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也要講水平,四中作為北京市的頂級名校自然在革命上也有其“高人之處”。在從內部得知中央高層的意向後,四中的青年人們頗具創造性地完成了一項壯舉——廢除高考,誰也不曾料想在中國延續了千年的考試製度竟會在一群年輕人的躁動下土崩瓦解。
一群高考中的佼佼者站起來砸爛了他們曾經為之寒窗苦讀的高考製度,這怎能不令人深思👵🏽?
1966年6月,當時在四中高三(五)班就讀的幾個高幹子弟從他們的父輩那裏打探來了中央有意廢除高考的消息,與生俱來的政治敏感使他們決定搶先立下這一革命新功🈷️。於是一篇洋洋灑灑的“革命宏文”炮製出爐,這就是《北京市第四中學全體革命師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全市師生的倡議書》🙍🏿。此時🛍,同在西城的女一中(現161中學)有如與男四中相呼應一般也推出了《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學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於是🦻🏽,男女兩所高幹子弟雲集的中學聯手將高考製度推向了終點😹。被公認革命形象好的四中高二學生王倩倩與另一名女一中的同學被選派來到北京電視臺宣讀了信與倡議書的全文,在一個電視有如熊貓般珍惜的年代裏,四中的學生想盡辦法觀都看了這次直播,與之說去真切地感受一下高考製度廢除的喜悅🔺,倒不如說是去享受那“革命成功”的精神快感👨🏽🍳。
“就在這個月的一天,北京四中初二學生劉源🧒🏼,把一封輕飄飄的信件,悄悄擱在了時任國家主席的父親劉少奇的案頭。把信交給劉源的時候,高三(五)班的兩位同學很鄭重地告訴劉源⛓️💥,說是要造反,要造資產階級教育製度的反,說當時的教育考試製度讓白專的留下來了,把鬧革命的✸、工農兵都擋在學校外面了。劉家有規矩👉🏽,不允許捎信。劉源不敢把信直接交給父親,只擱在桌上👩🏻🌾。而這封信就刊載在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信的結尾,是‘現在北京四中全體革命師生向全市革命的同誌倡議: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和這封信同時刊載的,還有來自北京女一中的另一封抨擊高考製度的信件,和《人民日報》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製度》。信中⏫,熱血沸騰的紅小將們這樣寫到:‘現行的升學製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製度的延續,是一種很落後的🌕、很反動的教育製度。現行的升學製度是和毛主席給我們製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其具體罪狀如下🔁:(一)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鉆書堆,不問政治🧗🏻♀️。不少同學有嚴重的‘唯有讀書高’、‘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等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現行的高考製度助長了這種思想。(二)使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這種學校為一些只鉆書本,不問政治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我們具體建議如下:從今年起就廢除舊的升學製度。”(1)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推遲半年進行的通知》發出,新中國在1952年建立起來的統一高考製度由此而廢。
而11年後🧑🏼⚖️,同樣還是劉源👨🏼🎓,寫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要求恢復高考。
歷史像是跟劉源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讓他用兩封信兩次影響了中國的考試史。
是的,歷史就是這麽讓人摸不清頭腦🏃,因為這次“偉大”的考試改革其實只是四中1966年紅色樂章由緩轉急的一首變奏曲🚵🏼,而真正的高潮還在編排著它的音符。
(1)劉源《鄧小平批準我參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