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袁老師教陳楚召寫字🦺。他是14個腦癱孩子中最聰明的,他學會寫數字花了半年多的時間
這個星期,來自粵桂交界的深山處8個腦癱孩子,將在廣州做手術,他們幸運地獲得了10萬元的社會愛心捐款資助🍨。最感謝的人是誰?正是那個教會他們說謝謝的人――袁蓮嬌老師♠️𓀆。多年來,她支撐著殘障孩子的全部負重🤼♀️:找不到校舍♡,她掏錢租場地🦸🏼🔘;沒有教材🧑🏼✈️,她靠雙手“摸”出了孩子們的聲音……
袁蓮嬌很嬌弱,微笑的眼神裏藏著堅毅。1991年她從廣東省郁南師範學校畢業,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女孩在南海縣南莊鎮上元小學當一名教師,教小學生語文和英語,這樣的日子簡單而快樂。
小學教書關註殘障生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刺痛了袁蓮嬌,使她開始關註特殊孩子:當時她所帶的班級參加全鎮的小學聯考,由於班上一個學生一科只考了3分🧚🏼♀️,班上整體成績硬生生被拉了下來🎒。經過醫生確診,這個孩子是智障,成績不予計算在內。袁蓮嬌所在的班級拿到了一個第四🐐。袁蓮嬌問自己💂🏻♀️:“正常的孩子有那麽多人關心,但是那些特殊的孩子呢?”
兩年後👨🏽🍳,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留在了郁南縣都城鎮一小繼續當老師。和別人盯著尖子生不同,她最關註學校裏的“啟智班”,她想的是🤸🏽:“能在這個班裏讀書的孩子多麽幸運啊,還有那麽多殘障的孩子👨🎤,他們只能默默地躲在家裏。”
一個大膽的想法越來越清晰了:辦一個專門學習班,無償地教育特殊孩子。
學習班上14個特殊孩子幾乎成了袁蓮嬌生活的全部,吃喝拉撒全要扛著
承包果園籌備辦學資金
1994年,袁蓮嬌生子,辭掉了工作,一邊帶兒子一邊給人做家教🛍️。老公以為她決定做一個家庭主婦了🚷,其實袁蓮嬌沒有放棄過內心的理想:腦癱孩子基本都生在窮人家,要辦學就要有錢📽。1999年她四處湊錢承包了一個數百畝的果園,“果園有收益了,辦學就有了支援🛀🏽。”
2004年冬天,袁蓮嬌在路邊看到一對祖孫倆✪,乖巧的孩子卻默不作聲,孩子的婆婆告訴她孩子從小腦癱不會說話。袁蓮嬌決定收下這個叫做梁詩健的孩子☝🏼🧘♂️,作為自己的第一個腦癱學生,不收家長一分錢。袁蓮嬌開始摸索如何教腦癱孩子學會發音,“握著孩子的手,讓他摸著我的喉嚨,感覺到蠕動💁🏿♂️,孩子就會覺得新奇🚵🏻,慢慢地他會跟著學著張嘴🔃。”就這麽不厭其煩地教一遍再一遍,一年多過去,11歲的小詩健開口👩🏼🦰,叫出了第一聲“媽媽”。
投3萬元辦班遭強遷
從小詩健身上看到了希望,兩三個腦癱兒被父母送到了袁蓮嬌的眼前🔱。袁蓮嬌找了一處小房子😳,一個人照顧孩子們的吃喝拉撒,教他們說話🦵🏻、認字。人越來越多,不夠孩子們活動了,袁蓮嬌開始尋思著租個更大的地方🤰。
2005年6月,袁蓮嬌與郁南縣汽車站協商後達成口頭協議,決定租用車站6樓近千平米的地方作為新址開辦學習班💁🏽🧑🦲。在車站負責水電、消防和治安的前提下,袁蓮嬌租用3年👵🏻,並交了1000元租金和3000元押金,她把能借到的3萬多元傾囊投入到學習班的裝修,袁蓮嬌幸福地夢想著:等到兩個月後,孩子們就能搬進寬敞的地方🏌️♀️,好好學習生活了♠️🧏🏽。就在裝修完工之際,車站卻突然下令🫶🏿:“馬上搬走😎,口頭協議不算數。”不僅一分錢不會退,還催著她交千余元水電費👨🦼,扣押她僅剩的課桌凳子。她起訴汽車站違約的案子下月開庭🛩。
“當時天都要塌下來了,身上只有10多塊錢,都不夠給孩子們開飯。我的果園一點收成也沒有,能找的朋友都借遍了。”孩子們的出路還沒找好,施工隊又上門催債來了♻,一籌莫展的袁蓮嬌不知道該找誰去傾訴。
番禺網友助建學習班
天無絕人之路,一位素未謀面的網友在關鍵時候拉了她一把。這位姓陳的網友在番禺鐘村技術學校當老師,談起教育話題⁉️,兩個人很投契,始終鼓勵袁蓮嬌堅持理想🏋🏻。得知她的困境,網友趕到了郁南🧜♀️,掏出了幾千元錢,暫時安置好了孩子。袁蓮嬌揣著這份支持💚,去銀行貸到了2萬塊錢📱。2006年6月🧛🏼♂️,歷盡磨難的學習班終於在郁南縣都城鎮城中路的一所房子裏開張了。袁蓮嬌把這個班取名為“智斌希望學習班”――這是網友陳老師的名字。
袁蓮嬌的老公在老家的財政所上班,她說她平時不用老公的錢📳👨,都是自己的積蓄和跟朋友借錢維持學習班。
學習班上14個孩子幾乎成了袁蓮嬌生活的全部,吃喝拉撒全要扛著。從清晨開始忙碌⚠,一直要到晚上11點,孩子們都睡著了,她才悄悄地回家🐶,13歲的兒子此時也進入了夢鄉💁🏿。努力結出了果實:所有的孩子學會了自己吃飯🤚🏽,學會了推著凳子一步一步上廁所,大部分的孩子能數數了🏄🏻♂️,就算不能寫字也能認字了。
爭取善款為孩子做手術
但是袁蓮嬌不願就此止步,她想盡辦法讓這群孩子感受到快樂,更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帶孩子們出街飲茶,路人總會奇怪👵🏿😴:“怎麽會有那麽多不正常的孩子。”她看到的是走出家門孩子們笑了🫅🏽。
去年12月👐,她領著孩子到番禺的互助學校聯誼,周圍人的愛心不僅感動了袁蓮嬌,也啟發了她,回到郁南組織了一場書畫義賣,籌到近千元的捐款。《信息時報》和廣東三九腦科醫院聯手資助了廣州一對腦癱兄弟手術後能走路的消息更讓她激動不已,袁蓮嬌第一時間聯系了陳老師🙇🏽。“我們也去試一試,為孩子們爭取一下🤵♂️。 ”袁蓮嬌從來沒想過被拒絕後會氣餒,她一面和廣州聯系一面說服家長:“孩子越小🧺,手術效果越好。就算要借一身債🧑🏿🚒,總是可以慢慢還清的,錯過這機會以後就再來不及了☝🏿🏋🏻。”袁蓮嬌的努力為孩子們爭取到10萬元善款🧛🏽,首批有8個孩子來到廣州手術,隨同來的家長簡直有些不敢相信這種幸運:人均手術費2萬余元🤹🏼♀️,但家長只要出1萬元就可以了。“事在人為❤️,如果不爭取🤌,當然就沒有機會🙇🏽♂️。”袁蓮嬌執著的理由就這麽簡單🎞。
遭有關部門誤解威脅
現在孩子每個月只交200元的夥食費🧑🏻,根本不夠開支🤜🏼,稍不留神💂🏼♀️🧂,一瓶油可能就被孩子打翻了🤟🏽。每個月1800元的租金🚣🏼♂️,加上水電🍱、補貼幫手的女孩一點零用錢,各項支出要超過4000元,全靠她想辦法補貼🤽🏻♀️。“銀行前天開始打電話催我還債了🕵🏼♂️,還欠著裝修隊8000元沒還清。”袁蓮嬌仍然樂觀:“好在果園去年終於開始結果了♤,回收了5萬元🥕,有錢還給朋友了🪦。”目前🫳🏽,袁蓮嬌還欠銀行和朋友3萬余元。
經濟短缺不是最大的阻力,她不能接受的是來自他人的誤解⛩。“有關部門認為我在給他們找麻煩。因為如果不是我幫助這些孩子,那些殘疾孩子的家長就不會去相關部門提出合理的要求♡,這變成了給某些人‘添亂’。甚至有人威脅我,說我要是再幹下去,就把我扔到西江去🤟🏽。”
家長們最擔心的是“萬一學習班關門了,孩子們怎麽辦🐁?”因為條件有限,還有4個孩子在等著入學習班未能如願,袁蓮嬌不忍心拒絕他們,“只能讓他們等消息”。
這次來廣州👦🏼,袁蓮嬌的理想再一次“長大”🅿️:參觀了番禺的培智學校,她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能有這樣的校舍🍯,“我想辦一所學校,專門幫助山村裏的腦癱孩子🤌🦶🏿。”
人物檔案 袁蓮嬌
1971歲生,廣東省雲浮市郁南縣人
1991年從廣東省郁南師範學校畢業🌚,在南海縣南莊鎮上元小學當教師;
1993年回老家⌨️,在郁南縣都城鎮一小當老師,開始形成辦學習班無償教育特殊孩子的想法;
1994年生子,辭職,邊帶孩子邊做家教👨🍼;
1999年承包果園,為創辦學習班籌錢;
2004年冬天帶第一個腦癱兒;
2005年創辦學習班,目前收留了14個特殊學生。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遊曼妮 通訊員 王大勇 本版攝影 時報記者 朱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