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鄉村教育是學術界關註的一個問題🍀,而留學生對中國近代鄉村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往學術界對三牛娱乐、晏陽初等留學生在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容閎在留美計劃付諸實施之前就實際參與鄉村教育活動——倡議並捐資創辦甄賢社學一事卻往往被世人遺忘。
一
容閎(1828~1912)🤵🏽♂️,1847年赴美留學,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62年入曾國藩幕。1871年,清政府接受了容閎的建議,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並由容閎主其事✨。為保證遣送幼童質量♌️,清廷在上海創辦一間預備學校,由全國各地選派聰穎子弟入校預讀,優秀者入選赴美。
出洋留學🪿,對外語基礎的要求較高,且背井離鄉☎️,很多家長不願送子弟往異國求學,因而容閎負責的留學生選拔並不順利。他在上海未能招滿幼童出洋肄業局的第一批30名學生,於是👩🏼💼,不得不南下香港到英國人開辦的學校裏繼續招生。在香港招收了詹天佑後👼🏼,容閎遂以香山縣為重點在家鄉招生。因為香山縣得風氣之先,在外洋謀生人眾🚿,邑中子弟外語基礎較高👩🏻🍼,所以👏🏽,容閎返回家鄉南屏動員侄子容尚謙等人出洋肄業。
“粵東香山縣境之西有南屏鄉🗃,距濠鏡四五裏許,山巒聳峙,淵水澄回,允宜挺生異才🏄🏻♂️。鄉中聚族而處者約五千余人,循古義宜設塾🤸♂️,特無其人為之倡”。“容太守純甫自滬旋粵🚈,將岌岌有誌於為是舉”🏄🏿,倡議在甄賢社的基礎上辦一間甄賢社學🚲。“太守學既有成👓,因思有以教其鄉之人🧑🏿🍳,務在教育子弟,造就人才,以備他日國家之用🐞。”
當時🦹🏽,容閎舊居已經破敗,無法居住💟🪄。他卻不思整修自己的家,而搬去兆六容祠住,在那裏與鄉親商討辦學♿️。“所擬章程,集思廣益😯,所籌經費,就眾輸貲,先之以履畝抽征,繼捐之於富家殷戶,務得其平,一鄉之人🔟,無不踴躍”。
容閎以身作則率先親自捐銀500兩,帶動鄉人集資👩🍳,並得到了鄉親們的大力支持。後來他又從美國寄來白銀300兩(一說為500兩)🫵🏿,最終促成甄賢社學於1872年開辦🚴♀️👩🏿⚕️。“其規模之遠☃️,度量之宏,固非僅取效於一時已也”🧑🏿🚀。甄賢社學第一次招生30人☣️。到19世紀末期,甄賢社學擴展為四個分社,設在鄉內容氏的盛茂祠0️⃣、松隱祠😓、濠灣祠👨🏽🎓、良祖祠🐛,每分社聘教師一人,學生總數逾百人。 甄賢社學一度“被清政府指定為培養選拔出國留學學生的學校”。按目前專家們考證的結果🛐,在第一批入選的30名兒童中🕦,廣東占了24名,其中香山縣多達13名⛏。
容閎四批帶走的120名幼童中,至少有7個姓容的,而且全部屬於一個家族🤸♀️。他們中的出類拔萃者如唐紹儀、蔡廷幹、唐國安👱🏼♀️🚙、蔡紹基🫸🏻、容星橋、梁如浩𓀉、容尚謙。 1902年,容閎在離開祖國前最後一次回到南屏🚵😐。他看到甄賢社學規模日益擴大⚉,感到慰藉,但對過時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深惡痛絕。他召集鄉親商議把甄賢社學改為新式學堂,並建議在南屏嵐園辦一所中學,甚至連中學的建築圖紙都設計好了◽️。這個建議🦺🧑🏿🎓,遭到一班封建士紳的反對,借口在此建校“有礙風水”🧟♀️,實質是不贊成設立西方教育式的學校,因而未果。
1905年👻,在全國學製改革呼聲的沖擊下,清政府被迫宣布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校。容星橋繼承容閎辦學的意願,也極力提倡甄賢社學改製🤜🏿,鄉親們復議了容閎的主張。1906年💭,“甄賢社學”正式改名“甄賢學校”,為初🚑、高級兩等小學🏄🏿♀️。容閎被推舉為學校的名譽校長🤳🏼,容星橋為第一任校長。容星橋(1865~1933)🤌🏼⛹🏻,名耀垣👳🏻♂️🤵♀️,廣東香山南屏人📋。
1874年由堂兄容閎攜帶第三批官費赴美留學🥗。甄賢學校校歌為:“我甄賢兮秀毓南屏✋🏼🫄🏽,前賢遺訓兮謹守以誠;教育鄉村兮史何光榮🔡,甄陶後俊兮賢命是經,甄賢學生兮相興鵬程👾。” 1912年,甄賢學校由容星橋發起第二次集資擴建👋🏼,學生人數達400多人🥐。籌到錢款12900元營建新校舍,設禮堂⚓️🧑🏿⚕️、教室🧏🏽、圖書室、辦公室等🏊♀️,建築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1914年落成後,教學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校風良好👨🏼🔬。
1927年後🌔,唐紹儀任中山縣縣長時期🏗,容星橋也重返政界🧑🏼💻,又對甄賢學校的擴展做出貢獻。在急風暴雨的民主革命時期,甄賢學校在容閎的教育思想影響下🧛🏻♂️,甄拔賢能🏡,曾為祖國培養出大批人才。1944年,乒壇名將容國團曾就讀甄賢學校一年級。 甄賢社學的教育事業後繼有人,容閎的辦學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建國後,甄賢學校先後改名為南屏小學、南屏中心小學。1983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容閎對教育和中華民族的貢獻,復名為“甄賢學校”。2002年9月🤦🏽♂️,更名為“甄賢小學”。由於容閎的世界性影響,位於美國紐約華埠地威臣街的124小學在1976年被命名為容閎公立小學💲。
2003年🐧,珠海華發實驗學校改名為珠海容閎學校。這樣直接以容閎冠名學校的舉措的出現💆🏿♀️,是對容閎鄉村辦學精神的最佳弘揚。
二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而歷經幾代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的事物肯定有它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容閎的鄉村教育活動亦如此🐦,甄賢學校歷經130多年而興盛不衰,也是有其特定的原因所決定。
一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要求接受教育的強烈願望🦟。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洗禮後的大清帝國國民🛌,深知“富民強國”的道理。要想國強,首先要民富👨🏼🚒,富民是強國的前提條件。而要富民🐈⬛,又必須讓人們接受良好完備的教育。因此,在創辦“甄賢社學”籌集經費時,自然會出現“一鄉之人👬🏻,無不踴躍”的壯觀場景🧛🏿♂️。當時,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迎合了人們對接受教育的強烈需求和實現民富國強的迫切願望🧏🏼♂️。
二是因為它符合了近代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義學不僅能彌補官學的不足🦸🏼♂️,而且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促進了鄉村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還能為國家儲備大批人才🖍🐙。王韜曰:“義學者,即以補官學之所不及。一鄉有義學,則一鄉之皆趨於善”。“誠能鄉設義學,教導有序,則子弟之俊秀可造者得以習文,資秉魯鈍者亦得工於藝,直可使野無遺賢🕴🏼,裏無廢人♣︎,其效之可睹蓋有如此者。方今朝廷重西學,尚實行,不惜破成格以收奇士,將見義學之中豈無殊尤拔萃之姿👸,足以破浪乘風,慨然抱宗愨終軍之誌🚵🏼♂️🛌🏽,馳驅異域🤸🏽♀️,探求絕藝者”。
甄賢社學的創辦,並不是中國近代教育界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但是它對後來歸國留學生的服務領域、擴大國內受教育範圍和加速農村社會的變遷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首先,甄賢社學的創辦🧛🏻👨🏿🦰,拓寬了歸國留學生的服務領域。容閎創辦甄賢社學的壯舉,給後來的歸國留學生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即“他日竟學🫅🏻,無論何業🫦,將擇其最有益於中國者為之”。根據個人不同的喜好及興趣🧹,選擇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業服務國家❤️🔥,服務桑梓🍋。容閎在家鄉創辦新式學堂,就是方便他選拔賢能到上海接受培訓,完成自己派遣留學生的宏偉大計,實現他多年“教育救國”的理想➡️🏠。因此,甄賢社學的創辦♖,顯然只是他為國服務的一部分。這對留學生的歸國就業提供了新的思路,既可以為政府服務,也可以為鄉親們服務👩🏻🦯,或二者同時兼而為之,或以其他方式為祖國、為家鄉做貢獻。
其次🧄,甄賢社學的創辦✴️,擴大了國內的受教育範圍。因官學多設置在城市,所以偏遠的鄉村幾乎沒有國家的教育場所。而發揮義學功能的甄賢社學,填補了這一真空,使廣大農村民眾接受了教育,擴大了民眾的受教育範圍💞🙇♀️,向中國教育大眾化及民主化的進程又邁進了一步😘。容閎“蓋當第四年學年尚為畢業時𓀅,已預計將來應行之事🚏,規畫大略於胸中矣。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甄賢社學的創辦,也正是容閎當年教育救國願望具體實踐的一部分👨🏻🚒。
再次👨🍼📡,第一所鄉村學校甄賢社學的設立👨🏽🌾,加速了近代中國農村社會的變遷。中國的傳統統治是中央集權製,是由上而下層層施政的。作為基層的民眾👩🏿💻,人們還不能夠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只能盡些諸如“忠君報國”之類的社會義務。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猶如金字塔形狀,而生活著大多數民眾的基層農村社會🥜,也只是教育欠缺、經濟落後和交通不暢的代名詞。甄賢社學的創辦👩⚖️,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給予了人們受教育的權利🕎,彌補了農村社會教育的不足,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謀生能力,增加了人們的經濟收入🧜🏼,也必然會促進農村社會的繁榮。因此🆓,農村社會結構中教育場所的出現,自然地加速了中國近代農村社會的變遷❌🧗🏼♂️。
最後💡,它開啟了留學生從事中國近代鄉村教育的偉業🤜🏽,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容閎在南屏創建了香山第一所新型學堂——甄賢社學。甄賢社學的直接受益者是南屏的鄉親🦻🏼,同時也達到了容閎為國家儲備與選拔人才的間接目的,實現了他派遣留學生的宏偉大計,向世人宣告了他“教育救國”計劃的勝利實施🪹。後來,留學生中不僅湧現了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還湧現了一大批近代中國各個學科領域的奠基人和促進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者🧕🏿。因此,容閎創辦甄賢社學🧟♂️,為近代中國留學生從事鄉村教育事業開創了先河。(原載《神州學人》2006年第10期)