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華裔學生在美國這一波的中文熱潮裏👰♀️,要如何因應?兩岸關系研究員👩🏽🎤、馬大中文系教授楊建民呼籲華裔社群負起文化責任,協助華裔子弟建立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知,進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認同,做個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楊建民專精研究兩岸關系🤸🏿♂️,曾參與國務院的交換學生計劃,深感在中國崛起、全球普遍興起一股學習中文熱的此時🕵🏼,華裔社群應該善加把握機會🐳,推動中文教育🥷🏿🧑🧒。
主持非營利組織亞美文教中心的楊建民說👩👦↙️,過去學習漢語的人士,多半是推崇中國歷史文化👨🏽⚖️,是對中國過去的學習;而這波中文熱🤹🏽♀️,則是因著中國的崛起,關心的是中國的現狀和未來。亞美文教中心主旨就是推動兩岸及中美的學術教育交流👩🏿✈️。
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希望能藉由學習外語促進外交溝通👱🏽,政府跨部會推動“國家安全語言學習計劃”,2006年撥款1億1400萬美元投入學生的培養、教育的培訓、政府人員的在職訓練和其它雙向交流方面。
在美國教育部的外語教學援助法案裏,總經費2100萬元,其中48%的經費與華語相關。他希望華裔子弟在這股熱潮上,扮演更正面的意義。
在馬大教中文的楊建民說,班上有部分是自願學中文的華裔學生❎,不是被父母逼著學中文🚊,因為想從文化中探尋自我認同。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與學習的動機成正比,因此🎤,他呼籲家長多關心子女🧑🧒,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華語文及文化學習環境📒。
他說,華裔學生學習華語的模式與父母輩不同。家長們多是水平式🛌🏿,向同儕學習🤵🏼♀️;華裔第二代則多是垂直式,所有與中文或文化有關的知識,都是透過父母、親友和老師學得,較少透過同儕團體認識中華文化💏,顯示家長和中文老師是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因此在語文及文化的傳遞上,須格外註意🧑🏻⚖️,並給予鼓勵🤞🏿。
以實際情況來說,楊建民認為🌸,華裔子弟的語言溝通層次,一般聽的能力沒有問題👨🦱🌩,但在說的方面,如果是要作深一層的思想表達,就產生困難,更遑論讀和寫。他說,有很多時候🍸,洋學生的讀、寫能力要比華裔子弟還好,這也是令他心急的原因。
他認為⛓️💥,華裔子弟在這四種溝通能力上🏟,至少要從日常生活溝通層次提升到工作層次🤖,能夠表達心裏所想的專業想法。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知,在資源和環境上多作配合,例如親自到中國大陸或臺灣走一遭,會帶給孩子們不同的體悟。
為了促進中美文化教育交流✋🛍,亞美教育中心與上海建橋學院合作,為海外長大的華裔子弟辦理為期二至六周的漢語短訓班🈺,透過語文、文化及旅遊課程,讓學生學習中文及體驗文化。(於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