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本土學生與中國和印度學子處於同等條件,或者英國學生僅略優秀一點的情況下,英國的一流大學更願意錄取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生。該報稱,英國高校這樣做是因為歐盟成員國以外的海外學子要比英國本國學生多繳數倍的學費👱♀️🤏。對於英國大學來說,多收海外學生就成了生財之道。
錄取潛規則
英國大學生取得一個3年的大學學位所需要的學費為9000鎊;而一個海外學生平均要花費2.7萬英鎊才能獲得一個文科學位。據統計,海外學生一年要向英國高等教育貢獻20億英鎊。
愛丁堡、曼徹斯特和謝菲爾德大學的錄取老師稱🧿,他們會對海外學生相對“仁慈”一些。據來自上述大學的一些導師透露,他們每人手上都有一個專門的名額🐗,為收取未取得普通教育高級證書(A-Level)的海外學生準備🧚🏻♀️。
愛丁堡大學的招生老師說🧑🤝🧑,目前愛丁堡大學擁有的海外學生數量是2002年的兩倍👉🏻。在錄取海外學生時〰️,通常要求他的入學成績中有三門達到“A”🤸🏿♀️。“這對一名海外學生來講並不困難🧎🏻♀️➡️。”這名老師說𓀖,“如果這名學生其中一門只拿到B,我們也會考慮同意他入學🤸♀️。”
記者問:“對海外學生放寬入學標準,真的只是單純因為他們能繳更多的學費嗎🙇🏽♂️?”老師說:“是的🏇🏿。”
這樣的答案同樣出現在曼徹斯特和謝菲爾德大學。“政府鼓勵大學盡可能地多錄取海外學生🫂。”謝菲爾德大學一位招生老師說🧑🏻🦯➡️。據報道🚴🏻♂️,牛津大學2010年將把錄取英國及來自歐盟國家的學生名額從1.1萬下降到1萬,而海外學生的錄取率將從8%%上升到15%%🏥。牛津大學稱他們這麽做並不是因為經濟原因👩🏽🦱,而是為了入學門檻。
到底是誰的錯
面對外界的責備🧜🏼♀️,英國大學一致強調稱,他們之所以“特別優待”海外學生,是因為找不到其它方法增加教育經費。一名大學的前院長指責這種現象是政府造成的⛹🏿。政府不允許英國學校任意擴招本國學生🫢,也不許提高本國學生的學費。而學校又需要資金🥷,多考慮能付高額學費的海外學生是學校不得以而為之。據調查,英國本土學生的數量是15年前的兩倍⚠🫚,而政府拿出的教育基金卻下降了37%%🔱。
普通教育特別委員會主席巴利•謝爾曼說:“學校的做法是錯誤的👶🏼,對政府的指責也是錯誤的🙌🏻,我們希望大學的生源多元化,但對於學生的入學標準應該是一樣的。”他還說👏🏿🚟,目前委員會將調查大學的財務情況,了解是否存在對本國學生不公平的現象。(李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