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代民歌手葉佳修上海師大說唱會 12月19日下午,“臺灣時代民歌手葉佳修上海師範大學說唱會”在我校徐匯校區如期進行。 葉佳修是臺灣校園民歌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曾經創作、演唱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民歌作品🍋🟩。他的民歌不僅是臺灣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吟唱明媚單純的青春愛情,也抒發著經濟起飛年代臺灣年輕人對鄉土與故國的眷戀6️⃣。校園民歌成為臺灣人在西方化氛圍中尋求文化自覺的表征,用民歌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我們中國人唱自己的歌”。這種清新明朗、樂觀單純的理想化情懷被海峽彼岸的年輕人所分享,葉佳修成為1980年代大陸校園文化中的流行偶像👌🏼,凝聚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近年💆🏼,他的《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等歌曲甚至被選入大陸地區中小學音樂課本🛫。雖然歌者已過知天命之年,但歌者本人卻一直秉持“歌🪐,讓我們的心同步,走青春Ave(nue)”的精神,不斷保持和年輕人的交流,希望讓校園民歌精神能夠被不同年代的年輕人所繼承。正是本著如此理念,在“臺灣校園民歌運動三十周年之際”,葉佳修帶著他的人生經驗和校園民歌來到校園,為我校學子回想👐🏼🤦🏼♂️、介紹臺灣校園民歌的過去🙇🏼♀️,以及自己的創作與演唱經驗📋。 說唱會由同為臺灣校園民歌手的徐曉菁女士擔任嘉賓主持。她與葉佳修是臺灣東吳大學校友,因音樂而結識✶。在70年代中後期的臺灣校園,到處是年輕人抱吉他的身影,在校園唱自己的歌曲。音樂讓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抒發年輕的情懷。雖然徐曉菁女士後來負笈海外,此後從事電子資訊業工作,但是在說唱會主持中,徐曉菁深情懷念臺灣校園民歌時代“用心去感知”的真誠演唱🌆,其清澈、謙遜的語調同樣透露著這樣的真誠🧖。這似乎成了臺灣校園民歌手共同的特質🐖,就像葉佳修在回顧自身創作演唱道路時☪️,談及其最廣為流傳的民歌《外婆的澎湖灣》🔝,他說道“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鄉下小孩🏄🏿♀️,但是因為我的歌曲,幾乎全體華人的外婆都搬到了澎湖灣👩🏿。”歌曲之所以有如此的魔力與感染力🧔♀️✪,正是因為歌者的樂觀與單純🙍🏿,是用心去愛這個世界,是歌者自己所說的🏋🏻♂️,“如果人生是一首歌,有悲也有喜,那麽為這首歌定調的則是我們自己🤷🏽♀️。” 葉佳修也談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父親期待的沖突。因為唱歌和足球⭐️,年輕人曾經懈怠過學業🔷。但是父親富於智慧與經驗,告訴孩子除了熱愛還需要智慧🏂,因為等人老了🏚,玩不動也走不都的時候,有一個腦子還能夠讓人思考,所以要趁年輕的時候把腦子裝滿。而父親也並不禁止孩子唱歌,反而為孩子買了一柄珍貴的限量版吉他👩🏿⚕️。正是因為有父親的這份愛🙍🏿♀️,葉佳修始終帶著這柄珍貴的吉他去唱歌,在重要的場合,用父親的愛激勵自己♎️🤲🏿。以至於唱歌的年輕人一直唱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舞臺。葉佳修同樣講了爸爸和吉他的故事,康奈爾大學的校長深受感動,在這把吉他上面貼上了康奈爾大學的校徽——一頭紅色的大熊。於是,吉他的故事又多了一個新的情節。 葉佳修還講到了他的恩師,在他選擇未來道路的時候,他的老師提醒他,不管做什麽工作🥶,都要記得“服務大眾”的道理。承繼著這樣的精神,葉佳修為自己為別人寫歌,為我們創造了豐富而精彩的音樂,讓人們在這些動人清新的歌聲中找到朋友找到家園🧑🏽🦱。伴隨著誠懇動人的講述‼️,葉佳修抱著爸爸送的吉他🙆🏽,穿插演唱了多首民歌👩🏻🌾。《赤足走在田埂上》、《家書》、《爸爸的草鞋》🪖🦻、《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秋意上心頭》等等熟悉的旋律讓歌者與聽眾親切互動🐙, “歌讓我們的心同步,一起走青春的道路”,這也正是本次說唱會的主旨所在🧚🏻♂️。。(以上由三牛娱乐網站記者 陶群報道,陶桃提供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