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會及天主教會在中國(主要指大陸)所辦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會女子大學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會大學中的女子教育。中國教會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既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具有現代文化素養的知識女性⇾,開創了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又在教育內容、方法及管理體製等方面留下了不少的有益經驗。這些不但在當時曾為國人興辦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鑒🤾🏼♀️,而且時至今日,對於辦理女子高等教育仍有參考價值。然而,在我國解放後的一個較長時期內👩🏿🎤,由於人們對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缺乏了解,使其遠藏深山無人識🚣🏿♂️。本文試圖從史實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發展加以歷史的考察和全面的研究,以期得到正確認識,棄其糟粕、吸取精華☸️,更好地發展當代中國的女子高等教育。
(一)
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作為帝國主義者的同路人大批湧入中國🤵🏻♀️🤸🏿♂️,他們不僅設教堂、開醫院,還建立了一些教會學校。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教會女子學校, 是1844 年英國傳教士亞爾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在寧波設立的寧波女塾。在此之後😩, 又有一些教會女校相繼成立,如公理會裨治文夫人(Mrs Elijan C ·Bridgeman )於1849年在上海設立女學;美以美會麥利和夫人(Mrs Robert S ·Macly)於1815 年在福州設立太茂女學(後為毓英女子書院)👨🏼🔬。 據統計,1844—1860年間,西方教會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個通商口岸共設了11所女子普通學校🚉。〔1〕這些早期的教會女學創辦之時,由於國內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故困難重重👨🏿🚀。創辦者們為了吸引學生,四處遊說🐿,並向學生提供許多優惠條件,如給衣供食、補助津貼等🏇🏿。經過多番努力,才收到少量的貧苦家庭出身的女孩或孤女棄嬰,作為最初的學生。所以,這時的女學在某種意義上更象一種慈善機構,規模很小、教育水平很低🧘🏻♂️,常由傳教士的妻子充當教師,主要向學生灌輸宗教的基本知識。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英法在華勢力的不斷擴大👨🏿🚒,教會組織也從沿海向內地滲透,這便為教會女子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同時,由於洋務運動後,中國的開放程度逐漸增加,人們對傳教士的疑懼和敵對情緒有所減緩,一些開明人士願意送孩子進入教會學校🐛👩🏿💼,希望接受較多的西學知識。在這種形勢下,教會女子教育的規模得到擴大,人數不斷增加。1869年,全國基督教會的女生已達576人,1877年增至2064人。〔2〕到1907年📉🧑🏽🎨,僅天主教會在江南就設有697所女校,在校學生已達15300人🕗🛒,而同期天主教在該地區設立的男校只有675所🪕。〔3〕在這些教會女學中👩🏻💻,除了大量的具有初等教育性質的學校外👩🍳,還出現一些具有中等教育性質的學校。如1890年監理會在上海設立的中西女中,以及公理會建立的貝滿女子中學(該校始創於1864年,發展至1895年,開設了四年製的中學課程)。在這類學校中🫗,辦學方針已不是單純的傳教,而是要造就較高層次的人才。因為“教會所最初信托於中國婦女者👋🏽,為宗教事業。彼等蓋即所謂聖經婦女,中國女子界中之宣傳基督教者也👨🏿🦳。此種聖經婦女,尚有活動之機會,但對於女會吏🧏🏻🫐、聖經教師🔇、牧師之助理人、宗教教育之領導者、宣傳教義者及基督教青年會之書記,則其需求亦頗切。此種職務皆須教育👨🏽🔬,舊時之一部分之預備🐨,蓋不適用於此較廣之範圍矣”🧑🏻🔧。〔4〕隨著辦學方針的變化💂🏿,課程設置也有了很大的變動, 宗教課依然保留,但增加了英文課程和西學課程的份量💓。另外😰,學生入學後🎮,按程度分班授課🏇🏼🧑🏽🚀;學生不再是單一的貧家子女,富紳家庭的小姐快速增加;學校開始取消對學生的種種資助,並收取較高的學費🧑🏿🚒。
這一時期的教會女子教育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不過,它畢竟有了一些辦學經驗🖋,並在師資🛻、教學設備以及課程體系等方面有了一定基礎。因而,也孕育著更高一級教育的出現。
(二)
1905年5月🦎,中華基督教教育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在華北⬅️🏄🏽、 華南、華中和華西各建一所女子大學🎦,以便使教會女子教育登上一個新的臺階。但由於師資👳🏿、財力等因素的限製,一時難以建立新的大學,所以早期的教會女子大學往往是從原有的教會女子中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1905年宣布成立的華北協和女子大學,是第一所教會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其前身是北京貝滿女中,1905年開始添設大學課程,並招收大學生5名🌆。這所大學除了設置四年的本科課程外🅾️, 還有兩年製的專科課程。其專業主要有高等師範科🙇🏿♂️、高等幼稚科、高等理化科🖕、高等道學科等👐🏻。該校規模一直較小,學生主要來自華北各省👨🏿💻🧎🏻♀️➡️,個別來自朝鮮。1910年在校學生有8名💂🏽♂️,1912年增至20名,自建校至1919年並入燕京大學, 共畢業本科生22人、專科生27人🩱。〔5〕這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女子大學,也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學🕵🏻♂️,故影響不凡。對此🔘,首任校長麥美德(Miner,sluella)稱贊⛔️:“南至長江👨🏽🦲,北至北極🌐,東至太平洋,西至堪司炭廳,以偌大地點,僅此女子大學一處,其負責亦雲重矣。”〔6〕
第二所教會女子大學是華南女子大學🤹🏼,它於1907年5 月在福州正式成立。這是外國教會在我國南方創辦最早的一所女子大學,在歐美及東南亞享有很高的聲譽。華南女大創辦伊始🦮👭🏼,只設有預科班。經過數年的努力,才於1914年開設了兩年製的大專課程。1916年𓀂🔥,首屆完成專科教育的5名學生畢業🙇。大學四年本科課程的開設,則是在1917年。1921 年1月,華南女大首次有3名學生修畢大學本科課程畢業🤰🏼。
1915年9月17日👩🏿🥬, 第三所教會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繡花巷正式開學了🏌️♂️。該校由五個差會資助合辦🛷,經費較充足🌎,準備較充分♥️,一開始便開設了四年的本科課程💙,招收具有高級中學畢業程度的學生。首批入學的11名女生來自南京、鎮江、上海🧑🏼🦰🏩、寧波等地🏙, 她們中除1人外,其余的在入學前都擔任過教師,有的教齡長達7年。所以, 這批學生起點較高⛰,文化程度較整齊,學習的自覺性也很強。教師們則齊心協力,努力按照英美大學的標準開展教學,以期將這所學校辦成高水平的大學👩🔬。
以上這三所教會女子大學之所以相繼出現於本世紀初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國女子教育的發展使傳教士產生了危機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人自已開辦了女子初等、中等教育,其發展勢頭迅猛👨👨👦。為了保持教會女子教育在中國教育界的領先地位🤹🏼♀️,增強教會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教會人士認為很有必要設立教會女子高等教育。正如美以美會在中國的教育秘書蓋蒙韋爾洛博士所言😞:“近年來中國的急速變化⚪️,需要受過高級訓練的婦女來擔任教育工作的要求日益迫切。”〔7〕其二👩🚒,是由於傳教士認識的提高。在傳教興學的實踐中🤠, 傳教士們體會到,僅僅依靠傳播福音或者是開辦較低層次的學校,只能夠影響社會下層的民眾,而難以接近社會上層的人物,因此有必要投其所好,通過傳授近代科學知識,培養出既信奉宗教😧、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的高級人才🧑🏻🦽➡️,從而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發揮重大作用🈴。對此,懷有征服中國野心的傳教士教育家狄考文說到:“在任何社會裏⛓,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然是具有影響的人。他們可以支配著社會的情感和意見🧏🏼。對傳教士來說,給一個人施以完整的教育,那個人在他一生中就會發揮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巨大影響,其效果要比那些半打以上受過普遍教育的人好得多。具有高等教育素養的人像一支發著光的蠟燭,未受教育的人將跟著他的光走。”〔8〕同時💃🏽, 一些具有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教士教育家還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呼籲:“人們給我們女孩子多少教育?如果已經給男孩子中學教育,那一定也要給女孩子中學教育🧔🏿♀️🧑🏼🎓,如果已經給男孩子大學教育🚐,那就一定要給女孩子大學教育。”〔9〕其三, 則是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需求🌘。在女子初等、中等教育得到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女子高等教育,這是一種客觀必然🧗🏻♂️。
縱觀這一時期的教會女子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受經費🪴、師資等因素所限👩🎨,其規模較小,招生較少,畢業率較低。三所學校中規模較大的金陵女大❄️,首屆招收11名學生,畢業5人;第二屆招收近20名🤹🏼♀️,畢業8人。由於剛剛起步,有些“大學”的設施還難以達到名符其實的水平📥,如學科設置有待於擴展,教學以及實驗設備尚需充實,師資隊伍亟待加強🦾。但是,其畢業生深造率較高。如華南女大1916年的5 名專科畢業生中🙎🏼♀️,有4名出國深造——3名到美國,1名到加拿大,就是第5位學生也進入上海基督教醫科大學繼續學習。
總之,教會女子高等教育事業在中國社會得以出現,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及教會教育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連的💃🏿,它的早期發展也始終不能擺脫社會環境的製約🚮,這是需要特別予以指出的。(新聞來源🙌:教育評論)
註釋:
〔1〕〔4〕李楚材編🟨:《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料——教會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頁、241頁👨🏻💻。
〔2〕〔8〕朱有@①、高時良編:《中國近代學製史料》第四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頁、97頁📰。
〔3〕〔5〕〔6〕黃新憲著:《中國近現代女子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頁👩🍳、150頁🤷、151頁♤。
〔7〕〔9〕華惠德撰:《初創時期的華南女子大學》,《教育評論》1990年第1期,第64頁。
字庫未存字註釋:
@①原字為王右加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