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127-200) ,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是漢代集經學之大成的經學大師🧑🏻🎄、漢代傑出的文獻學家👱🏻♀️🎇、教育家🪷。
在《周禮》、《禮記》等儒家經籍中有許多關於西周以前教育活動的記載。這些記載比較零散,且由於年代久遠🌷,名詞概念含義不清👦🏿。鄭玄在註經的過程中,對古代教育情況進行了系統的考證研究👩❤️💋👨。
一、古代學校分為兩類 儒家經典中關於古代學校設施的記載名目繁多,諸如庠、序👣👩🏻⚖️、學🦧、校、辟雍、泮宮🤽🏻♀️、瞽宗、成均等👈🏿,鄭玄從性質上把它們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大類📞。《禮記?王製》♠︎:“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鄭註:“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膠之言糾也,庠之言養也。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製,是以名庠雲。其立鄉學亦如之🥛。”他考證出辟雍和泮宮也都是大學, 只因分別為天子、 諸侯所辦,故名稱有異。他在《駁五經異義》中指出🚶♀️:“《禮記?王製》:‘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然則大學即辟雍也。《詩?頌?泮水》雲:‘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此復與辟雍同義之證也。《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雍,其如是也,則辟雍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靈,於臺下為囿為沼🚃,可知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西郊🧘🏽,王者相變之宜。眾家之說🍋,各不昭 。雖然於郊🔞,差近之耳, 在廟則遠矣🈵。 《王製》與《詩》🤞🏽♠︎,其言察察🔊⛹🏼♀️,亦足以明之矣。” (引自《鄭氏佚書?駁五經異義八》。) 鄭玄認為,小學和大學有入學年齡的不同🏋🏽♂️。《禮記?王製》🦹🏼:“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鄭註:“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尚書傳》曰:‘年十五始入小學,十八入大學🧗♂️。’”關於入學的年齡,經書記載不一,鄭玄認為十歲入小學。如《禮記?曲禮上》𓀈:“人生十年曰幼,學。”鄭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內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
二、古代官學的學生來源 古代大學的主要成員是“國子”👨🏭。鄭玄認為🫃🏼,國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又《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鄭註:“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除國子之外,還有一些由地方上選拔來的才士🤺,即所謂“學士”。《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鄭註🩺:“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升於學者。”
三、古代學校的教育內容 鄭玄認為👐🏻,古代學校所學為德、道🧑🏻🎤。《周禮?夏官?都司馬》:“以國法掌其政學。”鄭註:“學🉐,修德學道🎦。”修德🥧,即培養道德品行🏂🏽;學道🤲,即學習知識技能。德和行本為一體,他在註《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時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道包括藝🏖。道和藝分別由師氏和保氏培養教育,地方學校則由相應的師🫱🏿🧘🏽、儒負責。《周禮?天官?大宰》💃🏽:“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鄭註:“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新聞來源🫃🏼: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