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強製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裏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卷106)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颙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颙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後模範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註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借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恒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並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麽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卷14)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誌,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麽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國榷》卷6;《明通鑒》卷6)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註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付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