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超97%大學生被拖延症困擾

      王小花熬了一個通宵,只在淩晨2點到3點之間睡了一個小時👃🏽。鬧鐘一響😝,她趕緊爬起來坐在電腦前😜,把鍵盤敲得“啪啪”直響。如果是平時,她一定會睡到早上10點再起床,但現在👩🏽‍🦳,她不敢再拖了,當早上9點的時鐘響起👸🏻,她就會像靠魔法加持一身禮服的灰姑娘🙍🏼‍♂️,無處遁形🛌🏽。

      這一夜只為還她欠了兩個月的論文“稿債”👩‍🦰。她自稱是“典型重度拖延症患者”,身邊所有同學和朋友都知道她的“拖延症”已經進入了“晚期”。

      和王小花一樣認為自己有“拖延症”的大學生不在少數。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99所高校的大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症”。就連吃晚飯這樣日常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點,比如楊小米,再餓也“拖”不動習慣性“床上癱”的自己🤟🏻。

    開始不了的任務像石頭壓在心頭

      在張若看來,“拖延”已經成為她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態,“是一種慣性拖延”❌⛹🏿‍♂️。

      備考教師資格證從大一“拖”到大三考前一個月才開始復習,參加英語四級考試總覺得一次不行還有下次……似乎對她而言,時間總是充裕的,補救機會也總是會有的。“不到最後迫不得已,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而這樣的後果是,張若並未一次性通過教師資格證和英語四級的考試。她不得不承認,自己身上的“拖延症”著實是個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大學生認為導致拖延的最主要原因是懶惰🧑🏻‍🌾🫱🏼,27.03%認為拖延帶來的最大後果是任務完成效率低,還有22.97%認為會耽誤時間、工作或學業🙏。臺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師陳於清在論文《人格心理分析:我們為何總是拖延》中研究指出🥱,拖延的原因可以歸結於性格慢熱🚉、優柔寡斷、主次不分、過分追求完美等幾類。

      以寫小說為興趣的王傑凱🚵🏿‍♀️,兩年前給自己定下寫一篇長篇小說的目標👋🏼。小說兩個月寫了三章,每章只有2000個字。按照原計劃,他要每天寫一章,周末每天寫兩章。他每天都想加快進度。早上醒來時,他會在腦海裏盤算,今天要寫些什麽🦹🏻‍♀️。但當下班回到家,他又覺得一天工作下來太累了,想打一會兒遊戲🤽🏼‍♂️、看一集電視劇放松放松🦬;或者哪怕什麽都不想做,只是感覺當天狀態不對,可能明天再寫更合適🖍。

      還在讀研究生的王小花也在畢業論文寫作上犯了“拖延症”👵🏻,落筆的計劃從去年12月拖到今年2月🏎👩🏽‍🎓。寫論文這樣還可以“再等等”的事👩🏿‍⚖️,雖然一直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她心頭,但就是不想開始🥗。直到提交論文初稿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早上10點,她才開始真正靜下心來🍶,3萬字的論文🍰,她在最後24小時內寫完了1萬字。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不管是上課、上班還是約會,我經常會遲到。”楊小米覺得🤍,愛遲到也是“拖延症”的一種表現。王傑凱意識到自己有嚴重的“拖延症”👨🏿‍🚒👍🏿,也是因為遲到。

      早上經常趕不上上班的公交車和地鐵,沒有一次約會會提前到👉🏿,甚至連“壓線”都極少。因為改不掉的“拖延症”✳️,王傑凱已經準備好了各種理由應對遲到的情況。“第一次我會說我先去洗個頭🧚🏻‍♀️,其實當時我可能還沒起床;之後可能會說坐過站了🧑🏻‍🏫、沒打到車🚬、堵在路上了”🛺。

      但也有時候要趕的不是和朋友的會面🗑🧙🏿‍♂️,而是飛機或火車💂‍♂️。拖延已經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困擾🟠。王傑凱每次趕火車都是跑著進站🫴🏻、跑著進車門的。因為知道自己太過拖延,每次坐飛機,他會提前4小時出發。“但這是我心裏預估的4小時👩🏿‍🚀。”實際上出發時離飛機起飛頂多還剩兩小時,另外兩小時被他拖沒了🗽。每當要出門時,總有一些事能把他攔住,要麽是發現鞋子有點臟,要麽是感覺發型不太對,要麽是窗簾還沒拉好。

      也有時候🙎🏼‍♂️,“拖延症”真的壞了王傑凱的事。那時他和另外幾位同學在一位老師的組織下寫作一部20萬字的長篇小說💇🏻。本來應該每周提交進度🐱🧠,但因為是在假期中,人變得懈怠🤶🏽🪄,每天都處於一種不想動筆的狀態。到了要交稿的日子👩🏿‍🎤🦻🏻,王傑凱拿不出稿子。

      他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拖稿🧑🏼‍🌾,整個團隊的成稿時間推遲了一個月🚶🏻‍♀️。當然🦬,拖稿的不止他一個人🏊🏻‍♀️,幾乎所有人都沒能按時交稿。

    半夜在公廁寫論文嚇壞同學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13.16%的學生因任務太難而選擇拖延🙆🏻‍♀️。楊小米的畢業論文就是如此。讀了研究生後,她面對的科研壓力較大,“拖延症”也更嚴重。在她看來👶🏻◼️,論文寫作是一件非常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件輕易就可以完成的事。

      拖到臨交稿的前一天,楊小米必須通宵改論文。晚上11點30分宿舍斷電後,老式電腦很快就無法繼續正常工作了,不斷顯示“電量不足10%請接通電源”🫸🏼🦶🏻。無奈之下,她只能搬著凳子一個人去公共衛生間👨‍👧‍👦,將電腦接通公共電源。“一晚上不少上完廁所來洗手的同學都被我嚇了一跳,說我一臉哀怨,坐在那裏好嚇人”。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與科學學部紀芳在《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中提到,動機是拖延的主觀影響因素之一,當大學生無法在行為過程中享受樂趣,很難認識到自己過程中的成長🏎,也就對任務產生更多的厭惡和抵觸🧑🏻‍⚕️,甚至自動放大這種不良的感受,所以會不自覺采用拖延行為來緩解內心不適。

      和楊小米一樣,馬嘉嘉遇到有難度的事,也會因產生不願意面對的心態而導致拖延。她承認,自己的“拖延症”十分嚴重。“潛意識裏會產生逃避🚣🏽、拖延的情緒𓀓,並把這種情緒帶到實踐的過程中”💇🏿‍♀️。

      別人用一個月準備的比賽作品🐕,馬嘉嘉和隊友“拖”到最後3天才開始做。結果她們錯過了作品最後提交時間👂🏼,也與比賽大獎失之交臂。“當時超級崩潰!尤其是看到時間一點點過去🟫,23:58 、23:59、00:00 ……就像看著生命一點點流失。”直到現在她仍覺得很懊惱,“更不甘心的是評選結果出來後,我們覺得獲獎作品沒有我們的有趣”🧙🏻‍♂️。

      調查結果顯示,94.5%的受訪者曾因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過後悔🙆‍♂️,哪怕只有一瞬間;90.19%的人認為自己的情緒或心態會因拖延而受到影響,22.73%的人認為拖延容易讓人產生負能量。對於王小花而言,拖延症的後果🤜🏽,就是重度緊張和焦慮。這種焦慮在任務未完成時一直存在,隨著“死線”的來臨而越發尖銳,真到了要趕工的時刻,王小花會緊張得拉肚子。

      被逼到死角的王小花開始反思自己是什麽時候患上“拖延症”的,在她看來,真正開始拖延是在讀研後🧏‍♀️。研一時課程很多,每半個學期結束,就會有四五門課程需要同時寫結課論文。“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只有一兩篇小論文還好👨🏽‍💼,但當四五篇論文同時壓下來👩🏻‍🎨,她不想面對📟,只想逃避👨🏽‍🎨。

      不想面對的結果就是最後不得不面對更大的壓力🧘,以及任務完成質量打折扣。但找到“病根”對王小花來說不意味著找到解決辦法,直到現在🪟,她還是不到最後就難以開始🚮,特別是當面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在實習中🧎🏻‍♂️‍➡️➰,她負責市場運營方面的工作,基本沒有拖延症🧑‍🔧🔟;但只要面對論文,開始這件事就變得格外艱難。

    戰“拖”🦥:調整預期、消除幹擾

      當王小花的拖延症連身邊的同學都看不下去時,他們就會催促她🕜,還拿拖延症來調侃她。王小花不反感,她很感激這些來自同學的督促。“我覺得催我的人都很好👩🏻‍🦲🤦🏽‍♀️,他們有時候也能催得動我,能加強我提前開始的動力。”王小花說。她在盡力嘗試提前開始,不把自己逼向“死線”。

      對於奈何不了的“拖延症”,張若也沒有什麽好的克服辦法💂🏽‍♀️。“曾經也給自己立過FLAG,前期執行度不錯🪯,但是時間久了以後執行度就大大減弱了。”現在🧑🏽‍🎄,張若還是會拖延。準備今年年底考研究生的她,直到現在也沒開始復習。以尚未收集好相關資料為由,她總不著急,“等所有資料收集完再開始學習”🔦👰🏽‍♀️。

      當張若發現和她報考同一個專業研究生的同學早就開始復習🧒🏽👷🏻‍♀️,她才有了緊迫感,強迫自己開始準備。“很早之前就意識到自己有拖延的情況了,但直到事情被耽誤了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在調查中,63.4%的學生嘗試過用列時間表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日程🖲,還有的則會通過建立激勵機製、外界監督等方式以克服拖延行為。

      努力尋求改變的楊小米生怕“拖延症”影響到工作,她會習慣性地記錄每日要完成的事情,並且盡量在當天完成所有事情。而她擔心的是👨🏻‍🦼🛌🏽,如果之後再遇到困難度比較高的事情,自己又會出現嚴重的拖延。

      紀芳在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大學生拖延者往往缺乏規劃調控的能力,也因此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導致拖延。

      四川外國語大學學生處教師於瀅在《新常態下大學生“拖延症”的心理動因與應對分析》中指出👌🏻,調整對目標的心理預期、不做過高的自我要求,有意識地消除互聯網、個人交際和瑣事的幹擾,尋求集體協作和相互監督,通過暗示自己可以嘗試和挑戰、增強心理動力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拖延問題。

      至於王傑凱👷🏻‍♀️,自從兩年前把微信名從“換了新夢想的阿凱”改成“踐行新夢想的阿凱”,他至今都沒有實現寫長篇小說的新夢想👷🏼。

      工作之後,他也依舊有拖延症👨‍👩‍👧‍👦🫳。接到工作任務後,他會想先給自己打一杯咖啡,或者買一瓶水。不是真的口渴,只是因為不想立刻開始。王傑凱知道拖延症很不好🎥,也想去解決👩🏼‍🍼,但尋找解決方式這件事🏡,也不知道被他拖到哪裏去了。不過🧑‍🔬,他不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習慣性的拖延讓他知道自己總能在最後一刻之前完成——“‘死線’是第一生產力”🐚。在這個時刻之前,他總覺得再休息一會兒、再玩一會兒也沒關系🍺,再拖一下也沒關系。

      “如果有一種方式能解救自己的拖延症➾,那就是強行給自己創造一個孤獨而幽暗的環境,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盡可能舒適🥧,窗簾要拉好🫵🏽🧑🏽‍🎓,燈光暗一些,椅子要有坐墊。”他要這種儀式感✌🏽,就像自己被賦予了某種使命,但他承認是完成任務的使命,而不是完成作品的使命。只有在這種沉浸式的環境裏👨🏿‍⚕️,前方的目標才會明晰。但更重要的前提是,距離這個目標必須完成的時間所剩無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者:   發布日期: 2019-04-24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