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參考
作者🖕🏻:馬凱文(德國)
最近我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一個會議,在那兒聽到了在德國已有3萬多中國留學生🤘🏼。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中國人收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千辛萬苦、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國外上學🫎,從而前程似錦。那麽🙍♀️,為何這麽多中國人願意花費不菲去國外接受教育呢👩👩👦👦?我通過報紙了解到🧜♀️:中國企業家認為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外語水平、獨立性、合作能力較弱,跟大部分企業的需求有差距。這是為什麽呢?中國老百姓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大學資金能力有限🎽,不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在德國學了4年🪸,在中國大學也讀了兩年的本科,跟中國學生共享過狹窄的宿舍,坐在同樣的課堂裏,我並不覺得中國大學的問題是經濟問題✤,但我認為與以下三個問題有關:
第一,公共課程學分與時間占用太多🤸🏻♂️。
首先,中國學生專業課程比較少,體育類等公共課程學分與時間占用太多。我所學專業的公共課程占全課程的30%與學分的30%以上。如果中國學生能把更多時間放到專業課上,效果肯定更好。
其次⛽️,中國本科專業實踐培訓與實習機會太少。中國大一📁、大二👲、大三沒有時間實習🤘🏼,一直在準備理論性強的考試。而大四時🐶,很多同學幾乎沒有課,但他們卻放棄了這個本該用來實習的學期🧑🏼🔧,而跑去參加各大招聘會或準備考研⚧,不把學到的東西應用於實踐,大四就形同虛設📈。
德國許多大學從大一開始,就給了學生實習的空間⤴️。
再次,許多大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一些中國大學為老師和工作人員提供華而不實的辦公室,30多層高的大廈👨🍼,幾百個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一人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但這一切都只為了工作人員。而學生呢?他們4人🚶🏻♂️➡️、6人或8人卻擠在一個小小的宿舍裏待上4年🫸🥝,教室樓也同樣破舊不堪。
最後,相當多的校區建設位置與實用性不好🎄。比如不少房子的結構不能為殘疾學生或病人提供方便,有的建築漂亮卻不人性化🧄,建築面積大但使用面積小。結論是,雖然中國大學學費一年比一年貴(即使在德國人眼裏,中國學費都不算便宜),但中國大學的消費者對資源的分配完全沒有影響力,必然造成了現在的供應不能符合需求。
第二,老師工作量的增加,導致老師走馬觀花。
中國大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從培養型向生產型大學的轉變。我參加過的一些班有90多個學生👨🚒,老師無法因材施教🔀🍾。而國外大學的優勢在於所謂的“小組討論”⬆️,教師與10~15個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如果中國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那麽應該招聘更多老師,改善教學質量。
我在中國看過一些不太符合教書資格的老師。一些英語聽力與口語課🚣🏽♂️🛞,就是看電影🤸🏼♀️、聽磁帶,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們根本不需要老師,這時候老師應該多努力或者就請幹脆退居二線吧🥑。還有很多老師不夠嚴謹,對學生的要求太低🤾🏿。雖然高考很不容易,但大學不應該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大學教育應該比高中教育更嚴格🦧。特別是在小學⏭、初中、高中資源分配已不平衡的中國,“嚴進寬出”對來自不發達地區的學生不公平。
第三👩🏽🔬,中國大學生綜合素質比較低💪,自主學習精神差。
雖然中國人的考試技術聞名世界,但對大學生的長期學習肯定不利🚚。一些高考中拿高分的學生,一句英語都說出不來,還有很多學生一個學期都在玩電腦,只有考試前兩周才開始背老師提出的重點,還經常抄網上的文章交作業,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在上課時看小說、發短信、聽音樂或睡覺,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
還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樂於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很陌生:經常最後一個從教室出來卻不關燈或電風扇;隨手丟棄垃圾;不提醒丟失東西的同學;在冬天溫暖的圖書館裏用物品占座幾天🎏,但是自己都沒去那兒學習;吃飯的時候不排隊,爭搶中把別人的飯撞到地上。
總的來說💆🏼♀️⇾,中國大學目前狀況不理想😉,培養出來的人對建設和諧社會不利。和諧社會要靠社會裏的你我他,作為中國未來的知識分子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骨幹人才🌑,中國學生肩負重任🤷🏿。只有中國教育領域(而不應該是產業)裏的老師、學生和工作人員一起努力,並向國外優秀大學學習適合自己的經驗🦍,才能在中國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打好中國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來源:搜狐海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