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人眼中👨🏿✈️👡,教師職業是一種相當崇高的職業🧜🏻。教師職業受到青睞🥑🈯️。每個教師都是國家公務員🦬,只要不犯法就終身不會失業。其經濟待遇,無論與歐洲其他國家同行相比🏄🏻♀️,還是同國內其他職業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較高的,並超過國內平均水平➙。
但同時國家對教師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都必須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不但應當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以及教育和教學的實踐能力,而且應當處處為人師表。
“知道怎麽避孕嗎?”青春健康教育課上,同學們紛紛把自己知道的避孕方法寫在黑板上…
德國的初等教育是在基礎學校裏完成的🫱🏽,一般為 4年,生源是6—10歲的兒童。德國法律規定家長必須送子女去基礎學校學習🫳🏿。4年之後,家長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進行選擇適合他們的中學🥯。德國中小學要求每個教師必須具備執教兩門學科的能力🍜。學校對教師規定的每周教學工作量也是相當高的。每個教師每周必須執教24—28課時,可以說🌨,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每天幾乎整天都在上課。這種教學工作量大大超過我國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不過,德國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較輕,不少作業是課堂中與學生一起討論批改的。
德國各州的師資培養都分第一和第二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即修業階段,第二階段為見習階段。修業階段在學術性高等學校進行,以第一次國家考試告終。凡通過考試者有資格作為見習教師參加第二階段訓練。第二階段以第二次國家考試告終👥,凡通過考試者可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成為正式的教師,並作為國家公務員,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德國在培養教師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從師範模式到綜合模式
目前,德國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師範教育。上世紀70年代後期德國教育界逐漸認識到,教師的惟一來源是師範生很有局限;教師應從社會上選拔📌。於是,師範學院逐步被並入大學,或被擴建成新的大學及綜合高等專業學校👩🏼🔬。兩德統一後,東德也取消了師專🦸🏽。這樣,中小學教師培養被納入普通高校系統之中🧏🏿。
“一個未來的教師🏹,在大學裏不僅要學習‘應知’🗼,而且要學習‘應能’。”科萊門斯博士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德國大學教育提供了一個開放和研究並重的學習氛圍。一個中學畢業生🤞🏿👯♀️,要走上教師之路📖🖐🏼,首先必須進入綜合性或技術大學學習5年🤾♀️,選擇一個主修專業和一個輔修專業🕵🏻♀️。學生可根據學校的推薦性學習計劃和教授開設的課程🚹,以及自己的興趣、教師職業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學的條件🤼,設計自己的知識體系🫵🏼。
通過兩次國家考試
教師資格證書是教師行業的資質證明🤾,是教師職業的準入證🧑🏽⚕️。在德國⚾️,一個大學生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獲此“殊榮”🕹。
德國下薩克森州文化教育部門的烏澤爾女士告訴記者👊🏼,中小學校教師考試由考試委員會負責,委員會則由大學教授、學校校長和有關考試機構的代表組成。
首先🙏🏼,第一次考試考生需要完成一篇畢業論文,內容可在教育學💺👨🏻🔬、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中任選,考試委員會認可通過後,方能參加余下的考試。然後,是5小時的筆試,每位考生的題目可以不同,但都是3道題目🧦,考生需寫出20--25頁答卷。再就是口試🤳🧜🏻♂️,由考試委員會負責。最後,考試委員會根據教授的評語做出最終成績評判,考試通過率約為90%。
在漢諾威的一所小學裏,記者見到了正在實習的亞當。他告訴記者,在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後🧸,他取得了見習教師的資格🫶🏼,正在進行為期至少18個月的實習。實習的前半年要在大學學習大量的教育理論和技能🍵,全時教學實習時間實際為一年😡🍟,包括聽課、試講和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等。他可領取30%的公務員工資🐹👨🎨。亞當說,只有完成實習工作後🦄,才能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從而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然後🤸🏻♀️,“準教師”進入人才市場,參與公開招聘。
大學畢業已半年的亞當,現在還是一所小學裏的實習老師。
繼續教育✡️👩🏽🍼,提高的重要途徑
在德國,教師是國家公務員👨👨👧👧🚻,享有較高社會地位,可以終身任職🐘。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中🍢,德國教師的工資待遇最高。根據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教師參加工作後還必須進行被稱作 “第三階段的師資培訓”🪮。教師每年有5個工作日可以帶薪脫產進修。其中教師進修有全州集中、地區性和學校內部三種。第一種由州文化部組織,每個課程培訓時間為一周左右🧝🏼♀️🥬;第二種由區政府組織,每個課程時間為一至三天;第三種由學校組織,缺什麽補什麽📪。此外,高學位課程也為在職教師開設✊🏻,目的是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研修的機會。以柏林大學為例,教師可以在任何相關學院註冊博士🧑🏼🦳、碩士學位課程。
實際上🧜🏽,綜合大學培養教師的新模式,已經在歐美國家遍地開花。在美國➕,1986年開始興起教師教育及教學專業化的改革運動🦶🏿✊。要求接受教師教育的學生先接受4年的大學教育,在獲得學士學位以後再接受1一2年的教育專業訓練🎚。在法國,1989年7月,法國頒布了《****法》,規定建立“大學的師資培訓學院”,取代現有的師範學校。其報名標準為3年大學並獲得學士學位者🤢,即開展“學士後教師教育”✴️😦。
德國教育家指出,德國不僅要培養合格教師,而且應當努力培養好教師,他們提出了一些好教師的標準:
(1)健康,應具有健康的體魄♑️💵,能勝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學任務;
(2)具有敬業精神❤️,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對他們充滿好奇心,與學生相處感到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不把學校作為令人討厭的不舒服的場所🎒,而恰恰相反,覺得學校裏很開心,下班後還不想離開🤹♀️;
(3)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對學生笑口常開,善於營造一種歡樂的氣氛🌃👊🏿,不要使教學環境搞得學生像老鼠看到貓一樣害怕;
(4)熱愛自己的執教學科,對自己的執教學科感到歡欣鼓舞👩🏽💼,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義✶;
(5)對自己的執教學科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難點、關系、系統🚵🏼♀️、方法等等;
(6)懂得學習,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利於不同的個人進行學習🈁、思考和保持自己的風格,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
(7)具有民主精神,不僅認識到在教師之間、而且在師生之間應講民主❓;
(8)有良好師德,具有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聞來源:東北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