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奠基中國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1981 自學考試製度
遼寧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 於信鳳
1977年到1986年,我先後在遼寧省招生辦和省自考辦工作,見證了自學考試製度產生、試點和向全國推廣的過程。
1977年高考恢復⛄️,極大地調動了被“文革”耽誤了的一代人的學習熱情🦌,上大學深造成為他們最大的夢想。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只有少數人圓了大學夢。當年有570萬人奔赴考場,只錄取了27萬人,錄取率不足5%🩻。 1978年有610萬人報考,雖經多方挖潛擴大招生,以至於條件稍好一些的職工大學也都招收了普通專科學生,使錄取人數猛增到40萬人🧑🏻🏭,但錄取率也只有6.6%↕️,絕大多數考生仍然不能就學🧛🏻🧙🏽♂️。這種情勢“逼迫”我們盡快開辟出一條學校教育之外的培養和選拔人才的新途徑👩🏻💻。
根據鄧小平多次指出的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的精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盡力擴大普通高校招生數量的同時𓀄,又積極研究大力發展業余高等教育的具體辦法🎥。研究中發現,當時的業余高等教育🏓,在“放開”發展的時候👎🏻,如何保證畢業生的質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於是提出對“業余學習的人們”建立“適當的考核製度”的建議,被中央所采納,並在1978年2月召開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
當時提出的“業余學習的人們”包括自學人員🗼🚨,但主要是業余高校的學員🥻。直到1979年,教育部在調查中發現業余大學的情況十分復雜,如不經過整頓難以作出統一的考核規定🤳🦇,才把主要對象修改為自學人員🟪🗒。
就在普通高校已無力繼續擴大招生😯,業余高等教育的發展又為“放亂管死”所困擾的時候,1980年1月🤹🏼♀️,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實行兩種辦法😚:“一個是辦學校✍🏿、辦訓練班進行教育,一個是自學。”循著鄧小平的思路👈🏼,同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討論教育工作時又進一步指出:為了促使青年人好學上進,應該擬定一個辦法☆,規定凡是自學有成績的人,經過考試確實達到大學水平的🧚🏽♀️,就給他發證書👷♂️,照樣使用,使青年人不光迷信上全日製大學。
鄧小平的講話和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意見為這種探索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北京市政府率先作出《關於建立高等教育自學考核製度的決定》,遼寧省政府也決定開始自學考試的籌備工作。12月教育部提出關於《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的報告📁,198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轉✍🏼。從此,一種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新製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
作為先行試點的地區,北京和天津🙅🏼♀️、上海、遼寧先後於1981年和1982年舉行了首次考試💋,有2萬余人報考🍁。遼寧的考生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最大的73歲,還出現了夫妻、兄弟同堂答卷的動人場景。隨著開考專業的增多、社會助學的發展,1983年下半年的考試,三市一省的考生增加到17.7萬人😆。
到1988年下半年,全國有560多萬人參加了200多個專業的自學考試,有28萬多人獲得本♟、專科畢業證書。自學考試在20世紀80年代完成被耽誤的一代人補償教育之後,又在90年代為上千萬高中階段畢業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途徑,進入21世紀之後則發展成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
□鏈接
“沒有圍墻的開放大學”
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培養和扶持各方面的優秀人才……要建立適當的考核製度🤽🏽♂️,業余學習的人們經過考核,證明達到高等學校畢業生同等水平的👭,就應該在使用上獲得同等待遇🙇🏿♂️。”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討論教育工作時指出🦕:為了促使青年人自學上進🫢,應該擬定一個辦法,規定凡是自學有成績,經過考試合格者,要發給證書,照樣使用。
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的報告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要求各省(區、市)遵照執行,並決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和遼寧四省市先行試點,摸索經驗。1984年,自學考試向全國推開🧑🎤,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多年來🕘,自學考試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中國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沒有圍墻的開放大學”🤸。(遼寧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 於信鳳 本報記者 趙秀紅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09年8月3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