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生於法官家庭。獲哲學博士學位。1813~1818年任模範學校教師👩🏿⚕️。在這裏🫃🏻,他結識了裴斯泰洛齊的信徒🏥,對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有了進一步了解。1820年,出任德國著名的梅爾斯師範學校校長,並兼任授課教師。第斯多惠在這裏工作了12年👩🏿🎓,成績顯赫🗞,學校備受贊譽🌺。1832年改任柏林師範學校校長,並兼任附屬實驗學校的教學工作🩸,推廣裴斯泰洛齊的教學思想。1847年,他被反動政府免去校長職務。1850年被迫退休🚣🏻。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從事國民教育和師範教育工作。此外,他還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1827年,他親自創辦《萊因教育雜誌》🫔🪁,撰寫教育論文四百多篇,宣傳民主主義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的出版👨🏽⚖️🧗,為德國教師提供了教學理論指導🤷🏽♀️🧪。該書中譯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851年❤️,他開始出版《教育年鑒》👨🏽🔬。此外🐋,他還編寫了二十多種各類教科書和教學指導用書💍,並被德國學校廣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為德國的國民教育而奮鬥。他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反對封建等級教育🐃。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師聯盟”主席,領導教師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開鬥爭💬。1858年當選為普魯士眾議院議員,在議會中繼續聲討反動政府🤱🏿⚔️。第斯多惠的進步活動得到了反動政府和教會的攻擊🤳🏼。他被免去了校長職務🤜🏼,遭到各種刁難。但是✬,他的進步活動得到了德國進步教師和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1865年第斯多惠75歲壽辰時✂️,人們為他隆重慶賀,並向他贈送了銀製桂冠↩️,以感謝他為德國國民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稱為“德國教師的教師”。
一、論教育
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完人,即發展人的天賦能力🤹🏻♀️。他說:“德國的教育學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後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員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德國公民和職業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375頁💁🏻♀️。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第斯多惠也認為人生來具有各種天賦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展各種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項教育原則進行的。
第一🧑🏼,自動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人生來具有各種能力如觀察、感覺🧑🎤🧑🏿、思維☎、語言等5️⃣。人的天性中潛藏著渴求發展的特性,即自動性,它是個人發展和教育活動的主觀條件。但是,自動性沒有明確的方向🚵🏻♂️,內容空洞🦾👨🏼🔧,人可以自動地趨向於善,也可以自動地趨向於惡🤷🏼♀️。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動性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使人的自動性得到充分體現🤼。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發展的客觀條件。要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人🍕,必須將自動性和真善美結合起來🧛🏻♀️🦸🏽♂️。
第二,自然適應性原則。所謂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適應自然🍿,就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教學要合乎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他把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中,主動性和感受性是兒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現形式。14歲以前,兒童的主動性表現為身體上喜歡活動👩🏼💻,精神上喜歡自由幻想,因此,要通過體操鍛煉兒童的身體,借助故事、童話等發展兒童的想像👰🏿。兒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優勢,以後逐漸轉向主動性。幼年兒童的感受性表現為求知欲較強🍪,渴求感性知識👗,教師應發展兒童的感覺,多讓兒童觀察事物。14歲以後👩🏽🍳,兒童過渡到悟性階段,身心發生了顯著變化🔳,產生了理想🥖👨🏽🚒,記憶👩🍼、思維、信念🫂、意誌等逐漸成熟👩🦯,教師應以感性知識為基礎🎑,發展兒童的悟性。適應自然也包括適應兒童的個性特點,促使其獨特地發展。
第三,文化適應性原則🏄🏻。要求教育要註意現代社會文化,反映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體現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對自然和文化的適應必須協調一致🍐,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文化適應性原則應服從自然適應性原則。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論教學
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還是發展能力🚰,這是當時歐洲教育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有人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即“實質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認為這兩種見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來👨🦽➡️,教學應當達到上述兩種目的,而這兩種目的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著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又促進著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學中不能將這兩者割裂開來😭。但是,在這兩個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為重要,特別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因為小學時期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待兒童長大以後,則要增加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能力愈成熟𓀁,就愈要讓他學習困難的教材,在學習教材和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便得到了發展✹。總之🕵️♀️🕛,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追求單一的目的。
關於教學原則,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作了詳細的論述。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直觀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人類心智的發展是從感性知識過渡到理性知識的。教學必須適應人類的這一自然發展順序🧑🧑🧒🧒🦼,從感覺開始👮🏿♂️,首先形成對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對當時學校中所實施的空洞無用👉🏼、脫離實際的教學,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從直觀出發,認為直觀性原則是“革新課堂教學的主要的原則”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袁一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頁。。當學校無法向學生提供直觀教具時🫒,應讓學生通過回憶🈷️🏤、比較、類推等方法形成直觀表象。
循序漸進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兒童智力的發展是漸進有序🌪、持續前進的。教學不應只考慮教材的連續性,首先必須了解兒童智力發展狀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從兒童現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勝任目前的學習🤾🏼♀️,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又使智力和主動性得到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持續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強調,教師千萬不要把自己剛剛學會的一切東西都教給學生🌭,也不要教學生學習還不能領會的東西🧑🔬💻;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最本質的𓀃、最主要的東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適用的、以後也不需要的知識📑。
堅實性原則所謂堅實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學要保證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鞏固性原則相同💫,堅實性也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第斯多惠反對學習不求甚解📓,粗枝大葉🥧;同時🙂↔️,他也反對向學生全面灌輸,認為這樣做不僅不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反而會加重他們的記憶負擔,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使學生紮紮實實地學習🌝👩🏽🦱,教學必須具有連貫性⚾️,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必須使學生學習最必需的、最本質的東西🧝🏼♂️;必須經常復習已學過的東西👩⚕️,使之保持在記憶之中,並能在需要時靈活地加以運用🙂。
依據上述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選擇正確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考慮到兩個因素,即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學科性質。也就是說,教學要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科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第斯多惠把教學方法分為兩種:學術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學術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一言堂🧒🏽,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循序講授學科內容。基本的教學方法則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知識⛵️,因此🤔,這種方法也稱為發展性的教學方法或啟發式教學。第斯多惠反對學術式的方法🏃🏻♂️,認為它不符合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機械呆板,學生的學習缺乏活力👨🏼🌾,不利於兒童智力的發展🐫。在他看來,啟發式的教學法才是教師應當選擇的唯一正確方法🤸🏻♀️🧘🏼。它使學生在對話式的教學中掌握知識,在發現中培養能力🥮。“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129頁💆♀️。各級教師都應采用這種方法。
三、論教師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從事師範教育工作,長期擔任師範學校校長並親自授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一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他對教師的任務🥐、條件等提出了許多要求。
關於教師的任務,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迫切任務在於通過培養人來促進人類的發展,引導他人走正確的道路🕜,激發人們追求真善美,發展人們的素質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這一神聖使命,教師必須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第斯多惠對教師提出了如下幾個要求💪🏽。
1.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認為,教師不僅要教育別人,而且要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意義更加重大。一個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別人;學生所受的教育和教養程度🙆♂️,取決於教師所受的教育和教養程度。學校是兒童受教育的場所,也是教師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師要通過一切環境和活動來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師的終身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優秀品質,精通所教的學科🦶,熟悉相關的學科👩🏼🔧👩✈️,加強文化修養,同時,教師也應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2.教師必須精力充沛,意誌堅定。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生氣勃勃,學生就會群情激昂。教學要生動💁🏻♂️,要吸引學生,教師就必須做到生動活潑🏎。教學的藝術在於鼓舞士氣,喚起學生的激情🚓。“只有性格堅強🧜🏻、果斷的人才會知情達理🐻❄️🏂,懂得要什麽,為什麽要,用什麽方法來鍛煉意誌,只有這種性格的人才會培養出性格堅強和果斷的人來。”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180頁🧑🎤。
3.教師必須使自己的教學引人入勝。第斯多惠認為,教學如不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教師只有激發學生高尚、純潔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趨向真善美🤪,刻苦學習高深的學科。教學要引人入勝🏮,教師首先要生動活潑,要註意講課的形式和風格,教學方法要變化多樣🤱🤼;教師要精神飽滿🙆🏻♂️,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教師要熱愛所教的學科,並用這種愛感染學生。
4.教師必須註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第斯多惠反對學術式的教學方法,不贊成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認為這樣做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他要求教師耐心細致地註意學生的發音🌋、語調和敘述,盡可能多地給兒童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學會用清晰、嚴密的語言敘述所學內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第斯多惠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從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猛烈抨擊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國教育💁🏻♀️,力倡全民的國民教育。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紀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齊影響較深。和裴斯泰洛齊一樣,他也認為教育應當遵循自然👨🏽💼,發展兒童的天賦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進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適應文化,把教育與社會聯系在一起。他主張教學不僅應當傳授知識,而且應當發展能力,並且辯證地論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這種觀點是教學目的論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創造性地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的概念;他從教學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師培養原則和方法👭🏼,為德國教師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近代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