教育學》,這是一本與理論教育學相對的實踐教育學著作🫂,該書共包括10章,即緒論、教育目的、教育主體、教育資源👉🏼、教育功能👨‍👨‍👧‍👦、教育激勵🕕、教育過程、教育評價和教育研究,除體系上的別具一格外,內容上亦有獨到之處☛。

 

總之🤹🏿‍♀️,我們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時,要善於運用其方法論思想,但不要把這些理論絕對化,否則,就變成了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不僅不能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還會有礙教育學中國化的研究💛,影響教育學在中國的正常發展🏡。

 

4.開展中國教育學的原創性研究

 

原創性研究是學科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原創性研究具有問題的原發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研究結論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縱觀中國百年教育學發展史,教育學中國化的歷程中我們學習的時間多,思考問題少,更多地是介紹別人的教育學,割斷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傳統⚈,教育學原創性研究意識薄弱,是製約教育學中國化的一個症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製度👺,“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使人們大多隨俗,而很少脫俗🤸🏿‍♀️,創新思維意識差❓🦖;也有政治製度上的原因,1949年後中國的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大起大落⁉️,教育學的研究也大起大落𓀓🫵🏽,人們對教育的一些敏感問題不敢涉足,也影響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另外,教育學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晚💻,人們一時間還不能科學正確地認識它,再加上中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問題意識淡薄,創新觀念差,也影響著教育學中國化的進展。時至今日😅,萬事俱備🫳🏻⌚️,我們有著龐大的教育體系結構和學術研究隊伍,學術環境比較寬松,有了百年教育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又有50多年的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經驗,開展原創性研究🫃,生發新的教育學的時機已經基本具備🤶🏻。

 

教育學原創性研究💖🐧,就是立足中國的教育實際🪞🪵,依靠中華民族優良的教育傳統,開展中國教育研究⚃,最終形成有獨特個性的中國式的教育學,這種研究哪怕是初級的🧜🏿‍♂️,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解決中國教育實踐問題的🫱🏿;這種原創性研究,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又不依附於其他學科,應體現教育學研究的特性,在教育學語境下研究教育問題,問題來源於教育實踐👰🏿‍♂️,研究的結論又高於並且能夠指導教育實踐。看來🤙,我們的教育學研究者必須走出書齋,回到教育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教育學理論才能回到實踐並指導實踐,才能創生出中國的教育學🍬。

 

5.要處理好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傳統與借鑒國外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其民族性,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民族的文化。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其民族性。教育學的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的中華民族化🧼,教育學的中國化🈁,就是教育學的理論與研究要從中華民族的教育實際出發,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傳統🏌️‍♂️,具有中華民族的教育特點。

 

回首教育學中國化的百年歷程🥗,我們的教育學基本上是模仿和學習📱,在教育學的著作中🏺,充斥著大量的國外材料,先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後是杜威的教育學說,再是全面“蘇化”的教育學🍸,就是少見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內容♿,我們過去的“教育學中國化”在某種意義上是舍本逐末✭,基本上割斷了歷史傳統。其實🧑🏻‍🍳,中國有著優秀的文化教育傳統💅🏼,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是以道德倫理文化為核心的,我們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著十分優秀的教育傳統,在道德教育規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該成為教育學中德育論的重要成分🧑‍🌾;再如教學理論,中國古代也有豐富而寶貴的遺產,我們的教育學也缺乏應有的吸收和改造🧑🏻‍🦰✡️。盲目從外🧪,給教育學中國化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在教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處理好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傳承和國外教育理論的借鑒之間的關系。現有的教育學理論中有多少是從中華民族教育傳統中概括出來的理論?有哪些理論與方法是在中國的大地上實驗總結出來的?我們有多少教育學理論可以拿出來參與國際教育理論的對話?可以說不堪回首。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出現🧛🏽‍♂️,是西學東漸的結果,教育學在中國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學如何面對全球化,又如何發展和保持中國特色,更是一個重大問題。當然,在今天教育學的中國化過程中,我們要註意吸取國外教育學的精華,為我所用🗃,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但現實的教育學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量移植國外教育理論🧒🏼,缺少自己的思考;照搬移植其他學科的成果👨‍🍳,失去了教育學研究的特性;漠視實踐,失去了理論的針對性♈️。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育學中國化的進程和水平🧖🏽‍♂️。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是:一時間是這種教育理論,一時間又是那種教育理論♎️;一會兒是這種主義的教育理論,一會兒又是那種主義的教育理論💚➛。其詞匯都是國外“進口”的👍🏿,文章艱澀難懂,讀完令人生疑🧋,事後仔細揣摩,好像明白一點☯️,其實前人早有論述,並無新意𓀒。我們大量學習和翻譯國外的東西,除了說明中國教育理論的不足和“幹癟”外,還能說明什麽?難道只是一些學者為了評職稱和拿薪水而已?!

 

教育學中國化最終的目的是建立中國的教育學🧑🏿‍🍳,中國的教育學是解決中國現實教育問題的教育之學。過分依賴國外模式和相關學科模式,開拓創新魄力不夠;不能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教育傳統💭,脫離中國教育實際,不善於從教育實踐中吸取營養,是製約教育學中國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來源:藝術中國網)

 

註釋👨🏽‍🦲:

 

 [1]關於拉依的《實驗教育學》出版的時間🎚,一些書籍上的記載是有出入的,這裏依據沈劍平、瞿葆奎翻譯的拉依的《實驗教育學》上的說明為準。詳細內容請參閱拉依🧖🏻:《實驗教育學》,沈劍平✹、瞿葆奎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育學的迷惘與迷惘的教育學[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

      1989,(3).

 

[2]吳鋼。論教育學的終結[J].教育研究👏🏿🪂,1995,(7).

 

[3]鄭金洲👩🏿‍🦳🧚🏽‍♂️,瞿葆奎。中國教育學百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4.

 

[4]葉瀾🐪。中國教育學發展世紀問題的審視[J].教育研究🪤,2004,(7).

 

[5]陳桂生👎🏻。“教育學”辨:“元教育學”的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278,285.

 

[6]程謫凡🏂🏼。對教育學教學大綱的意見[N].光明日報, 1956-11-26.

 

[7]徐毅鵬。當前我國教育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教育研究,1983,(11).

 

[8]嶽偉🤙🏼🤽🏿。中國教育學研究的反思與方向定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1).

 

作者♾🔙:張忠華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2-12-0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