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165年(乾道元年)🤠,他主教嶽麓書院8年之久。嶽麓書院在張主教之下🚴🏼♂️→,人才雅集💒,“一時從遊之士,請業問難至千余人,弦誦之聲洋溢於衡峰湘水”👨🏼🏭𓀕。
張雖是湖湘學派的代表,卻是四川綿竹人。他字敬夫,一宇樂齋,號南軒🙅🏻🧔🏽♀️,生於1133年,卒於1180年,終年48歲。張是南宋中興名相張浚的長子。張雖生於西蜀👨🦼,實長於南楚🔅,8歲便隨父離開放裏,來到長沙。後定居長沙城南妙高峰處,張浚將其私家花園命名為“城南書院”。張浚曾在宋高宗、孝宗兩朝供職💂🏿💥。1135年(紹興五年)任宰相,同年至潭州,與嶽飛等共破楊麽義軍。後因力主抗金👨🏻⚖️♓️,遭到秦檜等排斥,長期被貶湖南永州等地。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春,朝廷旨召張浚在湖南路任便居住▫️,張亦隨父從永州貶所回到長沙。不久,他奉父之命,前往衡山文定書院拜胡宏為師🏇🏽,請教二程(程顥、程頤)之學。胡宏具有強烈的匡世扶艱精神。秦檜當政時👩🏼🏫,不願與秦檜同流合汙,在潭州經營碧泉、文定兩書院達20余年🍙,潛心問學🎷,一身傲骨,堪稱“凜風大雪中昂然挺立的雪松”。張從師胡宏不久即作《希顏錄》✍🏻。這是他的立誌之作,文中以顏子自期,立誌要作顏子那樣的聖人👨🚒🤰🏿。胡宏對學生之作詳加批改🧝🏼♀️,一方面稱贊張“稽考之勤”,另一方面指出“先賢之語,取舍大是難事”🐨,勉其“於未精當中求精當”👳🏼♂️🪿。張經名師指點,學業大進,後來成為與朱熹、呂祖謙齊名的大理學家。他對宇宙的構成、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變化🍷,特別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如何組織一個和諧而理想的社會✌🏽,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南宋理學陣營中最具特色的湖湘學派🧑🏼🍳,開創者是胡宏,確定湖湘學派地位並稱之為“湖湘學最盛”的則是張👩🏻🦳。
南宋重建嶽麓書院的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對張十分器重,曾多次舉薦張,直到病危時還上奏推薦,認為“張學問醇正🦪,可以拾遺補闕💁🏿🙅🏼,願亟召用之”👳🏼♀️,因而委張以嶽麓書院主教的重任𓀋。而學成後歸潭,正在城南居家授徒的張也對劉珙重修嶽麓書院極為稱贊,並率士子前往觀看🫱🏼🧙🏼,因“愛其山川之秀,棟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為會友講習💁🏽♂️,誠莫此地宜也”。故欣然接受了主教嶽麓的任務。從此教育便成為張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動。張一生中雖有近10年的官宦生涯,但他總是把教育作為他政事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辦學過程中🙋🏻,他撰寫了大量的文稿👩🏿🔬🍋🟩,對教育的目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學習態度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主張,成為他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他的理學思想一樣,張的教育思想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地位🧑🏿🎤。
張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辦學指導思想方面,主張以“成就人材🧑🏽🔬,以傳道濟民”為方針。他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這既是張為嶽麓書院製定的辦學方針🦐🛏,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舉取士製度以後,學校便成了科舉的附庸,辦學也就是為了科舉取士。兩宋官學的弊端正表現在士子們“爭馳功利之末”👩🎤,以“異端空虛之說”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為非🐜⏪。張的上述主張便是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其一,他明確提出辦學不是為了科舉,不能“為決科利祿計”🌖;其二⚔️,提出“亦豈使子習為言語之辭之工”,意即反對學校以綴輯文辭為教🤳🏼,而應註重學生的操行培養♣︎;其三,提出辦學的根本目的是“傳道濟民”,學校要為社會培養經國濟世的人才。
第二,在教學程序方面,主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張在《邵州復舊學記》中精煉地對教學程序進行了概括。即:對學生首先灌輸“小學”、“六藝”的教育,通過“灑掃應對”之類的日常鍛煉🙂↔️,履行弟子職責👊🏼,“習乎六藝之節”,參與各種儒家祭祀和實踐活動🧑🧑🧒🧒;再加以“弦歌誦讀”,使學生學習達到高級階段;然後再研修深造🙇,進入《大學》所指的格物致知階段。這套教學程序實際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識教育的範圍,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也囊括進去了。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張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三,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以儒家經典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張為嶽麓書院親自編寫了教材《孟子說》🧓🏽,他在其序中說:“學者潛心孔孟,必求門而入,愚以為莫先於明義利之辨”🫳。在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人才有賴於儒學,儒學的振興則依賴於人才的培養,二者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張把官場腐敗歸咎於儒術不興,所以他一方面批評“今日大患,不悅儒學”,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4️⃣,訓導諸生“先於明義利之辨”。
第四,在教學具體方法上🌯,主張循序漸進🧜🏿⭕️、學思並進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認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即所謂“學者之於道👜,其為有漸🕵🏻♀️,其進有序。”他又說《中庸》論誠之道,其目的有五:學🫅、問、思☹️、辨🐟🤺、行🤾🏽♂️,而五者皆貴於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張主張“學恩並進”,而不能偏廢任何一方🚧👨🏻🦰。他說:“然徒學而不能思,則無所發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務學,則無可據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兩進也。學而思則德益崇,思而學則業益廣😸。蓋其所學🙆🏻♂️,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學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內外進矣。”這種“學思並進”的思想顯然與陸九淵的“只思不學”是絕然相反的。張還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雖極力推崇儒術,但不主張囫圇吞棗、盲目追從🐅。他說↙️:“所謂觀書,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在。如其可取,雖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
第五👯♀️,在知與行的關系方面🤷♂️,主張“知行並發”。張認為知和行二者的結合是教學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和方法。他在《論語解·序》中指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知行屬於同一個認識過程☪️,二者相即不離,行必須以知 為指導,而知有損行而深化,知可促進行🧙🏼♀️,行亦可促進知。張的這種知行觀顯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後行”論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論高明得多,同時也成為明清之際王夫之進一步提出“行先知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的理論先導。張的知行觀反映在教學上是主張學為了實用,他最反對“循名亡實之病”,批評那種“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的學風🧚🏽♀️。
在張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張在嶽麓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宋元學案》中介紹南軒門人及再傳弟子,成器者達數十人☞。其中有“開禧北伐”功臣吳獵🧎🏻♂️➡️💯、趙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鯁之臣”彭龜年👩🏽🎤,組織抗金🚗、“銳誌當世”的遊九言、遊九功兄弟🦴,善於理財🏄🏽♀️,整頓“交子”(紙幣)卓有成效的陳琦𓀆,“光於世學”的理學家張忠恕等🧝🏽♂️。他們都是張主教嶽麓時的學生,被稱之為“嶽麓巨子”,他們真正踐履了張拭的“傳道濟民”的理想,其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湖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黃宗羲曾評價張的思想是“見識高♣︎,踐履又實👼🏼。”正是這種思想🌵,對後世學風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明清到近代👨🏽🎤,長沙及整個湖南地區在湖湘學派教育背景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風雲的歷史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嘆而又深思的歷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