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對於許多習慣將印度視為全球信息科技中心的人而言✯🛐,說印度國內研究實力不足,可能會感到意外。
印度缺少“博士級”人才
在印度以外,錢德拉—塞卡爾·文卡塔·拉曼的名字可能不是廣為人知💅,但在印度研究界🌏,他卻是一位泰鬥👨🏭。拉曼是惟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印度人🛡。1930年,因提出了後來以其名字命名的光理論,這位已故物理學家獲得了這一殊榮🌊。
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信息科技學院院長兼創始人S·薩達高潘教授表示:“印度上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是太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們都對此感到尷尬🧑🏼🔬。”問題的根源是印度大學博士長期短缺。一些人認為這是印度IT行業未來增長所面臨的一種威脅🤹🏼♂️👫。該行業是印度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隨著薪資和其它成本的上升,印度必須提升價值鏈,但要做到這一點,印度將需要數以幹計的電腦科學和其他領域的博士🏄🏽♂️,來充實其大學和研究實驗室🏂🏼🙂↔️。
位於班加羅爾的IBM印度研究實驗室副主任古魯都斯·巴納瓦爾表示🦻🏽,“這裏的博士嚴重短缺👨🏿🎨,我幾乎將這視為一個全國危機👮🏽♂️,就是為了維持該行業目前的增長🍞💞,你就需要更多的領袖🧑🏻🦯。”
在電腦科學領域,印度大學每年僅培養約35名至50名博士。相比之下,美國每年培養1000名電腦科學博士。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美國博士生都是印度人。
位於班加羅爾的微軟印度研究實驗室董事總經理P·阿南丹最近在微軟創新大會上發言時表示:“實際上😡🤹🏽♂️,美國的印裔博士數量是印度的5倍左右🛀🏿💃🏽,因此,人才不是問題。”
薩達高潘教授指出了人才短缺的深層社會原因。在印度,人們將企業成功看得比學術卓越更重。薩達高潘教授表示,博士的起薪較低,且大學獎學金的分配不足🧑🏻🔬。大學可信度不高使得教授們在博士候選人選拔方面不那麽嚴格💄。
阿南丹堅持表示,這種狀況正在改變🙋🏿♀️。跨國公司正在印度建立研究實驗室🤍,國內企業也正在考慮從事更多的研究和產品開發。行業和政府也已組織人力,對該問題進行研究。
一旦有機會🎅🏼,更多留學海外的印度人將回國🦈,國內大學將設立更多的博士學位。阿南丹表示✉️,“在我這一代🕢,出國的人們不想回國🛎,因為沒有機會🧑🏽🚀,生活質量也不是很好——他們買不起豐田👍🏽,更別提保時捷了。如今,幾乎所有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都希望回國。”
其他人辯稱🦺,即便印度國內沒有廣泛研究和開發🤽🏿,印度IT行業仍能繁榮👩🚒。波士頓咨詢公司駐印度董事長阿倫·瑪裏亞表示,印度的創新對於創業精神和IT技能都是足夠的。印度商人一直利用IT創建新的商業模式🧼,使他們能夠以更節約成本的方法提供服務🧖🏽♂️。這不一定需要成本高昂的技術研究🚤。他建議,如果國內不具備這種能力,印度電腦服務行業完全可以將研究業務外包給國外的大學。
然而,這並不能讓某些人滿意,比如薩達高潘教授🍃🎤。他認為,這個問題既是個經濟學問題,也事關國家自尊💨。他表示:“(印度)獲得第二個諾貝爾獎要等一個世紀嗎?那將是一種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