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校畢業在即,都會傳來多起學生相繼自殺的消息。據《中國青年報》報道,5月8日—17日,北京相繼有5名高校學生墜樓身亡。5月23日《生活報》報道,5月1日—21日,哈爾濱市自殺的大學生竟達到10人。難道,這就是不如意的大學生活惹的禍嗎,亦或是火熱的季節讓人浮躁?
為此👌🏽,各地專家學者們試圖從方方面面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與動機🕍。表面看來,他們的自殺與畢業論文寫作🥟、分配就業無望🀄️🏉、失戀⛹🏽、精神抑郁等有關聯,但若要追究更深層次的動因👁🗨,就遠非如此簡單了。
從小學到大學😬,孩子們無一例外地被要求好好學習,但追求學習成績與排名卻使他們失去了快樂的童年、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隨著生活中焦慮與緊張情緒的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一次大的心理危機。心理承受力強者,挺過去🤓;弱者,恐怕就要做出自殺這種不智的行為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自殺👲🏼,只是學生們人生失敗的一個句號🏀,它在大學階段形成總暴發,並不全是大學的過錯🤹🏼♀️。
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大學沒有責任🎅🏽。現在我們看到,到處都是行政管理的數字化控製🧬,譬如交通死亡率各個城市都有指標,礦難死亡率各省也有人數限製,有消息說各大學也有學生自殺限量𓀁,超出一定的數字👮🏼♂️,大學領導將被問責。其實,大學生自殺指標並沒有明確公布🙌🏼,因為一旦公布,必然會給整個教育領域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如果高校自殺不超標,學校是不是就可以對學生的自殺現象坦然以對、坐視不管了?!
我們提倡人文關懷📌,具體到學校🚴🏽♀️🦹🏽♂️,就是對大學生要關愛。所以🦵🏽,不需要承擔過多責任的學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針對大學生情感現實🕵🏻♂️,讓他們更多地觀賞有品位的藝術作品⛑️,或讓他們參與到更多的藝術團體之中獲得表現的機會。還有體育競技、課外讀書會、周末郊遊等等,也都是緩解學生精神壓力♓️、獲得情感升華的有利途徑🦥。如果高校因為片面追求大規模、大收益,而更多地將學生置於自學自足狀態,一些學生心理出現嚴重危機後🤸,不能得到有效防範,悲劇就只能一再發生。
我們談以人為本,對高校來說,就應該是以學生為本🧑🏻💼👗,以對學生生命關愛為目標。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高校好不好🎅🏼,要以博士點🙋🏿、碩士點的多少,發表學術成果的多少🧑🏻⚕️👨🏿🏭,獲得國家級、省級課題的數量為衡量依據🤚🏽。所以,學校對學生心理的相對漠視👋🏻,似乎就有了其“生根發芽的土壤”。
大學之道是教育之道🧑🏻🍳,是人文關愛之道,不是生產之道🖐🏼🙎🏿,所以大學應該告別各種量化指標👅,用心對待學生,才能減少各種悲劇,讓大學成為年輕人真正的精神樂園👉🏼。(吳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