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早。”“小朋友,早。”
兩句話🤞,七個字,就是一本最近被拂開積塵重印後,熱賣至脫銷的一本語文老教材——1932年版的《開明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的全部文字了🙍🏻♀️。
《開明國語課本》由一代大家葉聖陶先生編寫課本文字,豐子愷還為每一篇課文精心繪製了插圖。教材活潑雋趣,貼近兒童口語,在當時同類教科書中也是很新穎的做法🛍️。
最近在各大書店裏,這本書的重印本都賣斷市了,連出版社都說沒貨,不僅時下的兒童,爸爸媽媽們也對它愛不釋手。
像一粒金子被擦拭後重新閃光🚶♀️🔑,一套老教材到底有什麽吸引力🍧?相比之下我們如今的教材究竟“僵”在哪兒?
70年前的語文教材,大師親自編
為什麽把上述兩句話放在第一冊的開頭👨🏻?葉聖陶曾詮釋說😯,“開學那天,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是頭一回跨進學校🦔,覺得什麽都既新鮮又陌生。見到老師,他們上前去鞠躬問好🚫,老師微笑著歡迎他們。等到上課了,翻開課本一看,剛才溫馨的一刹那原來已經寫在課本裏了!老師此時如果善於啟發👮🏻♂️🫗,定能使孩子感到學習的快活,逐漸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
像這樣教孩子如何做人的課文👨🦰🧑🏿🍼,在課本裏不勝枚舉🎤。如第45課講了魯濱遜漂流的生活,第46課還不忘告訴孩子們:“魯濱遜的精神和行為雖然令人敬佩,但更可稱贊的👨🎨🆒,卻是人類的合群生活。”
《開明國語課本》,選文獨多自然與人、花鳥魚蟲、乃至貓貓狗狗的題材🐭🪞。《田裏的麥熟了》🙆🏿🧑🏽💻、《一籮麥》、《我被縛住了》……幾乎構成了一組兒童田園詩,符合1929年《國語課程標準綱要》製定的“選文要蘊涵文學趣味”的要求,“因為少年時期的學生,正是心性活動的時候,讀有興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勝。”這套教材在1949年前共印了40余版次。 今天的語文課本,充滿人造味兒
老課本重印是件好事,它可以和現在的課本作個比對🥄💂。當下語文教材的民間批判人士、杭城語文老師郭初陽認為,民國時代是中國教育發展得最好的時代之一。這本教材,體現了民國時代教育的基本水平。
郭初陽是民間自發的教育學術研究團隊“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他說,就拿這本《開明國語課本》來講,它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眼光和見識,是後無來者的。這本教材的內容富有童心🧑🦰,它給孩子提供了發散性思考的空間🤜🏼。這裏的文章,全部都是原創的,真實性趣味性兼備👭,符合人性🐚,帶著真正的愛在做教育🏌🏻。但我們現在的教材恰恰相反😦,這是一個以主流意識為標桿的灌輸式教育體系🕺🏻,課文充滿了人造味兒。這種只需要往腦袋裏倒進去的內容🌵,便不需要學生思考。而不需要思考的課本,哪能培養出有獨立思路的孩子?
郭初陽認為👋,目前的教育、教材體系落後🧘♂️,甚至不及從前。因此重印民國教材,有它重要的價值。
語文教學,要讓孩子學會審美
記者采訪杭城多位語文特級教師,在他們看來,時下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問題♝,或者在某些方面有不足,是正常的,因為教材每年都在不斷修正。
一位在職語文特級教師說♌️,教材都是有時代特征的,不同的時代背景會有不同的教材🖐🏼。“不能說什麽時候的教材好😚,我更不認為現在的教材有很多問題,但發現問題進行修正,教材會更完善。”
另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說🧑🏼🍳:“對一個老師來說,教材是載體🙎🏻,教得怎麽樣💇🏻♂️,才體現老師的本事。”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學會審美,了解這個社會和世界這麽美,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從而提高審美情趣😪。”
“葉聖陶💞、豐子愷都是一代大家🙄,現在我們難以想象大作家大畫家來屈身編寫‘先生,早’💇🏻♂️、‘小朋友,早’。”但他們肯定不覺得大材小用🏄🏿♀️🐓,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看來最淺近最簡單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文章。(記者 梁建偉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