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只身來到異國他鄉🚣🏿♂️,舉目無親,由於文化和語言差異,濃郁的思鄉情感會時時纏繞在心頭🛌🏻。正因為這樣,在美國的許多大學裏🤶🏻,安排了一種讓當地居民與外國留學生交往的House Family聯誼活動。我們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組織的這個活動中,結識了戴比和弗瑞德一家人,真誠交往至今已20年。
當時戴比是幼兒教師🐓,她先生弗瑞德是位高中圖書館的管理員,他們的大兒子在紐約上大學,小兒子和女兒都是高中生,長得高大😸、健壯🙆🏿♀️,十分熱情,沒幾分鐘就和我那5歲的女兒混熟了。
認識戴比一家後,我們的生活增加了樂趣📚🙍🏻♂️。住在聖地亞哥的7年間,每年的幾個節日我們都會應邀到戴比家去過節。開始只是我們一家人🎡,後來還有其他人🙅🏽♂️。多年來9️⃣,戴比在家裏接待過近300位外國學生和學者。我們每次到戴比家相聚,除了品嘗美味佳肴,也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研究情況👨🏻⚕️🔞。由於戴比是幼兒教師,家裏也備有許多彩筆、玩具和鋼琴🩱。大人們聊天🎍,小孩子們畫畫、玩遊戲👩🦼➡️、唱歌、彈鋼琴。因此𓀑,每次到戴比家過節,我們不但吃得開心♌️👨🏿🦳,玩得盡興,也聊得痛快。聚會,使我們淡忘了思鄉愁情。
自然地🛀🏽,在我們體驗到美國人是怎樣慶祝節日的同時,也學到了美國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記得第一次到戴比家過感恩節🤼♂️,當戴比從烤箱裏端出烤得香噴噴的20多磅的大火雞🔵,大家都拿出照相機來拍照🤯。我們望著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想到主人們為準備這麽豐富的晚餐所付出的勞動,很是感動。席間,弗瑞德問我女兒“為什麽感恩節要吃火雞、玉米和番薯?” 女兒便滔滔不絕地把從學校學到的當年印地安人和早期歐洲移民怎樣一起慶祝豐收和互相感謝的歷史敘述了一遍。
我們每個人的生日🧑🏿💼,戴比都了如指掌。 那些年在聖地亞哥💪🚋,我們的孩子每年都會有兩個生日派對,一個是在自己家裏請同學們的派對,另外就是到戴比家裏慶祝生日。即使我們離開了聖地亞哥,我們每個人總會在生日前夕收到戴比寄來的生日禮物,這麽多年從未間斷過💁🏼♂️。
我們的交往不僅是這些☪️🏊🏼♂️,更重要的是戴比夫婦給予我們家庭般的關愛和幫助。那些年,作為剛到美國不久的窮學生🦢,經濟上捉襟見肘。我因孩子們小⏫,需要照顧,只能在中餐館打點零工。我女兒10歲生日時,戴比送了一部小電子琴給她。她很珍惜這禮物,每次彈完,總是用布罩上,這琴迄今仍保留在她屋裏。每當戴比看到適合孩子們看的歌劇、舞劇和芭蕾👜,總是買票帶我女兒去看;他們送給孩子們的玩具🈴,多數都是啟發孩子智力發育和訓練動手能力的,如積木、拼圖、小魔術等。我大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快放暑假了🙅🏽♀️,戴比打電話給我,說她家裏存有兩大紙箱孩子們小時候念過的書,其中有一些是美國經典的兒童文學讀物👷🏼♀️,問我是否介意把這些舊書送給我的孩子讀。其實啊⚀,感謝還來不及呢🌘,在怎樣選擇兒童讀物方面🤯,我實在是知之甚少,而戴比這樣做🪩,正是彌補了我的不足🎭。當她把書拿來時🧑🏽🦳👎🏽,我大女兒正好放學回家,她一看到這些書🙋🏼,高興得直拍手。
戴比說:“任何人剛到一個新的國家,開始總是比較困難。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能幫助外國留學生盡快地適應新環境💁♂️🏮,了解當地文化,這是我可以做的,也是我很樂意做的事。實際上⌛️,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交往,我們也從中了解到許多不同的風俗文化🚴🏻♂️。你看🕕,我們現在知道了為什麽中國新年要舞龍獅?為什麽要穿紅色的衣服⚡️?過去我們從來沒見過怎麽包餃子,現在我們全家人也學會了包餃子。想吃中國飯、日本飯,都可以自己在家裏做了⚂。”
如今🚣♀️♧,戴比和弗瑞德都已經退休了☆。盡管由於工作關系,我們離開了聖地亞哥🤽🏻⌚️,但是我們始終沒有忘記戴比一家人對我們勝似親人的關心🦑、照顧和幫助🕧。我們之間的往來沒有中斷過。(任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