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無中生有”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文翁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自己就是“第一任校長”🧘🏻♀️🦃,培訓了中國“第一批專任教師”,是第一個推行助學優惠政策的人,等等👆🏻。這些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的蜀國🩱,他們使蜀地移風易俗,從蠻夷之地變成了當時華夏的禮義之邦。
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無中生有”史
■侯為平
在安徽大別山東麓山清水秀、民風淳正的舒城,民間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有個叫文翁的人要開一個水田🪛,就想先用刀把柴草都砍掉建個小池,到了夜晚🐼,竟有一百多頭野豬用鼻子運柴草🥑、運土往外倒🟧,等天亮池塘就建成了,此後🍂,水田的水稻年年豐收🌏。傳說顯然帶有神話色彩,但可以看出文翁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第一所公辦學校誕生
文翁(公元前156年—前101年),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舒城縣楓香樹鄉文家沖人,少年好學,曾到京都長安讀過書,通曉史書《春秋》,“以郡縣吏察舉”🧥,西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
舒城是春秋時的舒國,戰國時屬楚國👫🏼,早已受到中原先進文化影響,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而蜀地相對來說☪️,受中原文化影響要晚一些🧜🏼♀️,據《戰國策》載,司馬錯曰🏈🌘:“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可見文翁初到蜀地😥,見到的可能是一幅夷狄之境🪖、化外之民的圖像🙆🏿♂️。
為了改變這種民風👎🏽🪟,形成類似於中原的儒雅之風🧑🦼👨👨👦👦,文翁采取了一項驚天動地➡️、亙古未有的舉措:創辦官學。於是文翁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郡縣官學。
第一位校長亙古未有的跨越
當時創辦官學十分艱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經費短缺🐊、沒有校舍👨👩👦👦、師資匱乏、生源不足、如何教育、教哪些內容、畢業如何安排、人民是否信任等。但是,文翁大膽改製☄️,進行了一系列革新☎️📱。
尋找“束脩”(教育經費)。孔子是春秋時代教育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仲尼先生在山東曲阜開辦的是私立學校🦮,學生家長付給老師的報酬叫“束脩”。捆捆紮紮🥎🤘🏼,一把幹肉,而文翁辦學是第一次官方辦學🏌🏻,朝廷不可能撥給特別經費,蜀郡也沒有這項經費預算,這對當時僅領有15個貧窮落後縣的蜀郡財政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時就有兩種反對意見:其一是提出要重視軍事鬥爭,暫時無暇顧及辦學🤵🏿♀️;其二是無錢投入教育,等以後富裕再辦也不晚。文翁力排眾議🧑🏿🏭,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從蜀郡撥出專款經費👩🏻🍼,不過可能是十分有限的🆒🗝。作為蜀郡太守,他能從自身做起,特別註重廉潔奉公🧑🚀,“居以廉平🫃🏼,不自於嚴”🦸🏼♀️,為了籌措培訓第一批教師的學費,他“謹身帥先”🏃➡️,艱苦樸素🎤,主動節省費用開支🤢,“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用作培訓教師的“束脩”。而作為地方上的學生,到京師求學是必然要交學費的🤵🏿,所以,文翁緊縮自己的開支Ⓜ️,嚴格自律,最後讓專門的官員去交納,即“賫計吏以遺博士”📄。後來,學校發展起來了,有了一定的規模🔄。官民子弟爭相入學時,文翁就采取新的辦法,“富人至出錢求之”,這可能類似於現在的捐資辦學,或類似於普通高中招收的計劃外學生學費要高於計劃內學生的學費🚴🏻♀️。
學校需要校舍。文翁因陋就簡⚇,因地製宜,在成都市用當地最多的最常見的石頭壘起石屋🪩👨🚀,名之曰“文學精舍”👩🏽🎓,因為講堂全用石頭建築,花費自然不大,故又簡稱“石室”🧗,後人稱作“文翁石室”📧,也有人稱作“玉堂”、“講堂”的🙍🏼♂️。講課的辦法是“升堂入室”🚿,只有“入室弟子”才有資格在室內列坐於師前,聽其親口傳授,漢畫像磚《傳經講學》圖就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這種講學的情景🏃♀️➡️,而一般不夠“入室”資格的學人則在室外堂前聽入室弟子轉授🧑🎓⛓️💥,達到一定學業程度,才能登堂而後入室🌡。漢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的動人愛情故事家喻戶曉,傳說👧🏿,司馬相如就是石室的弟子🙅♂️🙌,後又在石室任教。“石室”於艱難中建成之後👨🏻🔧🚏,優良的傳統得到繼承和發揚🧟♂️,漢代建成的郡學🙆♂️,唐宋改府學,元代成書院✣,清末變中學,即現在的全國重點中學成都石室中學🧑🏽⚖️。兩千多年來,校名多次更改,教育製度多變,但校址永遠屹立不動,良好學風一代代傳遞🧝🏿♂️,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對於石室🧝🏻♀️,還有一些有趣的記載,成都文廟前街在城區西南部🈹,東起中𓀀、下南大街交會處🐔,西止石室巷南口接文廟西街👨🏼🦳,跨上池北街🏌️♂️、鴻雁路及孟家巷👗,原名文翁坊(因舊時街中立有紀念文翁的牌坊)🪻,文翁當年就在該街北側創建周公禮殿,修築石室👩🏻🎨,石室曾在安帝永初年間偶遭火災,大火蔓延到學堂兩旁的建築物𓀏,兩邊廊檐頓時被大火化為灰燼👉🏿,唯獨火焰沒有燒到玉堂正堂。當時墻壁上掛了許多古聖賢的圖像📊,還有許多石刻像👨🏽🎤,其中就包括中國最早的孔子刻像。火災後不久👉🏻,有個陳留人叫高朕,當時任蜀郡太守🦔,他對石室進行了修復🤹♂️,又增加一個石室,使這一光榮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文翁大力培養人才,且就地選拔,為了提高教師質量,文翁送他們到京師去培訓,“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即選派郡縣中通達聰明機敏有才華的小吏張叔等十八人🔄,親自吩咐、鼓勵👩🏽🦲,派他們到京師去🤛🏽,跟隨博古通今的學官從師學習。學成歸來,按等次委以重用👩🏽🌾,或用作政府官員,或任用他們作教師,在石室授徒教育教學🕢。對這些教育教學人員📩,不斷“用次察舉”👣,向朝廷推薦,作為選拔官員的參考🙌🏼。其中有個叫張叔的🐊,官職升到侍中🧎♂️➡️、揚州刺史🫗🤸🏿♂️,名氣很大。同時,文翁親自任教於石室,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確定按什麽標準招生也是文翁改革的重要一點🥯。他首先擴大招生範圍🦇🐻❄️,澤及成都四郊之外的縣,“招下縣子弟”🌰。“下縣”🥾🙍🏻♂️,顏師古註曰:“四郊之縣👩🍼,非郡所治也♤。”其次是擴大招生對象,采取“擇優錄取”,文翁石室不是為貴族子弟開設,進入學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體現了“教育平等”🙆🏼♂️🧑🏽🎄,這就是孔子教育的“有教無類”🧽,文翁深得孔子教育之精髓。最後就是出臺優惠政策,“為除更繇”,替他們免除賦稅徭役💬,這樣就資助了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使他們得以完成學業。這可能是中國地方官學中最早出臺的優惠助學政策了。
“石室”的教育方式也隨後被確定下來。首先是采用講堂教學,教師要求嚴🖐,要求學生刻苦讀書;其次是重視演習式訓練🏺,“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即常選品學兼優的官舍僮子,在旁側別座視事,訓練辦事能力,相當於如今各類大學生的見習實習;還有就是十分註重安排實踐教育,“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使傳教令”,即每次出行巡視縣內各地,多從官舍中選派通明經術、行為莊重謹慎的弟子,隨行左右,出入於內室,派他們傳達自己的教化命令,這使許多學生得到了社會實踐的機會。
文翁以儒家學說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傳布浸潤“德治”和“孝道”思想,以儒家《七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孝經》👳🏽♂️🧕🏿、《論語》為主體🍭,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那是時代的必然👨🏿🌾,我們不必苛求。在文翁🍥🧑🏻🎤、張寬等人的倡導下,提倡德孝的經典《孝經》隨孔子《五經》和《論語》傳入蜀中,成為造就巴蜀士人、樹立巴蜀民風的重要經典,對巴蜀地區社會風氣的改良和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五代時候,後蜀有個孟昶🛍,曾用了八年時間🧛🏼❇️,將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經》刻了幾千塊石頭🌁🏌️♀️,讓學生們摹拓🚺,這也是我國古代刻經最多,而且唯一有註文的規模最大的石經,稱為著名的《蜀石經》。《蜀石經》雖已大量散失,但現在還殘存若幹塊,保存在博物館裏,它們是石室文化的見證。
文翁還規定🙎🏽♀️,進入官學學習的弟子畢業時工作分配由蜀郡統一管理。整個蜀地要想改變文化落後的狀況🚻,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文翁從石室畢業生中挑選優等的用來補充郡縣政府小吏,次等的作郡縣中掌教化的鄉官🧔🏿💂🏽♂️,充分利用他們進行更進一步的教化,此部分畢業生兼有現在高等師範類畢業學生的特點,所謂“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以上所引均見《漢書•循吏列傳》),“孝弟力田”是漢文帝時與“三老”同為郡縣掌教化的鄉官🦴。這無疑解決了學生的後顧之憂。官學畢業的弟子中也有人才輩出的🧗🏻,傳說司馬相如畢業後💱,還在石室任過教🙎🏼,後遊學京師,由於受文翁教化勇於開拓精神的感染、影響💁🏿♂️,司馬相如在歷史上曾沖破重重阻礙,征得漢武帝的同意,與唐蒙一起帶領巴蜀父老開辟了西南夷的道路👵🏿,也就是成都地區通往現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昌一帶的山區道路,終於把當時還不屬於漢朝領地的文化更落後的“蠻夷之地”的西南各王國納入到了大漢王朝的版圖🧘🏽。
官學引發的文風教化
如果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教師”,那麽,文翁的貢獻就在於🗞: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自己就是“第一任校長”,培訓了中國“第一批專任教師”,設立免除賦稅徭役從而成為第一個出臺助學優惠政策(類似於發放“助學貸款”)的人,第一次實施學生家長捐款興辦地方官學舉措🦅,等等。
文翁的這些措施,促進並推動了蜀地文化的發展👁🗨🕒。在當地來說,百姓、官吏爭相讓子弟進入官學,引以為榮,儒學興起於巴蜀,民風逐漸轉變🛖,由此蜀郡文風大化🚊。從全國來說,華夏文風大盛,各地也聞風宗仰👨🦯。“蜀學比於齊魯🚵,巴、漢亦立文學”,人們把齊與蜀並稱為華夏兩大禮義之邦。
文翁除了創辦官學外,還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民造福💇🏽♀️,他將都江堰灌溉系統遠遠地擴大,“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使蜀地農業生產發展起來,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事實上,興修水利目的是發展經濟,興辦學校目的是培養人才🦯,經濟發展,才有基礎培養人才,人才培養了🏌🏻♀️,才能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互為因果。
對於文翁的功績,當時漢朝皇帝就予以了肯定🧑💼,“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以上所引均見晉代史學家常璩《華陽國誌•蜀誌》),蜀人把文翁與李冰父子相提並論,頌作“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唐代大詩人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寫道:“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末兩句實際在告訴人們🌮,要重振文翁精神辦學教化,不可倚仗先賢的遺澤而偷閑🙍🍭,不能因為有艱難困苦而改變文翁教化之策略。
(作者單位為安徽無為襄安中學)
《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1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