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大學
中世紀大學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工商業發達,城市興起,市民階級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學知識,同時,東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響👨⚕️,也有一定關系。它的產生是一種進步現象👨🏿⚕️。
西歐第一所大學是11世紀末產生於意大利的工商業城市波倫亞的波倫亞大學。1150年💃🏻,巴黎大學形成,後來巴黎大學中的英國學生返回祖國,組成了牛津大學(1168年)🚼。1209年,從牛津分出一部分學生設立劍橋大學🧑🏻🦱。12世紀後意大利又成立薩拉爾諾大學,西班牙創立薩拉曼加大學👝,德國設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開辦維也納大學,法國成立了奧爾良大學等等。14世紀末⚖️,歐洲已有47所大學,15世紀末達60多所🧑🎨🦎,大學已遍布歐洲各地。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基本上經由兩條途徑🚕:一條是由主教學校脫胎而成,這些學校往往有素負盛名的學者任教師🏄🏽♂️4️⃣,各地青年慕名而來,逐步發展為大學。這種大學由教師掌管校務👨🏿⚖️,稱為“先生大學”。如法國的巴黎大學🕵🏽♂️,歐洲北部的英格蘭🏝、蘇格蘭🚝、瑞典🦶🏼、丹麥等地的大學🦶🏼,大多屬於這種類型。
另一種途徑是以學生團體為中心⏭🕵🏼,吸引名流學者前來講學,也逐步發展為大學。這類學校由學生管理校務,如教授的聘請⛽️,學費的數額,學期的期限等等,都由學生決定,稱為“學生大學”。歐洲南部如意大利👷🏼♀️🚵🏽♂️、法國(巴黎大學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學,一般屬於這種類型🕛🧑🏿💻。
前一種類型,巴黎大學可為代表,巴黎大學前身是巴黎近郊的諾丹主教學校,12世紀初,這個學校由經院哲學的唯實論者威廉主持校務💳。在1108—1139年30多年間🧑🦲🟨,法國著名的唯名論經院哲學家阿伯拉爾(1079—1142)多次來此講學。這位學識超人的哲學家不僅思想新穎,而且提倡自由探討🩵,因而吸引遠近學者就學🧑🦼➡️,他成為巴黎大學最著名的教授,巴黎大學成為中世紀最有名的大學⛹🏿,被譽為“自由學校”。它製定的學校規則於1200年得到法王批準🎩,為歐洲其他大學所仿效。
後一種類型,波倫亞大學是個典型。波倫亞地處意大利北部商業要沖,過往商旅絡繹不絕,時常發生商業糾紛,訴訟案件很多🪀,同時,由於新興市民和國王的權利上升,反對教會專製統治的鬥爭日益激烈,為此🚵🏼,他們極力尋求理論上的支持,所以,11世紀末,波倫亞就成為研習法律的中心👩🏻🦯➡️。一些有誌於學習法律的學者,聚集到這裏,他們仿照城市手工業行會的組織自行聯合起來🫁,自請講師,交付學費,成立法律學校。一些有才幹的學者也自動前往,設立講座。以後🤵🏽♀️,教師越來越多,學校也越辦越大,越辦越好。當時最知名的羅馬法學者艾民利阿耶(約死於1139年)就在波倫亞大學講羅馬法、民法,後來講教會法👨🦼➡️。1158年👩🏼🚒,波倫亞大學被政府認可成為正式大學🧍🏻。波倫亞大學初以研究法律為主,1316年增授醫學,1360年又添設神學,後又增設哲學。
早期中世紀世俗性大學是一種“行業會社”性質👩🏻🦲,後來逐步明確地意識到是研究學問的地方。大學學生成立同鄉會🧛🏿,大學教師成立教授會🧖🏼♀️。中世紀大學是國際性的,凡掌握拉丁文和具有一定知識的人都可以入學,如巴黎大學有法蘭西人、英格蘭人,還有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7️⃣。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屬於不同民族和階層的人😆,不僅外表、服飾、習慣都有很大差別,而且年齡也有大有小,最大的40多歲,最小的年僅13歲👨👦。因此,各同鄉會中都選一個“顧問”來維持本團體的權利,約束會員的行動🫘🪗。
中世紀大學的入學時間和學習期限都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是十三四歲入大學,先學習文科5年至7年🟧,學習內容為拉丁語和“三藝”🏄🏼♂️,學完後通過考試取得學士資格👭🏼🎡。然後再學“四藝”,四藝學完考試及格後🦸🏿♀️,可獲得碩士學位。學生只有取得碩士學位後才有資格選修其他三科(神科、醫科、法科)深造🙍🏻,而在其他三科中的一科畢業後,就可獲得博士學位👈🏼,也才有資格被任命為教授🤳。當時認為神科最難學習,水平最高,畢業生的出路和前途也最好🎅🏿。
學位的出現和大學學位製的形成,表明社會需要掌握專門知識的人,也要求了解其知識的程度和質量,它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經過多次變化🚣🏽♂️,一直流傳至今,仍被廣泛采用。
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演和辯論。當時把上課叫做講演,即由教授講解教材,作引經據典,煩瑣冗長的考證🙌🏻,學生邊聽邊記,然後讓學生辯論🎁。辯論用拉丁語進行👩🏽⚖️,一般是沒有結論的。
中世紀大學特別是早期的大學享有較多的自治權利,這不僅表現在學校的內部事務都由教授和學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級幹預,還表現在各大學都爭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權利🎅。主要的有🤙🏿:
自由講學🪡、遊學的權利。1158年,當時的意大利國王頒布一個法令,特許波倫亞大學的神學及法律教授以及為學問而遊歷的學生,可以安然前往各地𓀅,並保證其人身安全🤸🏼♀️。
審理裁判權。大學自設法庭,教師與學生與外人發生爭訟時🐕🥄,不受城市法庭和教會法庭審理🎾,由大學法庭審理裁判📴。波倫亞大學、巴黎大學、海德堡大學等都享有這種權利。
賦稅、關稅、兵役的豁免權。這種豁免權不只對大學的學生和教師有效🤷🏻,而且還包括打鐘的🧖🏼、訂書的🦫、裝飾圖書的🌋、製造羊皮紙的工人,此外🤷🏼♀️🎪,也適用於往來信使。
頒發講演特許證🧖♂️、罷教和遷移權。政府和教會最高機關特別許可大學可以頒發教師到各地講演的證書👨🏽🚒🥷🏽,不必考試。當地違背大學應享受的權利時,即可罷教,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必須改正錯誤,否則該大學即遷移至其他城市⚛️。
中世紀大學爭得的上述各種權利,可以說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會的產物💄。然而,中世紀大學並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教會勢力很快就滲進了大學。如巴黎大學到13世紀中葉,已完全為教會所操縱👩🏼🔬,大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經院哲學👩🏻🍼,講座大多由僧侶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師被排擠出校。14世紀以後,很多大學實際上是教會開辦的了。
盡管如此🔁,大學終究不是教會學校👩🏻🍼,學生來源廣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侶,雖然神學科的地位最高,但還有醫科🐆、法科和文科,總之,它是新的社會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
中世紀大學雖然還不是近代學製中的高等教育階段,但是,由於它重視傳授文化知識,註重研究學問,促進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說:“因為有了大學,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還很壞,卻普及得多了”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6頁)🍺。
中世紀大學利用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爭得了一些特權☕️,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於科學研究和學術的繁榮🧂,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中世紀大學的教育雖然存在著煩瑣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弊端,然而它畢竟提出重視人的理性,重視辯論,打破了傳統的盲目信仰宗教的局面⏮,對宗教迷信是個挑戰,對思想解放有著一定意義,並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運動做了一定的準備🟤。
(中世紀的城市學校)
(二)城市學校
城市學校是由代表新興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機關辦理的世俗性學校。城市當局決定學費的金額🏊🏿♂️,選聘教師並支付教師的薪金,確定兒童的入學資格🛹。
城市學校有幾種類型🥋:一種是由城市當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學校,招生對象主要是上層市民的子弟,學習管理工商業的知識和行會內部的事務。
另外還有一種專為下層市民子弟設立的城市初等學校。學習一般的讀🤟🏿、寫、算的基本知識👨🏼🎨🎅🏿,用本族語言進行教學。如尼德蘭的一些城市就曾開設用本族語教學的讀寫學校👨🏻🔬。這些學校成為後來初等教育的基礎。
從14世紀初開始,有些私人教師也自設學校👳🏼,招收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子弟9️⃣,收取學費,教授讀👈🏿、寫、算的初步知識。
城市學校的出現,是教育上的進步現象,它打破了教會對教育事業的壟斷,削弱了宗教思想對人類精神的束縛,因而,它遭到教會的打擊🧏♂️、刁難🏂。同時🙋🏽,城市未設學校之前👩🏼🍳,地方牧師能讀會寫,他們常為本地區居民代寫契約、私人信件🪑、遺囑等,收取酬金。從城市當局自設學校後◼️,識字人數日多💇🏿♂️🔓,牧師的收入大減,因而也遭到牧師的拼死反對😕。所以,有的城市學校師生被打,校舍被毀💇🏽🖐,或者學校被封,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城市與教會達成妥協,有的城市當局同意給教會人員經濟補貼,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語用世俗教員外🅿️,其他教師由神職人員擔任,也有的城市規定學費收入由城市當局與教會分享。
總之,城市學校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教會不可能阻止它的發展🖐。到15世紀時🍒,幾乎西歐的所有大城市都辦起了這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