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史海鉤沉
  

古代語文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一🧍🏻、古代語文教育是非專業化的

 

1904年🌻,“癸卯學製”產生↪️,語文開始獨立設科,稱“國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裏,都沒有嚴格分科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古代語文教育非專業化的原因有三:一是語言文字不可能離開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具體的文章而獨立存在。就是在今天🍄,雖然把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等從古代“大語文”中分離出來了,在實際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學仍然無法擺脫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而獨立進行🚝,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二是古代的語文教育是以傳思想道德為本的教育👩‍🦽,教學生識字讀文的目的重在通過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書籍,無論是歷史、政治、倫理還是哲學、文學方面的均可學習😻。三是古人認識所限,古代的整個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進行,語文就必然同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文學等各門學科融為一體進行。古代就連最簡單、最基本的啟蒙讀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簡單的識字讀本✌🏿,書中都包含了自然、歷史、文學、修身、處世、起居、讀書、勞動、祭祀🔠、禮節等十分豐富的內容🧓🏻,蒙童識字是和認識自然😬、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啟蒙之後的讀物🐛👨‍👩‍👦,就更是那些能夠使學生修身養性,能培養齊家治國能力的🐧,以傳儒家思想為主的綜合性教材。例如《四書》《五經》《昭明文選》以及解讀這些經典必不可少的工具書《爾雅》《說文解字》《四書集註》等。

 

近代🍗🪩,語文終於從集文字學🖖🏿、音韻學🧑🏼‍⚕️、文章學🙅‍♀️、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倫理學於一體的古代語文教育中獨立出來🍰,但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內容不是單一化了💆🏿‍♀️,而是更復雜了。不僅仍然要與政治、歷史🚵‍♂️、哲學等學問聯系在一起👨🏼‍🦳,而且還增加了語法🏍、邏輯、修辭(古代講修辭主要講比喻、對仗👀、煉字等🫐,遠不及現在豐富)、廣義的文學(古代語文教育涉及的文學主要是詩詞歌賦和散文,小說、戲劇難登教育大堂)和科技論說文🏊;然而,語文教育的時間與古代相比卻至少減少了一半。因此,語文教育的問題特別多。直到今天,語文獨立設科馬上就到一百年了,而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在理論上仍然爭論不休✍️🏊🏼,實踐上也有不少問題。因此🧝🏿,十分需要把古今語文教育對比起來,把語文科同其他人文學科聯系起來,把現代語文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聯系起來🥡,把中外語文教育對照起來,認真地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搞不清楚,語文教時安排不科學,都會影響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古代語文教育是傳“道”的教育

 

1.文本身就是道

 

語言是社會實踐過程中聲音和意義相結合的產物。漢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義和字形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基本上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語🔴。許多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說一個字就是一部歷史🦮🈶,一個社會的縮影,一種觀念的反映。學漢字,本身就是在學認字的同時接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可以說是在接受一種“道”(泛指各種思想而非專指某些政治理念)✝️。離開了這些“道”,你就無法理解這些字。例如🚇,從“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會的一些情況🏠,又能理解漢代的一種官員為什麽叫“州牧”,監獄為什麽古人叫“牢”,收買奴才為什麽叫“豢養”👂🏻;從“刖(斷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臉)”“劓(割鼻)”“剮(淩遲)”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殘忍🧘🏻‍♀️;從“取(割耳報戰功)”“伐(斷人之頸)”“俘(按住下跪戰俘的脖子)”可見戰爭之殘酷;從“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惡或者卑賤意義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從這裏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別母系社會以後的地位和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觀念。因為漢字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古代解字的書籍都包含著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說文解字》。

 

運用詞語☂️,按照作者思想寫出來的文章更是無法與“道”分離。思想和語言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語言教育不可能不傳道🕜。教書必然傳道,讀書必然學道💂🏿‍♀️;讀《論語》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莊子》就必然了解莊周的主張👨🏽‍✈️。教師教一篇文章時可以不傳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傳書中之道,因為只要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文章,也就是把書中之“道”傳給了學生。

 

2.闡釋也是傳道

 

教師在講學時不可能不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這個見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離譜🙆,但是教師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實際上也是“道”💢。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語文教育是傳道教育。盡管教師對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見仁見智的,但是無論是仁還是智,都是道。教師只要在學生面前闡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傳道🕐。

 

3.傳道是統治階級的需要

 

因為語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掌握著教育大權的統治階級必然要運用教育這個工具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觀念,要用教育這個工具來教化萬民。因此古代的語文教育只能是以傳統治階級思想和道德為本的傳“道”教育。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官學和絕大多數私學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傳的觀點和選用的教材有差異而已。百花齊放時的諸子百家⏮,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雖然在許多方面不同🏸,但是卻都抱著“以其學易天下”的宗旨遊說諸侯👩‍👩‍👧‍👧,辦學傳道。百花齊放的局面結束後🫘,正統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傳儒家之道為主的教育了。

 

進入現代社會,語文獨立設科了,但是👳🏼‍♂️🤒,語文教育與傳“道”的問題以及“道”是什麽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好,因此,語文教育一會兒思想性,一會兒工具性,搖來擺去,嚴重地影響了語文教育的發展。其實🫐,語文和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育必然包含傳道教育。古今語文教育的傳道的區別是:第一,古代語文教育的主題就是傳封建統治之道👩🏽‍🏫,認字、解詞、讀文、寫作等語文活動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得封建統治之道🥬,語文知識的教育成了傳道教育的附庸;當代以及今後的語文教育也必然傳道🫲🏽,但是這個道應該是廣義的道,它是讓學習的人能真正成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傳道不是語文教育的主題,語文教育的傳道🕳,是非專業性🦹🏼‍♀️、非系統性的傳道,它是語文教材中人文思想與科技思想的影響性傳道和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闡釋性傳道。今天的語文教育是教會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漢語言的教育,是以語文知識教育為主題,通過語文教育活動,使學生接受語文知識以及語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傳什麽道的關鍵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

 

三、古代語文教育是偏重讀寫的教育

 

我們現在談語文教育都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說🕡,但是走進中國古代教育史👩‍🦱、字典、辭書比比皆是,卻難找到口頭語言教育和語言規律研究的典籍🥐。教育的長河中,古代語文教育重視的是書面語言的理解和寫作。

 

古代語文教育的第一個重點是讀。因為讀是明經(即悟道)和寫作的前提。古人特別看重朗讀(包括吟誦)、默讀、精讀與博覽👨。

 

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關鍵👳🏿‍♂️。古人雖然未提出“語感”一詞,但是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卻非常看重語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強調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註:《朱子大全·讀書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國藩🧣,在《家訓》中關於讀的一段話,對誦讀的好處就說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字覺琅琅可誦矣。”沒有語感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運用——說和寫🕑🦋。特別是與口語差異大的文言語感更需要通過朗讀培養🤾🏻‍♀️。幾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強調“熟讀成誦”🤽🏼‍♂️,靠反復讀和多讀來達到意會的境界👨🏻‍🍳。因此💭,古人不管學生是否理解文章內容🆒,常常是先讓學生把教材讀得滾瓜爛熟🧕🏼🤾🏼‍♂️,直到流暢背誦。這種不分年齡😏,不分文章內容💆‍♂️,一味死讀死記的做法肯定是有缺點的。其一,古人對記憶力沒有科學的研究,不可能懂得科學地運用記憶力🤾🏿‍♂️,他們只能從實踐中體會到了背誦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就一味用加大背誦量的方法來求學習效果。其二,古人讀寫的內容重在悟道和傳道🧗🏿‍♀️,重在博取功名😢,因此讀背的內容相當狹窄❤️👨🏼‍🏭。一般讀背的多是宣傳儒家思想的作品,民間文學↗️、雜家著述💁‍♂️💁🏻‍♀️、自然科技的東西多半不入讀背之列。因此,古代語文教育雖然懂得利用少年記憶力強的特點👨🏽‍🍳,讓他們大量讀背👨🏽‍🔧,但是培養出來的人🏋️‍♂️,除產生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之外,很多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庸才👩🏼‍🚒。很多有建樹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是在傳統學習之外還能廣泛涉獵的人👹。現代語文教育呢,學法上,拋棄了古代少年時多讀和多背的傳統🍳,不是講深講透🧒🏻,就是滿堂“討論”。教材上,不少課文沒有幾個生字🖌,也找不出幾句妙語,思想內容也很簡單🤏🏻,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富含文學性、哲理性或者科技性的美句美文🏍。小學、初中九年下來🚵🏼‍♀️,優秀文化的積澱和書面感悟能力都較差。等到這些學生進入高中和大學,理解力增強了的時候⏬,頭腦裏卻沒有多少儲備與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發生碰撞👬。這應該說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失誤🧝🏿。我們應該從古代語文教育中吸取其合理部分🆒,在學生理解力弱、機械記憶力強的時候,讓他們多記一點“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之類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讀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學常識、原理的新韻文,以備將來理解力強時享用。頭腦這塊陣地,高雅的東西不去占領🧑🏽‍💼,粗俗的東西必然乘虛而入。一味強調通俗易懂,不懂的不讀不記,使學生失去了儲備中華文化的大好時機,將來頭腦空空📟,看不出這種教育方法好在何處。

 

讀,是感悟的前提;讀,是理解的過程;讀🎥,是繼承的開端;讀,是寫作的基礎🌈。傳統的文章教學,重視讀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沒有讀的基礎,漢語文的摩天大廈就無法修建。但是,語文獨立設科以後,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只重傳道、解惑🧜、學例文,卻忽視了另一方面:學生要在大量閱讀和寫作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才能積累知識、感悟人生🧑🏼‍🚒、認識社會。事實上😥,不管教師多麽高明,講述多麽生動🧖🏿‍♀️,僅憑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數的幾個單元,是不可能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語言文化🧚🏽‍♂️、社會生活、人文歷史等知識的。語文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是由基礎知識與認識🕵🏼、思想、情感等有機組合的結果👟。沒有大量具有豐富思想、情感和藝術的語文讀物的熏陶,沒有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幾篇樣板文章的學習,是培養不出語文能力的🖌。

 

古代語文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寫。隋唐興起科舉之後,考試主要憑寫文章論成敗,語文教育中的寫就成了重點之重點,讀就成了為寫服務的附庸。

 

古代的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習寫字🧔‍♀️,二是練習寫文章🤌🏻。

 

就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來說,都只有通過反復書寫才能增強識記和理解,也只有書寫流暢,才能思維運動與手書運動同步,適應作文的需要🤽🏻‍♂️。因此古代語文教育十分重視字的書寫,也因此產生了無數的優秀書法家⛳️👁‍🗨。今天,社會已經進入了電腦時代,有人就認為,漢字認識就行,沒有必要練習寫字了。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第一,學生只有通過練習寫字才能增強對字的識記和理解;第二,練習書寫漢字能夠促進人的多種思維發展;第三👨🏽‍🌾,如果對漢字結構不熟悉,電腦處理文字同樣不會得心應手🧜🏽。因此🗑🔄,今天仍然應該要求學生認真書寫漢字。

 

文章寫作方面🂠,從史料來看,漢代就有了明確的寫作教學。古人在四五歲啟蒙時就一面讀《急就篇》《三字經》《千家詩》等識字課本,一面煉字、煉句、屬對、葉韻,進行寫的基本訓練。這種訓練,類似於今天小學的造句和寫話💭,但比今天的訓練層次高得多。七八歲開始學文章時,作文與閱讀就同步進行了。方式由抄寫和模仿開始,隨著閱讀的深入逐步過渡到獨立創作🧉。寫的內容和形式隨歷史的發展日趨豐富,小到民間的簡單契約、碑誌,大到詩賦和策論🦹,應有盡有。漢代語文教育已比較重視漢字書寫和文體寫作訓練了🆘。隋唐開科舉之後,教學生應考的寫作指導書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教學開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類林》🧻,有點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參考書。書中分類摘編了若幹經史典故💂‍♂️,供習作者寫作時取材使用ℹ️。再一類則是供習作者作樣板的範文集👩🏽‍🔬,類似於今天的優秀作文選✌🏻,例如《兔園策府》。但是📅,科舉產生之後🤘🏻,應試作文訓練就成了作文教學的主流🧈,讀也只好服從於寫的需要。到了清代👨‍🔬,應試寫作教學就走入了學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條的寫作方式和沒落的統治思想,限製了力圖以學人仕者的思維發展,害了無數本可能大有作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古代寫作教育雖然因封建科舉和統治者傳道學經思想的影響🛐,形式上重八股👮🏿‍♂️,思想上重寫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策論,把作文教育引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但是古人重視讀為基礎🙆🏿,以讀促寫的寶貴經驗仍然值得今天的語文教育借鑒。今天的作文教育也有八股教育之遺風,重人格訓練,輕知識和生活積累,加上左傾思想的束縛☛,寫作教學常常走入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思想僵化的新八股道路。其實,學生作文難不是難在格式上🎧,學生寫不出作文和寫不好作文🙋,往往是因為思維不開闊和內容缺乏所致🦊👎🏿。思維不開闊和內容缺乏5️⃣,是教育只重如何寫作而忽視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命題不切合學生實際造成的𓀈;學生對教師命題缺乏生活感受👄🖼,只好胡編亂造,銷差了事👪。思想僵化,是對學生的寫作缺少寬容,寫作之前就在命題上加框9️⃣、講評上再給學生加框,使得學生不敢寫自己真實的感受。因此🏄🏼,何來情文並茂、有血有肉的文章🤟🏼。現在正提倡創新教育,如果學生連寫一點真實感受都不行的話🚭,創新思維怎麽培養。當然↪️,我不是說教學生抒寫真情🫄🏽,就是讓學生隨便亂說🐃🙍‍♂️,而是要讓學生在正確思想指導下,在健康文學的熏陶感染中認識社會,改造自己,發展自己。另外,學生的生活圈子小,因此,只關註身邊的生活還不夠,廣泛地看書📵、讀報🧙🏽‍♀️,把視線投向全國、全世界👐🏿,投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廣闊領域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平時多讀、多記一些精粹的文句🦔,到寫作時😊,眼前之景、事🕑、人、物才會與記憶中儲存的妙詞佳句發生聯系,產生出新的連珠妙語。

 

關於聽說教育。從社會發展史來看🔹,聽和說的教育是先於讀寫教育的🫘。沒有文字以前,人類的交際活動和文化的傳承都只能靠聽說進行🕵🏽‍♂️😘。有聽說的活動,就必然有聽說的教育👷🏿🏌🏻‍♂️,只是這種教育是融合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行的潛語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後🎀,書本的讀寫教育同樣是離不開聽說的。但是,卻沒有教育家專門研究過聽說教育的問題,也沒有哪個教育家專門把聽說作為一門課來傳授✌🏼。在古代,聽和說的教育同邏輯教育、語法教育等一樣,都只能是一種相互影響、自我感悟式的潛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來,雖然沒有專門開設聽說教育課,我們的古人,無論是工匠、農民🧜🏼、商賈還是官吏👱🏽‍♂️,似乎還沒有出現多少聽不懂話和說不來話的人。

 

相反的是👇🏽,現在的語文教育花了不少時間去教與聽說密切相關的語法知識、聽話要領、說話方法和如何表情達意等聽說要義🏃🏻‍♂️,然而“聽”“說”的效果卻不見明顯,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其實🚵🏽‍♀️🧑🏼‍🦱,人類習得母語與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嬰兒的聽說器官和功能是與語言學習同步完成的👨🏼‍🎤🧑🏼‍🔬。當嬰兒把語音與語音所反映的事物聯想起來👰🏼‍♂️👋🏽,形成概念的同時,聽說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語的聽力和表達力,是在母語環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們也不否認有意識教育在聽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交際全球化、通訊現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語文教育聯系起來思考,認真研究語文教育如何抓聽說能力培養,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問題是聽說能力的培養,要認真分析👱🏿,把任務列出來🥍,具體劃分到相應的年級,並提出具體的教育目標和要求。不要像“語文”本身一樣,雖然獨立設科🤾🏻,卻又常常和政治、歷史📢💂🏽、哲學、邏輯等糾纏不清💆🏽‍♀️,搞到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語文是什麽?”“語文教育該做哪些事🤹🏻‍♂️?”都還是一筆糊塗帳。如果搞不清楚語文教育在聽說能力的培養方面該做哪些工作,而是盲目地把有關聽說方面的內容都攬起來🚸,但又“什麽學段教什麽”,“什麽內容有什麽要求”都搞不清楚,在語文教育方面本來就糊塗的教師心中再加一筆糊塗,語文教育改革就不會有很大成效。(新聞來源:藝術中國網)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2-10-29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