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學🧚🏻♂️💂🏼,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禮記‧保傅篇》已有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之述。西周的太學,亦稱大學。天子和諸侯均設之。“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設五經博士,弟子員50人🕵🏽♂️,“興太學”,“以養天下之士”🐚。西漢太學在長安西北七裏👩👧👧,“有市有獄”🙋🏽。王莽作宰衡時,“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製度甚盛”。東漢太學發展較快、規模較大。順帝時,“乃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質帝時☝️,“遊學增盛📰✊,至三萬余生”。魏晉南北朝時,政局紛亂,太學時興時廢🥷🏽。及至唐初,太學規模完備,盛極一時🙇🏿♂️。唐太宗貞觀六年,“ 盡召天下惇師老德以為學官”,“廣學舍千二百區🤹🏽♀️,三學益生員”💂🏽♂️,“鼓笥踵堂者凡八千余人”🦟。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元、明、清時期則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
太學的教師,主要是博士。戰國💂🏿♂️、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來管書籍,備顧問。以對弟子授業傳道為博士的主要職責,是從西漢開始。作為教官的博士,除了講學授徒外🧹,還要奉使議政🔷,試賢舉能。各朝對博士的要求很高🦽🚣🏻。漢代規定須熟習經史,“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一代鴻儒巨賢,方能充當博士🧓🏼。這些博士🕳,一般是通過征召、薦舉、選試、以諸科進🚺、他官遷調等途徑選取的🦶🏽。中國北朝北齊、唐、宋等朝代的太學,還設有助教協助博士施教🤷♂️。北齊孝昭帝皇建元年(560),詔置“太學博士二人👱🏼♀️,助教二十人,太學生二百人”。至於博士助教的數量,歷代不一🧚♂️,多寡不等。博士待遇優厚,漢初博士定為 400石,宣帝時增至 600石♏️🩷。東漢還為博士建築宿舍👩🏼🚀,“光武初興,湣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政府對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勞賜💁🏼🛀🏻。《東觀漢記》和《前漢書‧王式傳》分別有“每臘詔🏟,賜博士羊人一頭”、“共持酒肉勞式”的記載📚。一些朝代還為博士製造一定的衣冠,“衣博士衣而不冠”。
太學的學生🔖,歷代稱謂不一,或稱“博士弟子”✯,或喚“太學生”、“諸生”等🤞,太學生入學的身份資格,歷代不盡相同,唐比宋要求高些嚴些🍋🟩。唐代規定太學生限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子孫🤥、取事官五品的期親,或三品的曾孫👩🏿🍼,以及勛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學生須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異者。至於錄取太學生的具體條件和辦法手續🈂️,各朝亦有所不同。漢代太學生選補法有兩種: 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選 18歲以上的儀狀端正者;二是由郡國縣官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者”。北宋徽宗崇寧時,由各州州學每3年選送一次。南宋孝宗時,又實行混補(每3年科舉完後🧲,所有落第舉人允許應試✩,取其程度合格者補入太學,謂之混補)和待補(以後因應試者過多⏳♊️,乃加限製,凡諸路解試終場人,挑選百分之六送往太學補試🔯,謂之待補)二法,擇優錄取。唐代規定太學生初入學時要行“束修之禮”:“置束帛一篚、酒一壺、修一案,為束修之禮”;“其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唐宋時期太學生都可在學居住🐥,由朝廷發給膏火。漢代生徒還有統一的學服,“俱曳長裙👩🏻🔬,遊息帝學”。
太學的主要教材是經史🥙,授“孔子之術📪,六藝之文”。以儒家五經作為基本教材。為了避免因抄寫經籍錯漏而引起的紛爭💆🏿♂️,東漢熹平四年,下詔諸儒校正五經文字,刻石於太學門外。這個熹平石經,成為當時官定的太學標準教材。唐代太學生要修“大經”(《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經”(《詩》、《周禮》😤、《儀禮》)和“小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𓀚、《春秋谷梁傳》)、兼習《論語》🧕🏿、《孝經》及時務策。宋初教習五經🪴,熙寧後令習《三經新義》🔄,南宋又復以五經和四書為教材😽。教授方法則多取自修🧏🏻♂️、講授🧑🏿🎤、討論、解惑等。比較註重師法家法和記憶。
太學修業年限無統一規定,各朝學製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試製度、放假製度和管理製度🎅🏽。西漢每歲一試🤦🏼♀️,“設科射策”👨🎨,試而優則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學。東漢則以通經多寡來決定取舍任職。有些弟子屢試屢敗🧑🏻🍼,“結童入學🪓,白首空歸”。唐代有“歲考”🫸🏿、“畢業考”,以成績優劣分別給予升降,宋代王安石改革太學製度,實行三舍試法,擇優授官,各朝太學放假製度不一👨🦯➡️🪼,唐代太學放假分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的稱“旬假”,每十日放假一天🧎🏻♀️🧁;長期假每年放兩次🚣🏼♂️,五月放“田假”,九月放“授衣假”。各以一個月為限,允許學生回籍探親。離家太遠或家有婚喪大故者💌,可酌情延長假期。延長後仍過期不歸者,即令其退學。歷代統治者都很註意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強對太學的管理和統製🤞🏽。有些朝代的天子還定期省視太學,如漢光武帝🔄、明帝、安帝、靈帝、獻帝以及唐太宗等🤹🏽,都“數臨幸觀釋菜,”☣️,參加“太學行禮”👵🏼,“臨觀其儀”🟫,詔令博士宣講經義🚣🏿♂️,賞賜束帛😛🎲。漢代還在中央政府設置“太常”作為兼管教育的長官🐥,職司禮儀、選試博士🧝🏻♀️👨👦、宗廟等事務🎿🏜。唐🏑、宋兩朝設教育行政機關國子監,總轄太學諸學。唐代規定:“凡學六,皆隸於國子監”🛷。宋代亦“凡學,皆隸國子監”。為了進一步鉗製和束縛學生的思想行為🐸🌐,歷代太學都製施各種規章製度,宋代太學頒行“學規”👩🏻🎤,訂出博士🧙🏽♂️、助教🚴🏽♀️、正錄🤱🏼、學諭的職責🚣🏽♀️,嚴禁各種“離經叛道”的思想行為。
中國太學生在歷史上曾屢次發生過反對宦官專權,反對投降賣國的事件。西漢哀帝時鮑宣為諫大夫、司隸,為人耿直,取於揭露外戚和宦官的醜惡面目,獲罪下獄👩🏽⚕️👨🦲,太學生王鹹率領千余同舍生去營救他👳🏻🎦,方得免其一死,東漢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結合當時為人耿直的大官陳蕃、李膺等諷議朝政👨👨👧👧🤞,抨擊宦官,因而受到宦官的瘋狂鎮壓🧏🏿♀️,發生了黨錮之禍🤮,太學生被捕千余人😽。宋代以愛國之士陳東為首的太學生,在 1126年金兵包圍汴京,愛國將領李綱等被罷職,朝廷準備屈辱求和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集合太學生及軍民👩🏼✈️,在皇宮門外**🏀🌼,上書痛斥賣國求榮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為“社稷之賊”,請斬賊類,“復綱舊職”📉🐦;“諸軍民從者數萬”,“喧呼震地”🧔🏻,在軍民的強大壓力下🫴,宋欽宗趙桓被迫恢復了愛國將領李綱等的職務,並擊退了金人的入侵🧛🏽。
中國太學在設置專門博士🟡,實行大班上課和“高足弟子傳授”的教學組織形式🤽🏻,註重自修,通過考試選士#️⃣,培養各種傑出人才,繁榮學術文化等方面,都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文章來源: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