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史海鉤沉
  

我國歷史上的“民辦學校”


近年來👨,我國大地上出現了一批民辦學校,這既可以說是對解放以來學校完全由國辦的統一模式的創新,又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私學”傳統的復興。本文意在探討我國歷史上私學(即民辦學校)的興衰,以便以史為鑒。

一🪟、我國歷史上私學產生的背景

  春秋以前,我國的學校完全是“國辦”的👨‍⚕️。因為當時實行的是分封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給家臣🚊。這種“土”與“臣”都歸天子所有的體製,就決定學校不可能以“私”的形式出現,而只能以“國”的形式出現🏊,於是形成“學在官府”、“官守學業”、政教一體💇🏽‍♀️、官師合一的居面。當時,學校、文化知識都掌握在官府中🥢,圖書文物、禮器樂器都收藏在宮廷中,擔任教師的是世代相傳的“祝”🚥、“宗”🐶、“蔔”👱🏼‍♀️、“史”等官吏。他們既是官,又是師。

  春秋時期,鐵犁和牛耕逐漸普遍使用,生產力大大提高,一些下層奴隸主和自由民就利用奴隸開墾“私田”耕種🔦。為了提高私田的生產力,他們采取一些新的辦法對待農奴,讓他們分享私田的收入和生產工具,這就逐漸形成了封建性的生產關系,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準備了條件。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促使社會內部發生了新的分工,即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進一步分工🤔,產生了單純的腦力勞動者,生產精神財富🧘🏼‍♂️🏺。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士”是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階層🚴🏽‍♂️。各諸侯國的執政者從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出發👨🏿‍🦳,競相“招賢納士”,於是出現了“養士”之風🙋🏻‍♂️,使“士”成為一種現實上的社會力量。“士”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養士”使“士”的身價很高🤵‍♀️,不少人以此作為進身之階——通過讀書成為“士”😧,然後再“學而優則仕”🈸。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學就應運而生了🏊🏻‍♀️。

二、我國歷史上“私學”的四個高潮

  我國第一個辦私學的是孔子。

  孔子辦學,沒有“國撥”的經費,他的經費來源是學費。“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束”即十條幹肉🤥。這點學費是很可憐的🤦🏻。朱熹曾考證過🏊🏽‍♂️:“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其至薄者.”因此👴🏿,孔子私學的經濟狀況肯定是很艱難的👨🏼‍🔧,所以才會有“在陳絕糧”那樣的事。

  孔子的私學甚至沒有專用的教室。他的居室🧑‍🧑‍🧒‍🧒、庭院、野外、大樹下、小河邊♘,甚至周遊列國的路上,到處是他的課堂👌🏿。唯一可以稱為固定的教學場地的是“杏壇”,其實只是一座四面都沒有圍墻的茅草棚而已。

  孔子也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他供學生學習的《詩》🎬、《書》、《禮》🤼‍♂️、《樂》👨🏽‍🦰、《春秋》之類,大部分是他自己選編的。

  雖然辦學條件如此簡陋,孔子卻創出了我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一是學生數量之多和辦學規模之大——“弟子三千,賢者七十”🧔🏽,這在當時應是世界之最。二是教學內容之豐富👍🏻🗻。“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中,有思想和政治教育課——禮;有文化知識課——書和數🛍;有實用技術課——射和禦💁🏽;有藝術課——樂。三是教育思想之先進🙇🏿‍♀️。《論語》中的教育思想,有許多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象重視德育、重視情誌因素🐚、學以致用🧗🏻、身體力行👨🏻‍🔧、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多思善疑、溫故知新、學而時習、註重環境影響等等。他的弟子所著的《學記》,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無論時代之早還是思想之先進,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的。四是對後世影響之大。毫無疑問,孔子是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影響最大的人。他編定的《詩經》🧝🏼‍♂️、《尚書》🦖、《春秋》等著作已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最重要的經典;他的言論集《論語》也成為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書,其中許多文句已化為成語流傳至今。在美國人邁克爾•H•哈特博士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即使是按照西方人的理解,孔子也被排在了第五位,僅在穆罕默德、牛頓🧑🏿‍🏭、耶穌👒、釋迦牟尼之後。

  孔子的私學是由“學在官府”到“學在四夷”的轉折點,他為中國教育史開辟了一個新的紀元。

  墨子也辦私學,規模和影響也很大,其學說與孔子並稱“顯學”。其他學派如法家、道家➙、名家、農家🤹🏼‍♀️、縱橫家也都聚徒講學,也都有自己的私學。於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時代是一個屬於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又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也是我國歷史上興辦私學的第一個高潮。此後各種各樣的私學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尤其是隋文帝實行科舉製度之後,各種各樣的“蒙館”🐦、“學館”🛝、 “村學”😩、“家熟”以及“冬學”遍布各地🈯️。

  辦私學的第二個高潮是宋代的書院。

  書院,名稱始於唐代,原為藏書與修書之所,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古代的高等學校。我國古代的著名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睢陽書院⏏️⁉️、嵩陽書院、東林書院等,都是著名學者私人設置🤾🏻‍♂️,均不納於官學之中。

  書院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它產生了大批的著名學者👩🏽‍💻,如二程、朱熹、王陽明♡、湛若水👃🏿、陳白沙🧌、楊龜山、高攀龍……同時也產生了大批學術著作。書院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例如🛠:

1、書院的組織機構比較精幹,一般只設山長(或洞主、主洞)總理其事,較大的書院才設副職🐡。書院的主持人多數又是主講人,脫離教學的管理人員極少。

2、書院既是教學機構,又是學術研究機構。主講人多是著名學者,甚至是學派代表人物🦄,這樣書院就成了這一學派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

3、書院允許不同學派共同講學♾,開展學術交流和論辯。書院又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教育和學術活動中心。

4🗼、學院實行門戶開放➙,一個學者可以在幾個書院講學👷🏻‍♀️,聽講者也不限於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師而遠道前來者👌🏽。

5、學院比較重視生徒自學,提倡獨立研討和質疑問難。考核重平時表現🤜🏻,重人品與氣節修養。

6💃🏿、書院師生關系融洽,師生感情相當深厚。

7🙍🏼‍♀️、書院註意自籌經費,經費來源一是社會捐助👷🏿‍♀️,二是學田收入,三是刻印出版等👨🏼‍💼。

  書院的鼎盛時期是宋代,此後則經歷了多次興衰。明代統治者認為書院聚徒講學對其封建統治不利🐚,先後於嘉靖、萬歷、天啟年間四次禁毀書院,其中尤為嚴酷的是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企圖以此加強思想控製🦠,鞏固自己統治✨。清初👨‍🦲,滿族統治者害怕明末漢人民族思想的復活,危及其統治,所以對書院采取禁止政策。而雍正朝鑒於理學大臣張伯行所建的傳授程朱理學的書院有利於清王朝的統治🤾‍♀️🏛,遂於雍正十一年下令由官府撥款在各省建立書院🫵。清朝末年,隨著封建製度的日漸瓦解,書院也江河日下。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諭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改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書院歷史到此完結。

  辛亥革命後,結束了封建教育,成立了教育部🙋🏿,主管全國教育⬇️,統一教育體製🤮,增添了新學課程🫄🏻🌥,引進了西方的教科書。當時從中央到地方,都難於大量投資教育🙍🏿‍♂️😓,因而鼓勵私人辦學🫸🏼,於是私學又得以蓬勃發展,出現了第三次私學高潮🖊。

民國以後的私學🧝🏻,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等都有,其設立也有多種渠道:私人辦學🙎🏼、社團辦學🌚、氏族辦學、教會辦學🕺🏼、華僑辦學、集資辦學、民辦公助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稱“民辦學校”比稱“私立學校”其實更準確些。

  當時私立學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公立學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私立學校已成為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各省、市、縣的教育廳🤛、局,都設立視導處。視導處設督學若幹人,負責私立學校的管理、檢查和督導——不合條件的停辦,不夠完善的提出改進意見,辦得好的明令嘉獎🧑🏼‍💼。這樣,既放手發動私人辦學,又不是放任自流。當時還統一要求各校名稱前面冠以“國立”、“省立”、“縣立”👩🏻‍🚒、“私立”等🐗。那時,公立學校收費低,私立學校收費高,而教師工資公立學校低,私立學校高,所以出現“學生走公✏️,教師走私”的現象🦶🏽。

從教學質量和社會影響上說,私立學校中也有一批十分著名者,如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村(包括十幾所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教會辦的匯文中學等。

  共和國誕生以後,我國私人辦學的傳統被徹底廢止了👭🥚。1952年,我國政府接管私立學校,當時共接管私立中學1412所🧮,小學8925所。此後🧽🧿,學校完全成了國字號。這便帶來的三大問題👩🏼‍🏭:

一是國家無力承擔全部教育經費📎👱🏻‍♂️。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經費在國民預算中所占比例幾乎是世界最低的,因而我國的學校出奇地窮🫶🏽,我國教師的“工資指數”也幾乎是世界最低的。據中科院何祚庥院士研究🕕,只相當於同等經濟水平國家的十幾分之一。

二是“大鍋飯”的弊害和腐敗現象的產生👩🏽‍⚕️。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𓀗,甚至“幹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胡搗蛋的”🧝✯,人才資源的利用上存在著極大浪費🖖。勿庸諱言👩‍🌾,在幹部任免🤹🏼、教師評聘、財務經費等各方面,腐敗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甚至令人發指。

三是私人及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被壓製了。一方面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可以用來辦學的資金沒有被利用🈷️。這在我國教育經費極其緊張的情況下是極為可惜的。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競爭🏋️‍♂️,也就少有名校產生🧨。現在我國沒有幾所大中小學在國際上是響當當的名校,我國許多院校的文憑都不被發達國家承認👫🏻。

以上問題嚴重製約了科技、文化🌁、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呼喚民辦學校,呼喚我國私學傳統的復興。

  所幸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民辦學校又開始在我國大地上出現,而且一經出現便如雨後春筍,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發展勢頭迅猛。到1995年底🧏🏿‍♂️,全國已有民辦中小學3159所👨🏽‍🎓。僅深圳市寶安區🔖,就有民辦中小學及幼兒園140多所🎬,招收學生1萬3千多人🏌🏼。其中較大的東方英文書院、石巖公學等五所就招收學生8千多人➝。

  二是投資規模很大。由於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積極性很高且有雄厚資金💇🏻‍♂️,所以部分民辦學校的投資規模相當大,象四川的光亞學校,北京的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廣東的碧桂園學校、中華英豪學校、東文英文書院等🫴🏼,投資動輒以億元計。這是解放以來國家辦學所遠遠不能相比的。因此,這些學校在建一流校舍、購一流設備、聘一流教師😶‍🌫️、創一流質量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三是體製多種多樣。除單純的私立之外,還有集體、公辦民助𓀐、民辦公助、政企合辦、政企民三辦合一🎅🏿、股份製🎄、一校兩製👒、校中校等多種形式🥃。學校領導及教師、職工的聘任上也打破了國家現行人事製度的束縛🧓🏿,實行世界共同的雙向選擇法🧒。

這是辦私學的又一次高潮🌙,還是第三次高潮的繼續?

三、對我國私學傳統的幾點認識

  1🎮📡、我國的私學不但產生的時代早,歷史悠久,而且在教育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超過官學。孔子和百家爭鳴時代自不必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卻也沒有禁止私學🔦。根據史料得知👸🏻,東漢末年,私學壓倒了官學的地位🦊。科舉時代,整個“蒙學”階段🧑🏼‍💻🍤,完全是由私學承擔的;“經學”的發展,也主要靠私學。儒家以外的各學派在歷代官學中均沒什麽地位,能得以保存下來🦻🏼,全賴私學。私學在教育理論🙍‍♀️、教育管理上的建樹,也高於官學。思孟學派的《學記》是公認的世界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它是產生於私學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是一部著名的私塾教學計劃🧑🏼‍🤝‍🧑🏼,官學中尚未發現可與此相比者🫛,它也是產生於私學的🧎‍♂️😒。

  2、我國的私學雖然姓“私”🧙🏻,但它的實際作用卻是為“公”💁🏿‍♂️,即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家服務。這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①在私學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的。美國的邁克爾•H•哈特博士認為:“孔子學說只強調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權利,用當今西方的標準衡量✌🏿,這似乎未免有點迂腐和乏味🐁,然而作為政治哲學,實踐證明它的成效是顯著的。根據這種哲學為保持國內和平和繁榮所起的作用而論🔷,大體上說來中國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區”。(《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②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辦私學者,都是以國家💪、百姓為已任的“大公”者。孔子是最主張“克己”的。孟子是“民本”思想的創立者,主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墨家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有“摩頂放踵而利天下”的獻身精神……還有現代的陳嘉庚等捐資辦學者。

③即使是以謀利為目的辦私學者🥗,其客觀作用也有利於國家、人民🦹。這正如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言🧝🏻‍♂️:“即使他們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私利’🧏🏽‍♂️🖕🏻,但又好象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

  3、歷史上🧑🏿‍🦲⏬,私學總是隨著社會政治狀況而興衰。開明的胸懷博大的統治者🈲,一般對私學采取“放”的政策;而嚴酷的、度量褊狹的統治者,總是對私學進行壓製和禁止。每當“放”的時候,思想、文化乃至社會經濟就發展,就繁榮。例如百家爭鳴時代、漢、唐🧑🏼‍⚖️🐖、宋及民國初期。每項當禁的時候,就停止🤧,就蕭條、就倒退,嚴重的,還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變革。秦始皇片面強調刑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禁私學,同時焚書坑儒,以愚黔首🧎🏻‍♀️,所以他雖有一系列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舉措,卻沒能長治久安,而是迅速滅亡。明末統治者拆毀天下書院的目的是加強思想控製🏋️‍♀️,鞏固自己的統治,但事與願違,他們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廣大士人的不滿,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歷史是一面鏡子。研究歷史上的私學🪜👨‍🏭,對我們辦好現在的民辦學校,不無借鑒之義。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08-04-20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