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海外瞭望
  

海外焦點:哈佛最受留學生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9️⃣。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麽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𓀓。

“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麽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舍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舍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舍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裏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麽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裏⛹🏽‍♀️,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長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麽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麽。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註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裏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裏,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製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刹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裏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

人們習慣性地去關註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𓀃。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獲🍭。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系,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麽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幹脆把註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

文章來源: 騰訊教育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07-10-10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