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減少負擔反而加重 “興趣班”讓孩子疲憊不堪

(在中國青島☠️,3名小學生拖著書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年春節,許多中小學生過得並不輕松。他們或是面對升學壓力,或是奔波於“琴棋書畫”各種輔導班之間🪑,可學習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近年來,為學生減負一直是教育界關註的熱點話題🧑🏻🏭,然而學生的作業雖然少了,負擔卻反而越來越重。這種現象在韓國🐾、新加坡等許多亞洲國家也普遍存在🍛。針對中小學生明顯“超重”的負擔👋🏿,海外學者們是怎麽看的呢𓀇?
每個人都企圖在知識占有量上壓倒對手
對於減負話題,身在日本的華人學者有自己的看法👩🏿🦱。日本宮崎公立大學教育學部王智新教授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采訪🧑🧑🧒🧒🧙🏿。他認為要從製度與觀念兩方面去找原因。
“首先是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現代社會的標誌就是教育的大眾化,教育普及首先堵死的就是讀書做官的路💉。但是很可惜👨🏼🦱,在中國許多人還抱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念不放,結果導致孩子們從小就進入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而大學畢業後又哀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這種心態不改變,即使教育普及後🦹🏻♂️,大家也要在教育的量上競爭🙅🏿♀️,企圖在知識絕對占有量上壓倒對手,而不問學習的實際效果🤵🏼♀️,導致學習競爭的惡性循環。這是‘減負’難以生效的最大心理障礙。”
“其次是教育體製的問題。我國的教育體製基本上還是以前計劃經濟留下的模式。尤其是高校辦學和高考製度,造成了很多弊病➜。家長和學生無法選擇💇🏼♀️,只有千軍萬馬擠那座獨木橋。不但家長那樣想🤾🏿♀️🏸,我們的媒體也在不斷地宣傳,每年公布的所謂高考狀元榜,就是至高無上的指揮棒🧙🏼♀️。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生的書包怎麽會減輕?”
相對於教育專家王教授從大處著眼,作為孩子家長的華人學者庚欣先生則另有一番具體的體會。庚欣原在北師大任教,一直關註教育中“課業負擔”之類的話題。在他看來🔸🧞♀️,中國特殊的家庭模式也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421”家庭是一種倒金字塔模式📥,上兩代人把自己未能實現的事業上的目標和希望都壓在一個孩子身上🧑。在教育投資上,所有家庭收入集中在孩子的教育支出上🧑🏻⚖️,使孩子無論上什麽“班”、買什麽書,都沒有財力約束——“負擔”就有了經濟依托。具體管理上,4位老人加上父母🧑🏽🏭,6個大人對一個孩子輪番大戰,倒班盯住,使我們的“小皇帝”不堪重負🚤,難以應對。
有些“負擔”減不得
《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采訪時發現,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及美國教育工作者,都不約而同地說🟥,任何國家的教育製度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就中小學生減負而言🏌🏽♀️,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美國紐約曼哈頓環境高級中學是一家被公認為業績較好的學校,該校校長吉邁內先生對記者說,對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學校與學生情況不同,家長對孩子未來的預期也不同,就看你是何種追求,有何目標👩🏼💻。在紐約的中學裏,吉邁內的學校開始帶頭給學生加壓🫳🏿。目前教師們給學生留的課後作業,已經達到3個小時的任務量🏃🏻。
事實上,就在中國教育界進行減負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轉移到中國紮實的基礎教育上來。他們對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學生取得的成績表示驚訝和贊嘆🧃。還有媒體報道稱,很多美國教師和家長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甚至還有人想要來中國“取經”。一位美國教育界的人士曾指出🧑🚒,美國應該參考中國的教育模式來改革本國的教學,更註重培養孩子的基礎知識,而不是一味地放任他們去打棒球🥼。
布什政府近年來曾簽署實施一個教育法案🤙🏼,法案規定每個州都要對學生在重要學科方面進行全州範圍的測試👫🫴。對學生成績良好的學校和教師進行獎勵,而對成績差的學校加以公布並要求整改。幾年內未達標的學校🥾,將面臨著學生轉學、校長及學區總監撤職等一系列懲罰措施☝🏻。美國教育界的人士指出,這個法案的出臺📟,讓崇尚個性發展和從不把分數當回事的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哈佛大學工作的翁偉女士也接受了記者采訪,她與丈夫在國外生活快20年了,自己的女兒目前在哈佛讀書。翁偉認為,不能在學生減負問題上搞一窩蜂、模式化,因為中國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相比起來,有些國外中小學對學生過於放任😄。翁偉女士當初在加拿大時👨🏼🎤,為了給孩子找個理想的學校,竟然轉過十幾所學校,還是感覺管理太松了📅,孩子的知識基礎打不牢,最後不得不花錢補課。
在瑞典從事科研的魏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的兒子以前很靦腆,而且面對學習的壓力🌟,整天愁眉苦臉🧑🏿⚖️。但到瑞典一年後,不僅人變得開朗了,而且還能主動做家務🫳🏻。特別令魏女士欣慰的是,由於瑞典老師的鼓勵式教育🕴,她的兒子現在對天文非常感興趣👨🏽💻,因為沒有升學、考試等方面的壓力🍢,他現在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天文館裏,每天都樂呵呵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魏女士的看法😡。來自臺灣的陳老師在瑞典中學教書,她就贊成要給孩子壓力,讓他們從小學會去競爭。陳小姐說,她的女兒剛到瑞典上小學時,老師告訴她,她的女兒是一個數學“天才”🟡,因為這個中國小孩是她所在年級裏唯一能從1數到100的人🍣。聽了這些話,陳女士想哭的心都有🧑,因為在臺灣🤏🏿,數數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是最簡單的事。
陳老師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而這些人之所以競爭能力很強,就是通過從小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和考試鍛煉出來的。所以她提出🧍🏻♀️:“既然以前的方式被證明發揮了作用,就說明它還是有保留價值。”
不要急著改變
如何將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一直被看作減負問題的關鍵之一。對此🐈⬛,紐約福德翰姆大學商學院的歐陽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要急著談變,要先清楚我們有什麽,別人有什麽🤹🏻♀️,再想如何去轉變。近年來,中國素質教育談論得很多,而美國教育中從未公開涉及過素質教育的主題,但事實上素質教育卻無處不在,為什麽🥟?一些國人把素質教育翻譯成“教育質量”,而實際上應是“品性🆕、品格”,是人一生一世打造的內涵。素質註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就如踏實🧴、誠信一樣🥹。所謂的基礎教育改革就是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改革,這裏面的內容很多,但一個重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歐陽副教授告訴記者😂,出國之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到了美國後,才認識到原來社會需要各個領域的知識和人才👨🏽🌾😶🌫️。她特別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雖然看似薄弱🏊🏽♂️🍖,但基礎階段學校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中國需要特別學習的。因此,她認為國家應該派遣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來美學習,改革中國的基礎教育🧖🏻,使之真正變為素質教育📄。
要把“負擔”加在孩子感興趣的地方
瑞典皇家工學院的德奇先生早年曾在中國工作過四年📜,他的孩子也在那裏接受了幾年中國式的教育。德奇說,其實拿中國和瑞典比較👨🏻🦳🧑🏽🎓,兩種教育模式各有優劣,比如中國的學生基礎知識紮實,瑞典人這方面就差了很多🤜🏿;但瑞典式教育的好處就是👼🏼,這個孩子如果是某方面的天才,那麽一定不會被埋沒的,因為他沒有考試的壓力,也不用去學那些他不感興趣的東西👨🏽💻。所以,德奇先生對中國家長的建議就是,如果能把“負擔”加在孩子感興趣的地方,那麽,學生和家長就都不會很辛苦了🫵🏻。
瑞典中學教師布洛克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身上的潛質發揮出來,尋找他們的興趣和特長🕒,並向這些方面進行引導,而不是要用一個模子去復製幾乎同樣的“考試機器”,那樣做就會把孩子的靈性扼殺掉。所以他並不贊成給學生太多的負擔,無論是學習課內知識還是培養特長,該讓學生“自由地生長”。
在日本的華人學者庚欣先生對記者說👡,1996年🪭,日本原文部大臣有馬朗人提出一種‘寬松教育’的思想🧑🏿🎤,重點是要減少教學量🙍🏻♂️,使孩子‘自主提高自身能力’。結果引起日本教育界的一場變革。小學六年級授課量至1998年比10年前砍掉了10%左右。而且尤其註重孩子全面、綜合發展,不要‘唯分數論’,更不要只死記硬背🥴,無實際能力。這對中小學教育影響很大。”
《聯合早報》負責教育新聞的高級執行記者潘星華女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近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針對華文教學提出“少教多學”的****。“少教”就是讓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索,最終達到學懂、學會👴🏄♀️、舉一反三的“多學”目的🈳。(《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