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綠色家園
——解讀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青神模式”
趙家驥等
一🚯🎺、背景—伴隨全面建設小康的新形勢,在農村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日俱增,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園的現象日益突出。伴隨全面建設小康迅速發展的新形勢⚠️🦨,在農村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①這是在西部地區普遍存在,且特別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正處在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卻因親情的缺失和監護不力,學業〰️、生活面臨諸多困難🤹♂️🚶🏻♂️➡️,生理、心理問題突出🫸🏼,成為新時期農村的特殊群體✸。做好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體現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涉及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關系全局的現代化工程🌡🍏。青神縣圍繞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權益保護,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收到了明顯效果🕶,贏得了社會好評,引起了各界關註,促進了和諧和發展。
青神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幅員386.8平方公裏,人口19.71萬📫,轄10個鄉鎮。其中農業人口16.25萬,占全縣人口的82.4%。兒童3.26萬人🤵🏻,②占全縣人口的16.5%,耕地面積9386公頃,農民人均不足0.86畝,屬典型的西部農業小縣。長年在外務工的農民4.7萬人💒,③占全縣人口的23.6%🫁,占全縣勞動力的34.8%🫏。留守兒童8118人,占全縣兒童的24.9%。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6624人,占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兒童總數1.65萬人的40.1%。農村勞動力轉移多的鄉鎮達到67%,留守兒童達到51%。青神縣委、縣政府2001年起就開始關註和研究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問題。由黨政一把手掛帥☂️,開展了關心幫助留守兒童的工作。2003年南城中學開展的“農村初中缺乏有效家庭監護學生教育方法研究”在全縣學校進行了推廣,有力地推動了這項工作。2004年青神縣被眉山市政府婦兒工委確定為眉山市“留守兒童”教育保護試點縣🧑🏼🌾,2005年被四川省政府婦兒工委確定為省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試點縣,2006年縣政府成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
二、工作—以人為本,突出關愛,以法為據,維護權益
青神縣的黨政領導,原來以為調查調查,研究研究,抓幾個回合就能夠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後來,他們在工作中發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逐年增加🦸🏿,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正是需要呵護的幼小的孩子,缺少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親情和關愛👳🏻♀️;
(2)正是需要學習的孩子,缺少了引導和指點🧘🏿,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產生困難,不良道德問題增多🚴🏻♂️🍒;
(3)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缺少良好的環境和關愛🤲🏻,教導不力,極易受到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不良行為在滋長🏕🐀,不良習慣在悄悄養成👩🏽🦲;
(4)留守兒童普遍心情壓抑🧑✈️,情緒消極,交往減少,個性怪異,心理健康問題日顯突出;
(5)留守兒童中認為“讀書無用”的人越來越多;
(6)留守兒童中🧑🏼🎄,因監護不力而出現許多想像不到的其他問題🤸🏻♂️。
工作實踐讓人們有五個沒有想到🙋🏽:一是政府沒有想到留守兒童,是新時期出現的特殊群體,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對留守兒童教育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發展的一個長期任務🕛🍬;二是學校沒有想到,缺少親情的留守兒童的成長會出現許多不健康的問題🦁👰🏻♂️,特別是心理的創傷十分突出;三是家長沒有想到👴🏽,離家以後對孩子關心太少,錢掙了不少,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卻大了;四是代理監護人沒有想到,父母外出的孩子如此難於管教;五是社會各界沒有想到💆🏼♂️👨🏼✈️,父母外出以後的孩子無依無靠,出了學校沒了去處,幼小的孩子雖似有家卻無家,“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他們需要照顧與關懷。
青神縣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留守兒童教育解決不好,既影響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不安心🤬,同時又傷害了新生一代,貽誤了新生一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絕非權宜之計,而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工作🫄。
青神縣針對留守兒童的現實問題👱,在艱苦的條件下,采取了積極措施,做了紮實的工作: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製度🃏,全面掌握留守兒童情況;
(2)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幫扶製度⛔,權益維護製度👨🚀🥾,建立留守兒童援助站;
(3)為留守兒童建立“親情屋”📖、“心理咨詢室”✦、“心語小屋”、“知心姐姐信箱”和“留守學生談心日”等🌙;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5)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應急機製👨🏽✈️,針對代理監護人監護能力比較差的實際情況,專門舉辦代理監護人培訓班👳🪮;
(6)建立親情卡,開展“電話傳親情”🧑🏻💼、“書信話關愛”活動,加強學校🧔🏻、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監護人和代理監護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7)加強學校、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的責任👫🏼,克服重重困難,為留守兒童創造寄宿條件⛹🏿,給留守學生更多關愛🌾;
(8)為有特殊需要的留守兒童,建立留守兒童托管家庭、托管中心的試點📭🧑🏭;
(9)在村組和社區為留守兒童探索建立了親情活動場所⭐️;
(10)讓全社會都動員起來,共同關註留守兒童🤰🏽。
三🟩、模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圍繞“六個一”展開
由於青神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由青神縣婦兒工委牽頭🤶🏿,全縣圍繞留守兒童🧘🏽,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簡報稱“留守兒童工作的青神模式”,這就是“六個一”模式或者稱SO模式🫧,即明確一個實施主體💜、落實一個牽頭單位、抓住一條責任主線💑、圍繞一個工作中心、搞好一個教育整合🤱🏽、構建一張關護網絡。
1.明確一個實施主體
青神縣經過5年的探索,認為要做好此項工作僅靠教師的責任心、婦聯的愛心是很不夠的。留守兒童工作需要整合社會各種資源,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各施其職🚯,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這就必須在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下實施🤶🏻。所以明確了政府是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的實施主體🧷🎸,實行政府“一把手”負責製,做到人員、責任🛗、措施、經費“四落實”。縣委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和社會事業發展目標考核項目🏋️♂️,由縣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領導小組✍🏼,製發《青神縣人民政府關於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把任務落實到各有關職能部門💇🏼🧙♀️。主持召開研討會😧、現場會👩🦲、培訓會促進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2.落實一個牽頭單位
要落實政府責任,還必須找好一個牽頭單位🆖。青神縣決定由縣政府婦兒工委牽頭,負責總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婦兒工委辦,落實專人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和縣政府辦♠️🈂️、婦聯、教育局、公安局🧑🏽🦳🧶、文體局、衛生局👵🏼🔻、宣傳部、工會、團委💙、科協、殘聯等17個成員單位都落實了相應的牽頭部門和具體的工作人員♟。縣婦兒工委辦每月督查👨🏿🌾,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會,半年監測🤌🏼,年終評估,及時收集情況,向領導匯報工作進程,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抓住一條責任主線
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重在責任的落實🍅,青神縣牢牢抓住“政府—主管局—鄉鎮—村組(社區)”這條責任主線💹。縣政府與各鄉鎮🎥、各責任單位簽定目標責任書,列入各鄉鎮👜、各部門的工作目標考核。各鄉鎮和部門還專門擬發了文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鄉鎮將責任落實到村組、社區、家庭,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門🧗🏿,落實到具體的站股室👨🏿🏭、學校、派出所、工商所🕺🏿,使工作責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
4.圍繞一個工作中心
我國《兒童發展綱要》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都強調,留守兒童是處於困境中的兒童👩🏽🦰🌃,必須予以關註和保護👃🏽。青神縣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以維護留守兒童權益,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為中心☃️😦;堅持兒童一律平等和兒童優先原則,保障每一個兒童享有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關註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關愛兒童的健康成長,優化兒童發展環境⛈,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和整體素質🛥,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強調留守兒童和監護人的參與,真正惠及每一個留守兒童和家庭🎊。
5.搞好一個教育整合
有效地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教育資源𓀙,使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都圍繞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結合在一起,共同維護兒童權益,共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包括為留守兒童開展的建卡、建校、建站、建陣地工作和有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方方面面。青神縣搞好教育整合🤪👨🏿⚕️,是以“四建”,即建卡、建校、建站、建陣地為中心展開的。
一是建卡。為留守兒童每人建立一張檔案卡。為了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各種問題🧤,青神縣先後發放留守兒童、非留守兒童🔍、家長、教師🙋🏿♀️、群眾調查問卷3萬多份,了解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基本情況;製作留守兒童檔案卡,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1張成長檔案卡🥬,因人製定教育保護方案。學校負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的調查建檔工作➙,鄉鎮負責義務教育階段以外的留守兒童的調查建檔工作,檔案資料由鄉鎮匯總,製作電子文檔,實行微機管理🧑🏻🔬。
二是建校。為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青神縣挖掘潛力🤷🏽♀️,建留守兒童寄宿製學校👨🌾🙅🏽♂️,在全縣範圍普遍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青神縣先後已投入683萬元改建、新建寄宿製學校5所,吸納留守兒童970人📖;建家長學校30所,普及率已達100%;成立縣級家教指導中心1個,鄉鎮🧑🏿🦲、社區家教指導站10個。
三是建站。青神縣的縣、鄉分別建立了“三站”♠︎,即建立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宣傳站🧤、保護站和援助站💨。宣傳站專門設計製作了“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宣傳標識圖徽,並散發宣傳資料1萬多份🚮,還創建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站,在縣級報刊👈🏼👨🏼🚀、電視臺設立了專欄,在全縣營造了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在鄉鎮綜治辦設立保護站,為每名留守兒童建了一張保護卡,定期到學校🏣、村社進行走訪👨👦,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僅僅2005年以來,全縣就開展法製安全講座100多場次😌,發放留守兒童保護卡8000多張,解決安全隱患300多起,取締不合格攤點20多家,整治違規網吧10多家👌🏻。在鄉鎮民政辦公室設立援助站💽,援助站負責與學校、村組聯系👨🏿🎨,幫助有困難的留守兒童和家庭。近年來🤵🙅🏻♀️,通過政府救濟🖖🏿、學校減免🦸🏼🛟、社會捐贈等途徑為3000多名留守兒童和家庭給予了生產、生活上的幫助,資助金額達20多萬元。
四是建陣地🫖🌞。青神縣整合社會資源,為留守兒童建立了四大陣地💪🏿🤤,創建了心理咨詢室、親情活動室🧞♂️、托管家庭和校外活動陣地。在學校設心理咨詢室,建“知心姐姐”心理信箱。留守兒童有心理問題時,以面談或書信的形式向心理老師咨詢,老師一對一作個案輔導和引導🤦🏼,並針對普遍問題開設心理講座🤶🏿,已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講座、輔導和咨詢達1萬多人次;在村上設立親情活動室🎊,親情活動室配備了親情電話🐒、電腦、書籍和活動器材,聘請有一定文化的黨團員誌願者為管理員,指導親子溝通,組織親情聯誼;動員有條件的家庭建托管製家庭,每個家庭吸納10名以上留守兒童學習和食宿🧛🏿♀️,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就近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後顧之憂;建青少年校外陣地🕠,已建立瑞峰鎮孝德教育基地💇🏽、南城鎮竹編教育實踐基地、西龍鎮國防教育基地🧪、白果鄉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教基地、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陣地5個🤾🏼♀️,有計劃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校外活動。
6.構建一張關護網絡
青神縣針對留守兒童面臨的成長🔡、監護🙀、幫扶👩👩👦👦、管護、關護五個突出問題,構建了一張橫不留空🦵🏿,豎不斷線的關護網絡。青神縣的這張網絡由五個部分組成。
一是構建留守兒童成長網絡。在留守兒童中開展“我能學🧟♀️🤵🏽♂️、我能做、我能幫👮♂️、我能愛、我能行”為主題的“五能”活動。使他們通過活動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幫助和接受幫助㊙️、學會愛人和被人愛、學會自我管理和服務,培養自覺👱🏼♀️、自理、自律、自強、自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是構建家長監護網絡。在家長中開展“簽一份托管協議、留一個外出聯系電話🙆🏼♀️、學一點家教知識👩🏻💼、每月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的“五個一”活動,聘請教育專家🧑🏻🎤、組織教師和職能部門人員對家長進行家教知識、監護人權利義務、維權、技術技能培訓。留守兒童家長受教育培訓的達3萬余人次。
三是在教師中建立幫扶網絡🌕🤹🏻♂️。全縣中小學校各個班級都對留守兒童落實專人幫扶👤,幫扶教師每季度填寫一次幫扶效果🌃,將幫扶措施落到實處,要求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必須以“關愛、尊重🫶🏼、科學”為前提,工作中做到“愛心、細心𓀌、耐心、匠心、恒心”⚇。
四是在幹部中建立管護網絡。要求鄉鎮🧑🏿🏫、村組、社區黨員🎖、幹部了解本鄉鎮、村組、社區留守兒童和家庭的情況,為每個留守兒童落實聯系人和代理家長🦶,經常走訪,進行義務輔導和監督🔍,履行管理保護的職責🤛,把對留守兒童的管護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來抓。
五是在社會各界建立關護網絡🦵🏿⛲️。動員企業業主、黨員幹部、群團組織、老年協會🙆♂️、關工委🚴🏿💃🏿、老齡委、未保委等,開展捐贈、結隊幫扶、手拉手♒️🧅、誌願者🕸、代理家長、親情使者、同伴行動等活動。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與288名特困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開展了“為貧困留守兒童春節送溫暖活動”,資助4名特困留守兒童的母親回家團聚⏏️;開展了“親情使者”征集活動𓀎,征集到“親情使者”100多名🫶🏻,親情聯系3000多人次🏄🏿♂️;開展了“書送希望·情傳四方”為留守兒童捐贈好書好刊活動🧑🏿🔬,全縣捐贈書籍1000多冊;在企業開展為留守兒童家長提供就業崗位的活動💑,欣傑藥業、裕華紡織等企業為留守兒童家長提供就近就業崗位1000多個。
四、成效—社會多了幾分和諧👩🏽🎨,發展增添了幾分力量
工夫不負有心人🪈,青神縣紮實的工作換來了可喜成效—特殊群體得到了特殊的關愛。不僅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註🪤,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鼓舞了外出人員,喚醒了家長的責任意識,激發了社會的參與熱情,贏得社會廣泛好評,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
1.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一是生活習慣明顯好轉👆🏻,長時間不洗澡、不理發🙅🏻、不換衣服等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有效矯正;二是行為習慣在向好的方面改變,不遵守作息時間的留守兒童由21%下降到15%🚓,吸煙喝酒、出入遊戲室網吧等場所的由29%和36%下降到了10%和20%🏩;三是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堅信自己有美好未來的留守兒童由45%上升到 85%,遇到挫折能對人傾訴的留守兒童由20%上升到65%,願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的留守兒童由28%上升到78%;持逆反心理和孤獨心理的留守兒童有比較大的緩解✢🧑🏼🌾;四是學業成績明顯上升👱🏻♂️,有厭學趨向的留守兒童由2003年的78.7%下降到目前的19.1%,中上等學習成績的留守兒童由23.7%上升到60.4%
2.外出人員受到鼓舞
青神縣對留守兒童的工作,很快不脛而走。學生到學校寄宿的消息傳出去了,不少在外務工的家長,激動不已,立刻打電話到家鄉,表示感謝,說“政府和學校處處為我們著想”💇🏿♀️,“真不知道該怎麽感謝”,他們表示“我們在外邊一定好好幹,決不給家鄉領導丟臉。”青杠坪村為留守兒童建立了“親情活動室”,有圖書👉🏿、有電腦✋🏻🦹♀️、有電視、有乒乓球⚗️🏊🏽♂️、村黨支部成員帶領成人與兒童一起搞活動,孩子們快樂得不得了,代理家長們把消息帶給外出務工的親人,不少人在電話裏就泣不成聲,連聲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有的說做夢也沒有想到,政府想得這麽周到🦊,表示一定努力工作🦠🫀,將來為家鄉多作貢獻。
3.喚醒了家長的責任意識
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的開展,觸動最大❣️🧑🏿🎓、感受最深🧑🍳、轉變最大的是留守兒童的家長和臨時監護人👆🏽。全縣出現了可喜的“三增三減”現象。一是既掙錢又想著孩子的人多了,只想掙錢不管孩子的人少了,就近打工增多🦺,雙方外出的減少。1000多名留守兒童的家長選擇了就近打工,雙方外出的比例下降了近10%,基本杜絕了無人監護的現象;二是常回家看看的增多,不管不問的減少🪑⌨️,一年回家一次的由27.4%上升為49.8%👩🏻🦯➡️,兩三年回家一次的由9.3%下降為6.2%,父母與孩子聯系的頻率提高🦇,原來半年聯系一次的占37.4%,下降為19.7%;一月聯系一次的原來占20.6%🐿,上升為67.5%🌶;三是參加學習的家長增多,無所事事的家長減少,每年回家開家長會的家長比例由6.3%上升到37.3%,上升了31%。
4.激發了社會的參與熱情
青神縣從政府部門到村組家庭🕺🏽、從黨團組織到社會團體、從學校到企業🚲、從幹部到群眾⚀、從老人到青年,都積極主動投身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1300多名問題留守兒童找到了親戚、家長和良醫⏭,市、縣電信分公司無償安裝親情電話,贈送了15000元的親情卡,市移動分公司為托管家庭捐贈電話⌚️、學習用具📫、資助金★,亞洲開發銀行捐贈3萬美元🪇。群眾對留守兒童的知曉率由過去的42%上升到目前的92%,參與率由原來的21%上升到目前的91%。
5.深得民心,社會高度贊賞
留守兒童工作在實踐中是一項深得民心的工作🦹🏿♀️,不但引起社會關註😎,而且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賞。社會各界人士盛贊留守兒童工作順民心🦯,合民意。人們在茶余飯後的議論中↘️,都深有感觸地說🏃🏻🫒,留守兒童工作真正體現了人民政府為人民。特別是那些與留守兒童有關系的人們,更是感慨萬千🧑🤝🧑。他們說,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我們的政府做了🐤👷♀️,做得真好。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愛的不斷深入👩🦱,單位與單位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的風氣也越來越濃。
6.引起了各界廣泛關註
青神縣留守兒童的教育保護工作,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註💇🏻♂️。全國婦聯副主席洪天慧充分肯定和稱贊青神的作為,國務院《兩綱通訊》刊發了青神縣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保護工作的經驗,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調查與決策》倡議推廣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模式,今年6月中旬國務院婦兒工委專家組到青神調研和指導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也給予很高評價🤾🏿。
青神縣關於留守兒童的工作,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是對現代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直接影響的工作😓。青神縣的工作高瞻遠矚📸,體現了人民政府對人民的深情厚意,值得學習、效法和推廣。
註釋:
①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也指父母一方流動後另外一方無照管和監護能力🧑🚀,留在戶籍所在地的兒童💇🏿♀️。
②按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對兒童年齡段的劃分🧑🏿🍳,0-18歲為兒童🧱。
③常年在外務工人員,指每年在外務工時間在6個月以上,且務工期間很少在家居住的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教育學會,四川省青神縣人民政府,四川省青神縣婦女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