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年),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討的基礎上,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把教育學建成一門獨立學科的設想,並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從19世紀後期開始🙌,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國家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廣泛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看👩👩👧,赫爾巴特教育思想是歐洲近代教育理論演進與赫爾巴特所處時代的客觀要求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而從教育思想生成的邏輯看,赫爾巴特教育思想本身又是一個特定過程的產物。 一、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從不同時期赫爾巴特學術活動重心的變化來看,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整個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伯爾尼——不來梅時期(1797~1802) 1797~1799年,赫爾巴特應聘擔任瑞士貴族馮·斯泰格爾(N.F.Steiger)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斯泰格爾德三個孩子(年齡分別為8歲、10歲和14歲)。在兩年左右的教育實踐中👩🏿🦳,赫爾巴特獲得了大量的教育經驗💫🖥,這成為他日後進行教育理論探索的重要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期間,赫爾巴特親自參觀了裴斯泰洛齊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實驗🫂,直接接受了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影響。 1800~1802年,赫爾巴特在不來梅主要從事裴斯泰洛齊教育理論的宣傳和研究工作。與此同時🍗,他進一步總結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從而逐漸走上了獨立形成自己理論的道路。 第二階段:哥廷根時期(1802~1809年) 1802年10月🧑🏼🎤,赫爾巴特開始在哥廷根大學任教。在這個時期🆓😴,赫爾巴特先後寫了《論裴斯泰洛齊的近著〈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齊直觀初步》《裴斯泰洛齊教學方法之批評》《世界審美啟示》和《普通教育學》等著作,在對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進行深入、廣泛研究的基礎上,開始較為詳盡地闡述自己的思想主張,並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在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哥廷根時期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正是在這個時期,赫爾巴特提出了其“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學說。在《普通教育學》一書中,他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論:由兒童的管理、教學和道德教育所構成的教育過程,興趣的多方面性,教學形式階段,教育性教學原則,由單純提示的教學、分析教學和綜合教學所構成的教學進程🤾🏻♂️,等等🌟🦯。 應當指出的是,《普通教育學》主要側重在倫理學方面的探討,這與這個時期赫爾巴特以倫理學為中心的學術活動是密切相連的(1808年出版的《普通實踐哲學》是赫爾巴特早期最重要的學術著作)。而在另一方面,雖然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首要的,雖然不是全部的科學,是心理學”,但由於他在這時尚未對心理學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普通教育學》在心理學方面所作的探討是相對薄弱的🪢。這一點赫爾巴特日後也意識到了,他說🐰:“《普通教育學》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因為,雖然如標題所示(《普通教育學》一書的全名是《從教育目標推演而來的、心理學的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引註)🐻,它是從教育目標和心理學推演而來的👸🏻,但在那時,我對心理學只是剛開始探索。正因為如此,對心理學的系統研究就成為赫爾巴特後期學術活動的中心。 第三階段😑:柯尼斯堡時期(1809~1833年) 1809~1833年,赫爾巴特應聘擔任柯尼斯堡大學哲學教授。在這24年中,赫爾巴特、對心理學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先後寫作了《心理學論文集》(1811年)、《心理學教科書》(1816年)、《科學心理學》(1824~1825年)和《關於心理學運用到教育的書信》(1831年)等著作,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在這個時期🦹🧑🏽⚕️,除了系統研究心理學,赫爾巴特繼續致力於教育問題的研究🔼,尤其側重於把心理學的成果運用到教育過程中。1810年,他創辦了教育研究班(seminary)及其附屬實驗學校🛤,以便使自己的理論得到具體的運用和驗證👩🏽🍼,同時也得到進一步豐富。正如他自己所說:“在我的多種責任中,我最關心的是關於教育學的講演🪕。但是🛋🧖🏼♀️,教育學不能不僅予以講授🌠,它必須得到證明和加以實踐👲🏽。而且,我希望擴大我十年來的教育經驗。”在指導實驗學校的過程中,赫爾巴特進一步把早期所提出的關於兒童經驗在教學中的作用等見解加以實際運用🛗🤽🏻♀️。 通過這個時期的各項工作,赫爾巴特進一步充實了其教育理論體系中原來較為薄弱的方面,使其理論體系更趨完整🕵🏼♀️。其結果便是《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年)的問世👇🏻。 二、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有雙重理論基礎,即倫理學和心理學。正如他所說:“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指明目的1️⃣,後者指出途徑、手段和障礙💢。”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倫理學主要起著價值規範的作用🌂🧕🏼,即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確立提供依據🤦🏽♂️,而心理學則為實現教育目的確定方法、手段。 值得註意的是,在赫爾巴特的理論體系中🧯,心理學和倫理學雖然是兩個不容的領域,但它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和內在的聯系。根據赫爾巴特的觀點,認識⛪️、情感和意誌並不是相互分離的😶。他認為🏋🏻,觀念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要素,觀念之間不同方式的結合2️⃣,分別產生了認識、情感和意誌🐹🫲🏿。這即是說🤖,意誌和情感是源於認識的。 (一)赫爾巴特倫理學 赫爾巴特的倫理學說直接受到康德思想的影響,但他又明確反對康德倫理學中的先驗主義和宿命論⛹🏻。他指出,宿命論和先驗主義💳,“其本身都是排斥教學的,因為它們都不可能毫無疑義地接受這種顯示由不定型向定型過渡的可塑性的概念🕵🏼。”而教育又正是以學生的可塑性為基本前提的。 赫爾巴特倫理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提出了五種道德觀念👷🏼, 即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所謂“內心自由”,指的是一個人有了正確的思想或者說對真善美有明確的認識,就能夠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行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理性的原則。根據赫爾巴特的觀點,內心自由是明智和意誌兩個成分之間的一種關系,僅僅認識道德原則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使這種認識轉化為實際行為的意誌👨🏻🔬。所謂“完善”,是指人調節自己意誌、作出判斷的一種尺度👨❤️💋👨。“仁慈”🥷🏻😮💨,是指“絕對的善”🧍。它要求人無私地為他人謀福利、與人為善,從而使自己的意誌與他人的意誌協調一致。“正義”的觀念也就是“守法”的觀念,它要求避免不用意誌之間的沖突,並且按照人們自願達成的協議(或法律)解決沖突。赫爾巴特指出🦹🏽🐠:“正義的觀點要求學生放棄爭吵。此外😔,它要求學生對爭吵作出反省,這樣對正義的尊重才會得到鞏固。”“公平”或“報償”是指當人“故意作祟”時予以應有的懲罰,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赫爾巴特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強調知識或認識在德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活的廣闊視野的結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動的結果👩🌾。” (二)赫爾巴特心理學 赫爾巴特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學科加以研究🫕,並努力把它建成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家🍰。他之所以系統研究心理學,除了建立其教育學體系的需要,也是針對當時的教育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的🏃🏻➡️。他在1814年曾寫道💇🏿♀️:“20年來,我致力於形而上學和數學的研究,並為自我觀察🤥、經驗和實踐相結合,目的只在於發現真正心理學洞見的基礎🐕🦺。這些工作的動機主要在於……我確信🧑🦼,我們教育學的大部分缺陷產生於缺乏心理學。” 赫爾巴特在創建其心理學時☝🏿,接受了多方面的思想影響🌖。他一方面繼承了英國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張,把意識看做觀念之間不同聯系的結果,同時又受到萊布尼茲👱🏼♀️、沃爾夫和康德等人所強調的主體能動性思想的深刻影響💃🏿,並以此來修正聯想主義心理學。此外,他的思想還受到牛頓力學的重要啟發。這主要表現在⛓️💥,他強調,心理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科學心理學應以經驗⚁、形而上學和數學為基礎。通過經驗,心理學得到它的材料👨🏿🦲,但心理學的任務不僅是收集這些材料👩🏿🎤,而應使內心成為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用數學公式表示心靈活動的法則。赫爾巴特的目的在於,通過數學的運用,使心理學成為像牛頓力學那樣準確,規範的“表象力學”。此外🪦,當時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驚人成就,啟發赫爾巴特設想一種分析心理學,以發現意識的元素、探究這些元素合成的規律🐄📁。 赫爾巴特贊同洛克的白板說🤢,認為🧏🏼♂️,“心靈在最絕對的意義上是一塊白板🏟,沒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因此,在其中既不存在原始的觀念,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觀念傾向。一切毫無例外地是時間和經驗的產物。”但在另一個方面,赫爾巴特又認為,由於心靈具有表象力量,同時🦘,與它(即心靈——引註)本身無關的印象可能影響它,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它不是白板🧙🏿♀️,人借助於表象的力量🚀,主動地與環境發生聯系,從而獲得觀念和知識🦸🏻♀️,使教育和教學成為可能的必要。正因如此,赫爾巴特堅決反對萊布尼茲的“先定和諧”論🌷、康德的先驗自由論及費希特的決定論、盧梭和裴斯泰洛齊的內發論。 在上述這些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赫爾巴特系統研究了統覺🏄💂♀️、興趣和註意等心理學的問題🛸。 “統覺”(apperception)一詞最初是由萊布尼茲提出的。萊布尼茲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的活動,它主要依賴於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的一完成。康德繼承並發展了萊布尼茲的統覺理論🧈。康德認為,統覺是理智的活動,統覺的能力不是建立在靈魂已有內容的基礎上,而是由一切產生於外界的經驗所賦予的。 赫爾巴特的統覺理論深受萊布尼茲和康德思想的影響💚。萊布尼茲關於清晰的觀念來自微知覺的聯合🤘🏽、統覺活動的能動性以及心靈已有內容在統覺中的作用等思想🍸,康德關於統覺與外界經驗的依從關系的見解🎽,都被赫爾巴特繼承下來。與前人主要是在哲學思辨的領域內👩⚖️,並基本上從認識論的角度研究統覺不同,赫爾巴特雖然有時也用統覺活動表示人類的一般認識活動,但更主要地是把它當做一個心理學範疇🤰,從而使之具體化,而這正是把統覺原理運用到教學過程的關鍵所在🐝🤹🏻♀️。在另一方面📪,赫爾巴特又拋棄了萊布尼茲和康德所強調的統覺的自發性和先驗性,因為這與他的心靈白板論是相背離的。此外⏲,在萊布尼茲和康德那裏,統覺是與自我意識相近的概念,而根據赫爾巴特的見解,統覺則是認識的心理活動過程💒,特別是教育中認識活動的心理過程。 赫爾巴特的統覺學說還從以洛克為代表的英國聯想主義心理學派那裏吸取了一些思想。在聯想主義者看來,觀念由感覺引起,並由於觀念間的引力以某種方式產生聯合,從而使簡單觀念成為復雜觀念🪖。這種思想經過改造成為赫爾巴特統覺理論的主導觀念。 赫爾巴特統覺理論的基本含義是🤷🏼,當新的刺激發生作用時,表象就通過感官的大門進入到意識閾上,那麽,二者的聯合就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地位。赫爾巴特指出,“統覺,或內在的感覺,只有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才會發生🔘。”所謂統覺的條件🌈,主要是指興趣🚭。根據赫爾巴特的觀點,興趣是指觀念的積極活動狀態🌧🥏,是一種好奇心和智力活動的警覺狀態,正因如此,興趣賦予統覺活動以主動性。他認為🪚,當觀念活動對事物的特性產生了興趣這樣一種活動時,意識閾上的觀念就處於高度的活躍狀態🥇,因而更易喚起原有的觀念♡,並爭取到新的觀念。 自笛爾卡以來的西歐近代哲學主要研究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因素🏃♀️➡️,即人的認識能力🤹🏻♂️、認識過程🧡、認識的界限等,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心理學傾向。但是,任何一種哲學和心理學要想真正運用到教育和教學領域,或對教育領域發生影響𓀃,它本身首先必須具備教育的“性質”👩❤️👩。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正是如此📠👷🏽。另一方面,與許多哲學家(心理學家)不同的是🥖,赫爾巴特研究哲學、心理學的動機與目的從一開始就與教育,特別是教學問題直接聯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學是一種教育化了的心理學🎏🏊🏿♂️。正因如此,赫爾巴特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 在其倫理學和心理學所構建的基礎上,赫爾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論。他把兒童教育的整個過程劃分為兒童的管理🧑🦳、教學和訓育(即道德教育)三個部分🫦,並認為兒童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身體發展和形成“一種守秩序的精神”,從而為教學和道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而教學事實上又是為道德教育作準備的。因此,在赫爾巴特教育理論中💻,道德教育是最為重要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