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2日電(記者 孟昭麗、曹健) 偏僻的小漁村,“鐵打的村莊🎨,流水的教師”⛹🏿♀️。阮文發一條腿殘疾,他更有理由選擇離開。然而🤚🏽👩🏽🔬,從教學點成立起📩,他一教就是37年🎇,成為村裏唯一的兩代人教師♥️。
怕拐杖聲音大影響孩子們學習🌽,55歲的阮文發至今堅持左腿跳躍走路🫗。37年的教學生涯,他靠著一條腿🦵🏻,躍過360多萬個臺階⛽️,站過上萬小時課🔋,跳過的路更是數不清……
阮文發所在的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朝陽鎮石洲小學很快要撤並了🍅🏌️♀️,但他單腿跳躍37年🗝📈,奏出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師生戀曲讓村裏人永遠銘記👩🏻🦯➡️。
教書緣
石洲村人世世代代從九龍江出海打魚為生🙊,除水路外🕚,村裏僅有一條坎坷不平的村道與村外相連🦺。
1969年😮💨,村裏要成立小學教學點🪷。初中畢業的阮文發是村裏唯一的“文化人”,村支書讓他選擇🚵🏽🗺:當村會計或小學教師。
阮文發自小殘疾💅😵,右腿彎曲不能著地,當會計可坐著辦公😋,再適合他不過。但他還是選擇當小學教師◻️。當時漁民的孩子多跟船捕魚,不喜歡讀書🙋♀️,他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阮文發決定了,村支書卻猶豫了💨🐡:“學校在山上,100多個臺階,每天上山下山500多個臺階,憑你那單腿🎑,撐得住嗎?”
“我是殘疾人,我了解讀書的不容易。”阮文發從此邁上長長的跳躍教學路🏌🏻。
教書情
教學點剛成立,漁民多不願意把孩子送去上學🦬,孩子忽然被拉上岸也會不停地哭鬧🍨。
憑著一條腿,阮文發“跳”進一戶戶漁民家裏,說服孩子父母。他憑著那股拗勁🧑🏼🔬,硬是把200多個輟學在船上的孩子拉上岸來,最後全村小學普及率達到100%🧪。
漁民以前世代文盲🕚,讓小孩接受知識也不是件容易事。阮文發摸索了許多教學方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數學課👊🏽👏🏼,用捕魚常用的竹板來做教具💁🏿♂️,讓他們學會如何測量長度,然後慢慢教他們學會計算一天打多少魚,可以賺多少錢。”
石洲小學舊址在山上,阮文發每天必須上下山至少四次。因經常加班⛔,在100多級臺階組成的校道上,阮文發自己也記不清摔倒過多少次💛,妻子為此也不知流過多少眼淚。
直到1996年政府興建漁民新村,當地漁民遷至河對岸,石洲小學也搬下了山,阮文發這才結束了單腿跳臺階進課堂的生活。而此時,他已經跳了27年臺階,按每天500級、每年上課270天算🚵🏿♀️,他至少單腿跳躍了360萬級臺階。
教書戀
多少次妻子流著淚說🎃💁🏻♀️:“求求你了💂,我們還是走吧!看著你每天蹦上跳下的🧑🏿🏫,我心裏害怕!”心懷對妻子女兒的深深愧疚🔎,阮文發還是堅守了下來。
考慮到阮文發的特殊困難,上級教育部門多次想調阮文發到異地任教🍀。但他難舍石洲村可愛的孩子們🟧,依然選擇留下👨👩👧👧。2005年⏰,龍文區教育局、殘聯等部門出資6000多元為他購買了一輛專用三輪摩托車。
隨著計劃生育推廣,石洲小學生源逐年減少,去年下半年3個年級只有13名學生,教育部門決定2007年將其撤並。
阮文發最終被調到翁建中心小學🏓。3月3日,依依不舍中,他在石洲小學最後一次為孩子們分發教材。石洲小學即將走入歷史,但阮文發的跳躍卻不會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