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在好的製度下,壞人也會有所收斂;在有缺陷的製度下🧑🏻🦲,好人也可能會幹壞事🙂↔️。要消除考試作弊🧓🏿,主要應加強各方面的教育,加強羞恥感教育🔪,激發學生的羞恥感,使他們明辨是非,從心底裏明白作弊既是違紀違規🤾🏼♂️📙,又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新年伊始📮,全國考研當天曝出吉林省四平市考試作弊的新聞:記者在街頭買到作弊用的微型耳機,並從考場外清晰地收到試題答案🪪🖐🏼。幾天後,教育部和吉林省有關部門對查處作弊事件作出回應,並有兩名兜售作弊工具的人員被抓☔️。
考試作弊案不是新鮮事,每年似乎都有類似事件發生,不同的是作弊手段和工具越來越高超🤚。
考試弊案在中國可謂“古已有之🧑🏻🦱🧜🏽,於今更烈”。因為,考試在中國源遠流長🏊🏽,而有考試,一般來說,就會有作弊💆🏿♀️,而且還可能形成政府官員參與的舞弊大案。
考試作弊和舞弊或許是人性中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
中國古代科考作弊花樣翻新
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在1500年前就發明了用考試來檢驗一個人的學識,並將此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這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之舉。
中國在3000年前就建立了形態完備的國家,就有了大批的專職官吏。為了選拔優秀人才到國家管理崗位🏵,統治者想出了許多辦法。比如“海選海推”的舉孝廉法✣,魏晉時代,設立了專職舉薦機構和官員,稱為中正府和中正官。但這些選拔方式有一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會參雜著舉薦者的個人成見和利益,難以公平公正。於是一個更為客觀公正的方法發明了💬,這就是考試。
古代考試選拔官員的形式稱為“科舉”🌺。因選拔又稱選舉😤,又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舉”。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由此,中國科舉製度正式誕生,時為公元6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6年,舉行了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科舉歷時1300年。
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中國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舉一條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他們只能從這座獨木橋上擠進官場,從這裏取得前程。因此,在這座獨木橋上,每個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門邪道,用各種方法作弊🍽。作弊掇其要者🤾🏼♂️,不外有三🤾🏼♂️🙇🏻♀️:
一、賄買考官
賄買考官是唐代科舉中最大的弊端👷🏼。當時🔽,考生的貴族官僚家庭無不行賄托請🤖,因此🩵,唐代科考幾乎是有名無實,貴族官僚子弟基本壟斷了科舉。晚唐著名詩人杜荀鶴詩名很高😕,卻屢試不第,他慨嘆道🌝:“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
二、夾帶經文
如果沒錢和不想賄買考官🧎♀️➡️,許多人要想考場作弊👨🏼🦱,其中最為便捷的就是身藏夾帶答案或文章。在唐代🚯,對此稱為“書策”。有的考生偽造堂印,傳遞標準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寶夾藏抄錄有關的文章,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後世最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裏,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在河南洛陽發現的一本《五經全註》🧑🏿🦲,被譽為世界之最的微型書。這本小書有342頁,共30萬字,書長6🫄🏼。5厘米,寬4。8厘米🪘,厚1。5厘米🌚🏊🏽,宣紙印刷💁🏿,細絲線裝訂⛪️🧓🏿,書中刊載著《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並附有註釋和序言。
在浙江嘉善也發現類似的微型書🈺。南京的江南貢院有一本《五經全註》👯,長僅5厘米❤️,寬4👷♂️。3厘米,厚0。7厘米,書上的字與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蓋住8個字📓,堪稱我國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書。
三🈷️、請人代考
請人代考也叫請“槍手”。這種現象從唐代就有,歷朝歷代🔺,愈演愈烈。如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漢民📕,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槍手”🧑🏻,曾在清末兩次代人參加鄉試,皆得中舉人🧊。
防止作弊措施層層加碼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歷朝歷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回避製、復試製🤱🏻、彌封製🛀🏻、處分科場作弊者等。
為了減少賄買考官,唐代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法”,將考生的名字用紙黏貼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認出寫卷人🔥,這種做法在宋代以後成為定例。後來又發明了謄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送往評級,以防批卷者辨認出考生的字跡👷。
自宋太宗起訂立了“鎖院”製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察。考官接到任命後,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發榜前不得離開,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在進入本省境後亦不得接見客人🧳。賄買若然被揭發,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
清代對賄買考官查處更嚴。清朝入關初年🕌,便曾發生了震驚天下的“丁酉弊案”。順治十四年🩵🙍🏿,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生“五闈弊案”,最後江南闈16名主考全部被斬決,數十人被判流放到遼寧尚陽堡❌、黑龍江的寧古塔。其間🤹🏻♂️,數百舉人在官兵看護下赴北京重考👛。
為防止應試者夾帶作弊⛓️💥🦸🏿♀️,唐代的科舉考試已設有兵衛,宋朝起,考試一律在貢院內進行。考生之間用墻壁隔開,稱為“號舍”。考生不可喧嘩、離場,以防止傳卷或傳話。
明清時🧖♂️🫃,考場保安十分嚴格,要求達到“片紙只字皆不得帶入考場”。清乾隆年間👰♀️⚗️,朝廷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考場各式物品的規格,例如硯臺💆♂️、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臺的用料,以致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確限製。
考生在進場前由兵衛仔細搜查,對此規定也十分精細🤽🏽♂️:“考生入場前,要排成一行🧚🏼,魚貫而入以利搜身。考生帽子不準用雙層,皮衣去面𓀌𓀏,氈衣去裏🕢,衫袍都用單層,襪用單氈,鞋用薄底”;一門♏️、二門各搜一次,若二門搜出“懷挾”者,一門之搜檢人員要予以處治。考生進入號房後👊🏿,立即上鎖,再不得出入號房和傳遞茶湯等。
為防止雇人替考,歷朝的科舉機構都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征的履歷、準考證。進考場前,考官根據履歷、證件驗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證進入考場號舍,對號入座。
對作弊者的懲處歷代都很嚴厲,清代尤為嚴酷🧑🏻🤝🧑🏻🎖。懲處的辦法,一是枷號。凡臨場槍手🎡、冒籍🦦、頂替、夾帶、抄襲、傳遞、不坐本號者立即由監考官吏帶上枷鎖在考棚外示眾🧎➡️。
二是斥革。生員即秀才🙋🏽♂️,是須經童子試考取的功名,一旦違犯考場紀律🧜🏻,生員稱號立即被革除。
三是刑責。舞弊情節嚴重者,要動用刑罰。對冒名頂替🤜🏽、重金雇請、舞弊情節惡劣者,往往被發配充軍👩🏿⚕️。乾隆五十七年,對3名雇請槍手的童生、槍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號3個月,然後“發煙瘴之地面充軍。至配所杖一百,折責四十板”🛠🈵,臉上還要刺上“煙瘴改發”字樣。這樣的懲罰已與要犯相差無幾。
古代歐洲的學校似無作弊
公元前3世紀以前🔄,羅馬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當時的家庭既是經濟單位👲🏼,也是教育單位🚹,有關生活、生產的知識,技能、道德教育均在家庭中進行🥥。
公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開始大肆向外擴張👨👧,羅馬文化、科學、教育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希臘大批教師來到羅馬辦學🤷♂️。羅馬逐步形成了以培養演說家🕵️、政治家為目標的私立學校教育系統🤙🏼。
公元前1世紀末葉,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為了統治廣大的領土和被征服的民族及部落👙,帝國需要大批效忠的官吏和忠誠的臣民💫,因此帝國直接控製學校,教育是以培養忠誠的官吏和忠實的順民為目標。
到了帝國後期,羅馬奴隸製經濟凋敝👨🏿🦲,帝國教育也隨之衰落。接著基督教教會學校興起🧚🏿♀️🛌,世俗學校消亡。
中世紀的歐洲𓀃🫲🏼,史稱“黑暗時代”,但這一時期卻有著“光明之火”,即學校。
征服羅馬的日耳曼人的文明遠遠遜於羅馬文明,甚至沒有文字。當時掌握知識的只有教會的教士和修士,於是基督教會成了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思想庫。
教會辦學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接班人🥚💱。起初這些學校以教授《聖經》為主👕♙,後來學習的科目開始增加🍀🚭,逐步形成了以語法🤌、修辭👇、辯論👨👩👧、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為基礎的教學科目🙅🏻♀️。
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並有了初等和高等之分,同時古希臘的很多經典古籍和著作被引進到教學之中。
到了公元11世紀👩🦼➡️,手工業開始脫離農業的附屬地位⚃,在民間湧現出了很多行會。行會不斷自我調整,製定了一整套嚴密的組織和規章製度💔。這些都成為日後大學的組織基礎😶🌫️。
此外,歐洲出現了以生產和貿易為主的城市,商業活動的範圍也在逐漸擴大🧝🏽♀️,國際間的貿易和交往變得極其頻繁。而後,教會又多次組織“十字軍東征”👘,把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如自然、社會科學等帶到了歐洲。
大約11世紀至12世紀,在法國和意大利的修道院學校首先轉變為大學,比如巴黎大學。巴黎大學一直以科學研究為主🔣,尤其註重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氣象學👨🏿🌾、應用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中世紀的大學成了之後西方學校的藍本。到14世紀🏐,歐洲的大學已經發展到了80多所。
教會辦學校只培養教士,傳授知識,和政治沒有關系,因而沒有多少競爭,似乎也沒有多少考試,因而也沒有考試作弊。至少,作弊沒有成為當時的教學問題,更沒有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西方學生考試作弊也盛行
現代西方的學生作弊越來越多。據美國中文網報道,美國一項大型調查發現🛏,64%高中生在考試中曾經作弊。
美聯社的報道稱,這項調查顯示美國人也許對倫理標準太冷漠𓀌。教育界質疑現在的年輕人是否比前幾代人不誠實,但有些人認為壓力加劇可能促使許多學生走捷徑。
全美中學校長協會的負責人說,競爭更強烈🖕,孩子們壓力急劇增加🔪。同時,他們有了前輩們所不具有的考試作弊手段💇🏽♂️,誘惑也更大👷♀️。
洛杉磯地區的倫理機構約瑟芬學院在全國隨機抽樣調查,選中100所高中,包括公校和私校🧝♂️🤵🏻,對29760人進行匿名詢問,64%的學生承認一年曾經有一次考試作弊⛑️,38%的學生作弊兩三次。
在一份針對1.4萬美國大學本科生開展的調查表明𓀔,大約61%的受訪者承認曾在完成作業和考試中抄襲。當然,這與公然作弊還有所區別。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是全美註冊人數第三的高校🛜。在2010年春季學期舉行的全部6.4萬場次考試中,只發生了14起作弊現象🛴。
英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英國的考試監管機構表示🧑🎓,2009年,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考試中有超過4400名學生作弊。
英格蘭考試監管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學生作弊案例比前一年增加6%。
考試作弊的方式推陳出新👩🏽🍳🧙♂️,以手機和其他高科技方式為主。
違禁物品考試監管機構說,違反考場規定最多的案例是攜帶違規物品進入考場👩🏻🦯,例如手機🧍🏻♀️、個人音樂播放器,甚至還有參考書和字典等🤦🏿。排在第二位的作弊方式則是抄襲其他考生的答案內容。
現在的手機功能日新月異✋🏼,成為監考人員在考場上最頭疼的問題👸🏽。
此外,還有網站在互聯網上公開銷售“考試作弊設備”🍫,包括隱藏式耳機,讓學生在考試時收聽與考試有關的內容🖼。
而學校則不惜重金采購高科技偵測設備🫨,防範學生考試作弊。
現在,所有考試中心都必須張貼警告標語,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進入考場。
法國的情況也如此。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七成法國學生曾有考試作弊的經歷🏃🏻。
這項調查由法國兩名大學學者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完成,對象為1815名法國學生。當被問及“是否曾經考試作弊”時👲🏼,70.5%的學生給出了肯定回答。
調查發現,作弊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48.3%的初中生有作弊行為,而在高中生和大學生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5.6%和11。4%📟。
調查顯示,不同學科的學生作弊人數比例不同,學科學的學生比學法律或經濟學的更愛作弊。
調查者將法國的情況與英語國家的情況做比較後發現🧐,無論在哪個國家,學生作弊的情況大同小異👩👩👦👦。
考試作弊喪失社會誠信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日本,學生在考試時基本上無人作弊。
在日本的大學裏,一般公開考試多,有些考試方式用不著作弊🦆🙊,而有些考試,學生不敢作弊,因為作弊的代價非常慘重🕝。
考場公開作弊🚴♀️,不是被開除、取消考試資格🕤,就是送到警署,記入不良檔案,履歷會被寫上“人生不實作過假”的記錄📅。
據媒體報道🧘🏼♀️,一名中國留學生到了日本🫵🏼,第一次考試就令他十分驚訝。老師發了試卷以後就離開考場休息去了🚝,根本不進行監考👮。一個小時以後老師回來了🦠,也不收試卷,而是把標準答案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對照標準答案自己給自己打分。同學們自報分數的時候,表情都很自然🧤,有的報“80分”🚪、“60分”、“50分”👷🏿,最少的才10多分。據這名留學生觀察🏰,沒有人趁機自己給自己多報分數👩🏽🦳。
一位山崎教授告訴好奇的中國家長說,在日本不許作弊作假👰🏼♀️,一旦被發現🐅,一個人的人生就會被毀掉👨🦳。因為一次作假,他以前的任何行為都要被打個問號🪹。因為法律和製度的規範,日本人一般即使考零分也不去抄襲和作弊。算起來毀掉一生不值得👮🏿♀️。
有一種說法,在好的製度下,壞人也會有所收斂;在有缺陷的製度下,好人也可能會幹壞事📺。
專家認為,要消除考試作弊,主要應加強各方面的教育🙁,加強羞恥感教育,激發學生的羞恥感,使他們明辨是非🍂,從心底裏明白作弊既是違紀違規,又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此外,社會對此切勿濫用同情心。對作弊現象的同情、原諒,破壞了嚴肅的考試規則,無論對教育事業⛔️,還是學生的誠信都是極大的損失。
學生考試作弊,而且不以為恥🫂,也是社會誠信缺失的一種折射💁🏼♀️。無論什麽樣的國家都應建立健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包括個人和法人的信用體系,讓不守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寸步難行。(本文來源:法治周末網站-檔案🧑🏿🦰,作者🤙🏿:李郁,原題🚣🏼♂️:《考試作弊📃:古時懲罰與要犯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