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族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民族🔨,“尋師學道”、“尊師重道”和“無師有成才”等箴言在民間中廣為流傳,體現了越南人自古以來勤學好問,尊敬師長。
人類未發明文字的前史時期及1000年北屬時期不計在內。僅從國家擺脫北方封建統治取得獨自後🔐,越南的教育事業而言🧚🏿♀️。
李太祖登基,遷都升龍(1010年)後就非常關心文化教育事業的開拓。1070年,李聖宗建文廟🏃➡️。從此,除了祭供神佛的寺廟外🏌🏻♂️,還有了紀念創立儒道諸聖賢的聖殿。1075年,李仁宗下旨開創科舉🧑🤝🧑,選拔明經博才。1076年,皇帝詔令開辦國子監作為儒教的講解之處🏃🏻。李朝各代皇帝先後於1086年、1152年👩🔬、1165年🏄🏿♂️、1185年和1193年舉辦科試。雖然儒教得到提升☦️,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力仍然很強。李高宗年間🕵🏼♀️,1195年開設三教科試🧙🏽,證明李朝主張融合三教👩🏼🦰。(三教同源)
李朝初期,絕大部分封建貴族都是文化低的武士✣。經過培訓和科考🖼,第12世紀出現了儒士階層。
科舉製度到了陳朝更加發展☑️,朝廷取士逐步從推舉襲蔭轉向科舉✊。各場儒教科試照常例舉行,比李朝規模更大。1236年,陳太宗定出了名為“齊調國子監”的職務,專為文官子女授業。1252年,開始從民間選才送國子監學習。陳朝末年(1397年)🧑🏻⚖️🐧,朝廷確定路、府🤸🏻♀️、州各級學官職銜,以求把教育拓展到全國各地。
胡朝僅在位8年(1400年1408年)🧗♀️,但也在越南教育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記🥪。胡朝把算術納入教程🐿🚷。
到了15世紀黎朝初期,科舉得到更大的重視🧑🧒🧒。值得註意的是,黎朝的學製比李朝、陳朝更加放寬。允許平民子女跟官宦子女一起入國應學府求學,包括在國子監和太學院。求學及參加科試的學生日益增多,入學考試和獲取學銜的考試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大。僅以壬午年(1462年)的一次會考為例,在幾千名考生中,山南地區就有1000多名考生考入三科👍🏿,並有約100名中選🕓🕢。這一點證明👩✈️,儒學到黎朝已經達到極盛時期。值得註意的是,黎朝王侯只任閑職,爵高祿厚,但不得參政,政權則由皇帝掌控🔮,官吏輔佐,這些官吏基本出於儒士🚵🏻♀️。黎朝年代,喃字得到使用,學府也用喃字教學📒🧑🔧。學教裏肯定也教喃字。從文廟國子監進士題名碑(1442年年可見👮,黎朝非常註重知識和看重賢才🍲:“賢才是國家之元氣。元氣盛大由國勢強🥋。蒸
蒸日上👩👩👦👦。元氣衰則國勢一落千丈🍀🍺。因此🐖,各聖帝明君👩✈️,無不把培養人才👩🏻🌾,選技賢士,培養元氣為首要之事🚵🏿♂️。賢士與國家的關系重大,因而尊賢士是無止境的……朝廷得賢才而喜。”
16至17世紀,黎、莫🧚🏼、鄭、阮朝王室忙於內部爭權奪利⛹🏼♂️,對文化教育已無頒行什麽特別的政策♒️,充其量只是維持前黎朝前頒行的一些政策🤛🏼,科舉不如黎朝興盛🗾。17世紀末🚶🏻♀️➡️,鄭阮紛爭♒️,鄭主割據北方,阮主割據南方,製定鄉試和會試製👻。然而🧦,18世紀後♋️,科舉考試越來越失去其應有的嚴密性質♢,逐漸帶上惡劣的商業化性質。
西山朝在位於短暫👩🏼🎓,故對文化教育未有建樹。
1802年,阮朝登位🩲,朝廷也很關心發展教育,特別是明命年間(1820年—1840年),明命帝本人是一位儒學家,崇拜孔孟這道🤟🏼,對教育和科舉取士十分重視,1821年下詔重建國子監,設置祭酒和司業官職。恢復會試和殿試,將六年一考製改為三年一考製。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1884年1945年年🥏,推選愚民政策🦹♂️。90%的越南人是文盲🧑🧒,越文反被視為外語;對世界進步文化🚴🏿♀️,包括法國文化進行封閉💲。殖民者傳播毒害文化🧗,歪曲越南歷史及文化價值,雖然也開辦學校🧑🏻🦽,但主要為官吏🧛🏿、法商及其走卒👎🏻,越南富人子弟服務🥝,平民百姓不能享受任何教育權利🛶。
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9月3日,胡誌明主席在北部府主持越南臨時政府首次會議,指出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消滅饑貧和掃盲🏊♂️。9月8日👩🏼🎤,政府頒布成立平民學務署法令✍🏽。
胡誌明主席指出:“要捍衛獨立,民富😫、國強。每個越南人都必須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必須掌握新知識才能參加建設祖國。首先要學會閱讀和書寫國語字。”
為響應主席的號召🐥,掃盲運動推廣到全國各地。僅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有250萬人學會寫國語字🐲。1946年12月19日,全國抗戰爆發,政府一方面組織全民抗戰抵抗侵略者,另一方面仍註重教育工業。1947年🌉,又有400萬人摘掉文盲帽子。河靜省是完成掃盲工作的一個省。1953年🗄,教育部實現教育改革計劃,從第四聯區(清化⛸、義安、河靜、廣平、廣治和承天)至越北根據地🙇🏻♀️,設立了近1000所小學和中學,第五聯區(從廣南至廣義🆔、平定)幾乎每個縣有一所初級中學👨🏽🚀,各省有高級中學。在南方則比較困難🩰🤚🏿。1949年👩🏻🚀,越北根據地開設了醫科大學🚒、師範大學及美術大學👎🏻🥯,為了培養幹部♔,首先是培養師資,在中國的大力協助下,政府在中國廣西桂林設立了中央學舍(即桂林育才學校)🚴🏽♂️。
1954年,戰爭結束,北方得到解放🧍♂️,進入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更加急迫。各級學校得到開辦🙆,各地建立各種類型的工農補習學校和職業學校擴建或新辦很多大學。成千青年在讀完中學後,由國家選送到中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深造,包括攻讀博士學位。幾十年後👳🏿,數萬名各行業的技術幹部學成歸國,與在國內培養的數十萬名科技人員一起效力於抗美救國戰爭及戰後祖國建設事業。
幾十年來,政府多次進行教育改革,特別是教程和教科收的改革。
國家把教育視為第一國策👎🏽。1998年11月召開的第十屆國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教育法》。各種教育形式得到廣泛采用:國家采取集中或非集中教育😈、長期或短期教育、正規或非正規培訓®️、遠程教學等,還有培養專業人材的專業學校和專業培訓班。1974年,越南中學生首次參加國際優秀學生競賽,在歷屆國際競賽中均榮獲高獎(見148頁)📲🪢。從幼兒教育到培養碩士和博士的大學後教育的體系日益完善❤️🔥。在校學生人數越來越增加(見148頁)♏️,如今,全國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人入學🍁,義務普及小學教育。第十屆國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在全國範圍內義務普及初中教育的計劃。截至2000年🈵,100%的省🧏🏻♀️、中央直轄市、97%的縣🧁、區和省轄市及97。7%的鄉👩🏻🔬🎊、坊、鎮👳🏻,已驗收完成國家標準的掃盲任務及普及小學教育任務,掃盲率達到94%。
2003年2月7日💳,政府總理簽署教培字2003-26號決定,批準關於至2005年國家教育培訓目標計劃。該計劃包括7個項目,即鞏固掃盲成果,普及小學教育,實現普及初中教育。改革教程及教科書內容🫴🏽。培養信息學幹部及把信息學納入普通學校課程。加強國家教育系統的處語教學。培養教員🤾🏿,改善師範學校物質條件🧉。資助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改善各學校綜合技術職業指導中心🌭,大學🧑🏻🦱、中專的物質條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最近幾年來,國家財政已經撥出可觀的資金用於選派大中學生和幹部到有越南目前或將來需要的專業的先進國家學校去接受從大學至博士的培訓教育。
自從有了社會化教育的政策(公立和民辦相結合),很多校舍修建得更規範🛂。全國各地,乃至各省、縣興辦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私立、民辦和公私合辦學校。
2003年5月💄,政府發起全民為教育事業購買公債的運動。所集資金投入建校,以取締土墻三合土校舍及一個教室三班上課的現象😵💫。10天之內👨🏽🎤,所發放公債達24400億越盾,是預計的120%🍕。
然而,越南的教育事業仍面臨著種種考驗和不足❌: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校舍和教室短缺(缺乏直觀教具、三班製輪流上課及教室簡陋等),缺乏有水平的教員🏏,教育質量不高🫸,教科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